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行胰岛素笔皮下注射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内分泌内科品管圈活动开展前(2017年1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80例确诊为糖尿病并需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注射常规护理干预;选择品管圈活动开展后(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80例确诊为糖尿病并需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和持续改进;比较两组胰岛素注射方面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注射规范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控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笔注射相关知识掌握度、胰岛素规范注射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胰岛素注射的规范率,提高护士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高危产科门诊产检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胰岛素注射时间以及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能有效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规律轮换率,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自行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按照数字随机原则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品管圈活动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情况以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规范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自行注射胰岛素技术掌握率,以达到更好控制血糖、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五指关节法进行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提高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规范轮换率,降低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抽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我科需要注射胰岛素的1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9—11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试验组,接受五指关节法指导。评价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及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胰岛素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五指关节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腹部注射轮换,可降低胰岛素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知识知晓率和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行为达标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2月至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注射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可避免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降低了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皮肤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肿瘤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3月的肿瘤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2014年6~12月的100例肿瘤住院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按护理常规开展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通过效果确认,达到一个标准化的目标。结果:观察组及家属在病房环境、护患沟通、穿刺技术、护理服务认可度方面等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肿瘤住院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采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皮肤记号笔在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方法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部环形轮换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2组注射部位的准确率及注射治疗6个月,1、2年后腹部注射区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54例,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注射部位准确20例,准确率为37%,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胰岛素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分别为3.7%、29.6%、46.3%,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治疗1、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可提高胰岛素腹部轮换注射准确率,减少患者皮下硬结、红、肿、痛、脂肪萎缩,增加胰岛素的有效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3年1~12月)选取的3147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将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4年3月~2015年3月)选取的3569例初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为32.28%,低于对照组的57.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电动止血带使用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9月骨科外伤需使用电动止血带的2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活动前),实施常规护理措施;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骨科外伤需使用电动止血带的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活动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使用电动止血带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电动止血带使用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95%,对照组为6.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电动止血带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了团队意识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冯星星 《当代护士》2016,(1):152-15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妊娠糖尿病孕妇自行注射胰岛素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在本院产科住院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妊娠糖尿病孕妇52例为常规组;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开展品管圈活动2个月后)住院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妊娠糖尿病孕妇52例为实验组,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对策改进实施。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比较,患者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妊娠糖尿病孕妇自行注射胰岛素健康教育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胰岛素使用效果,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对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江苏省南通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首次进行胰岛素注射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每日早、晚两次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患者采用指南推荐的四个象限注射部位轮换方法,而观察组患者采用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7天为一周期,共随访6个月。在干预1、3、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的执行率、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干预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执行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86%(43/5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2%(46/50)、78%(39/50)、50%(2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有9例患者(18%)发生局部不良反应,而观察组仅有4例患者(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有13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26%),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1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较传统的四个象限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更方便、实用,患者注射部位轮换的依从性高,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施赵维  陈敏华  官常荣  刘良红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98-1300
目的观察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采取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情况、护士胰岛素注射时间,并随访6个月了解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率优于对照组,护士注射胰岛素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有助于规范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使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轮换,观察组采用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轮换率、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病人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部位轮换率为68.3%和90.0%,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和3.3%。[结论]记号笔联合五指定位法标识清晰且操作简单,能提高注射部位的准确轮换率,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葛卫红  湛文  夏英  毕洪  袁碧波 《当代护士》2016,(10):171-17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在我科住院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老年患者52例为常规组;选取2014年1~10月住院的52例为实验组,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对策改进实施。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老年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比较,老年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P0.01),胰岛素及胰岛素笔存放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也有明显改善,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老年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治疗效果,提高胰岛素使用依从性,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实施规范管理技能及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配合程度,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注射部位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出院2周后注射部位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规范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配合程度及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部位无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出院2周后胰岛素规范注射部位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实施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认知干预,能提高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技能及准确率,减少用药并发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4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轮换技术方案,试验组给予个体精细化轮换技术方案。随访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正确数、皮下硬结、低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轮换记录单在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规范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对照组在腹壁处、大腿外侧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疼痛、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疼痛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运用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结合注射部位轮换卡,可以减少注射部位并发症、减轻注射时疼痛感、不易导致血糖波动,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72例注射胰岛素患者分成两组,112例应用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60例按常规方法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皮下硬结发生率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达92.9%,注射部位皮下硬结发生情况明显减少,血糖控制更佳。结论五指定位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胰岛素注射小部位轮换法,可作为胰岛素注射适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成立QCC,选定主题,分析改善前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低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对改善前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改善后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合格率、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优于改善前(P 0. 05);圈员的综合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品管圈能提高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的合格率、降低注射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圈员的QCC手法、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