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教学法对胰岛素注射患者部位轮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胰岛素注射轮换指导,观察组给予五指定位教学法进行注射轮换指导。出院后3个月,比较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情况、注射部位皮肤组织情况和日常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规范轮转部位正确率较对照组高(P<0.05),而皮下硬结和脂肪萎缩发生率、空腹血糖和糖化氧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五指定位教学法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更换,减少因重复注射同一部位对皮下组织造成的损伤,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在II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自制的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按顺序编号依次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腹部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疼痛、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自制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使用,胰岛素注射时,定位准确,轮换部位清楚,避免了注射部位重复,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注射时疼痛及注射部位硬结形成,促进了胰岛素的皮下吸收,操作方便,护士、患者容易掌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轮换记录单在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规范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对照组在腹壁处、大腿外侧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疼痛、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疼痛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运用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可以减少注射部位并发症、减轻注射时疼痛感、不易导致血糖波动,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部规律轮换注射胰岛素在减少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中的效果,提高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方法将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2786例次,分为对照组(1392例次)和观察组(1394例次),对照组采用随机无规律轮换在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改进定位方法,规律轮换注射部位,依次循环在相应的位置注射胰岛素。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斑点(直径)、出血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糖尿病患者腹部注射胰岛素定位具体,轮换部位一目了然,解决了腹部注射部位随机无规律轮换的缺陷,保证了注射部位无重复,有效地降低了皮下出血发生率,使胰岛素准确进入皮下组织发挥降血糖作用,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施赵维  陈敏华  官常荣  刘良红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98-1300
目的观察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采取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情况、护士胰岛素注射时间,并随访6个月了解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率优于对照组,护士注射胰岛素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有助于规范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门诊初始胰岛素注射10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1-6月)和观察组(2015年7-12月)。对照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常规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进行自我注射。1年后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方法正确率、皮肤并发症、注射疼痛和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自我注射胰岛素1年后,两组患者在轮换方法正确率、皮下出血、硬结、脂肪增生、注射部位疼痛和舒适程度比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的设计和应用能有效提高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部位轮换正确率,改善注射体验,减少皮肤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采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皮肤记号笔在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方法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部环形轮换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2组注射部位的准确率及注射治疗6个月,1、2年后腹部注射区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54例,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注射部位准确20例,准确率为37%,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胰岛素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分别为3.7%、29.6%、46.3%,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治疗1、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可提高胰岛素腹部轮换注射准确率,减少患者皮下硬结、红、肿、痛、脂肪萎缩,增加胰岛素的有效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使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轮换,观察组采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轮换率、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病人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部位轮换率为68.3%和90.0%,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和3.3%。[结论]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标识清晰且操作简单,能提高注射部位的准确轮换率,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在为患者正确执行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和使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评价护士对胰岛素注射部位正确轮换的执行情况,患者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硬结、萎缩、皮下出血、疼痛)的发生率,患者自我胰岛素注射时部位轮换的情况。结果使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后,护士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正确轮换的执行率由使用前47.8%上升至100%;患者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硬结、萎缩、皮下出血、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患者出院后对注射部位正确轮换的执行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的应用,在住院胰岛素注射患者部位轮换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皮下胰岛素注射的部位轮换正确,减少患者注射部位皮下硬结、脂肪萎缩、皮下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与运用随机注射法注射时出现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肌肉萎缩、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4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胰岛素注射方法一致,观察组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对照组行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000次,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强度均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注射胰岛素既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胰岛素的作用能正常吸收,从而减少了血糖的波动,保证了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也能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指关节联合时钟定位腹部胰岛素轮换注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2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指关节联合时钟定位腹部胰岛素轮换注射法注射胰岛素,对照组采用常规腹部自由轮换注射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发生皮下硬结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均呈现下降态势,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关节联合时钟定位腹部胰岛素轮换注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五指关节法进行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提高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规范轮换率,降低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抽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我科需要注射胰岛素的1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9—11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五指关节法指导。评价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及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五指关节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腹部注射轮换,可降低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高危产科门诊产检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胰岛素注射时间以及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能有效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规律轮换率,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的方法。 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随机选择注射部位,观察组采用轮换注射表和腹部分区示意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 结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及硬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采用轮换注射表和腹部分区示意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可以明显降低皮下出血及硬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对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江苏省南通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首次进行胰岛素注射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每日早、晚两次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患者采用指南推荐的四个象限注射部位轮换方法,而观察组患者采用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7天为一周期,共随访6个月。在干预1、3、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的执行率、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干预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执行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86%(43/5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2%(46/50)、78%(39/50)、50%(2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有9例患者(18%)发生局部不良反应,而观察组仅有4例患者(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有13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26%),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1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较传统的四个象限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更方便、实用,患者注射部位轮换的依从性高,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4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轮换技术方案,试验组给予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方案。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正确数、皮下硬结、低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指关节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指关节定位法轮换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规律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执行情况、病人局部皮肤状况、病人执行轮换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护士规律轮换率、病人定位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指关节定位能提高护士为病人注射胰岛素的规范性,同时病人减少疼痛、感染、皮下脂肪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2月至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注射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可避免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降低了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皮肤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实施规范管理技能及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配合程度,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注射部位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出院2周后注射部位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规范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配合程度及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部位无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出院2周后胰岛素规范注射部位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实施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认知干预,能提高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技能及准确率,减少用药并发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