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酵母菌对自然发酵酸面团面包中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添加不等量酵母菌(0,1,2,3g酵母菌/200g自然发酵剂)的自然发酵酸面团面包及非酸面团面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分别提取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4种挥发性物质存在于至少两种样品中,其中主要为醇类、酸类、醛类、酯类、烷烃类、酮类、烯类、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及含氮化合物。酸面团面包含一些独有的物质,如乙酸甲酯、4-丁酸丁交酯、1,2-苯二酸二乙酯和蚁酸丙酯等:酵母菌对自然发酵酸面团面包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有较大影响.如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有所下降,醛类的含量增加,添加酵母菌的酸面团面包风味物质中酯类的比例低于不添加酵母菌的.  相似文献   

2.
冲菜辛辣风味物质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冲菜作为一种叶芥类蔬菜产品,以其冲鼻的辛辣味而独具特色。为确定辛辣风味的物质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冲菜的主要风味物质为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丙酯、异硫氰酸丁烯酯和异硫氰酸苯乙酯,其中异硫氰酸环丙酯为首次检测出的异硫氰酸酯类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鉴定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了市售4种芥末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所得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保留指数和标准品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最多,为6种;4种芥末油中共有的成分是二硫化碳、烯丙基氯、异硫氰酸环丙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和硫氰酸烯丙酯。采用邻二氯苯为内标对4种芥末油进行了定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有异硫氰酸烯丙酯(7487.01~22025.36μg/g样品)、硫氰酸烯丙酯(1074.69~4013.81μg/g样品)、异硫氰酸环丙酯(21.24~49.74μg/g样品)、硫氰酸甲酯(5.80~19.77μg/g样品)等。在鉴定出的成分中,由异硫氰酸烯丙酯转化或降解的产物有硫氰酸烯丙酯、异氰酸烯丙酯、二硫化碳和二烯丙基硫醚。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相离子迁徙色谱分析四种商业活性干酵母(Lalvin K1、DV10、Angel ADT和UV43)发酵蓝莓果酒的挥发性成分,根据特征性风味成分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探究风味差异。结果表明,从蓝莓果酒中共检测出2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一些物质的二聚体。主要有酯类、醇类物质,还有少量酸类、醛类、酮类等物质;其中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丁酯等为不同蓝莓酒样品主要酯类风味物质。指纹图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alvin K1和DV10商业酵母发酵后酯类成分相对较高,Angel ADT酵母发酵后乙偶姻含量较高,UV43酵母发酵后乙酸、2-甲基丙酸含量较高。应用气相离子迁徙色谱技术可以有效识别不同来源酵母菌发酵蓝莓酒制品风味特征。研究结果为改进蓝莓果酒香气特征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敏  贺云川 《食品科学》2011,32(8):272-27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方便榨菜原料及成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9类37种化合物,37种化合物中含烃类4种、醇类7种、醚类2种、醛类5种、酸类4种、酯类8种、酚类1种、含硫化合物5种、杂环化合物1种;两种样品共同检出的化合物有4种,分别为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环丙酯、二甲基三硫;方便榨菜原料检出挥发性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异硫氰酸烯丙酯(60.77%)、异硫氰酸环丙酯(6.10%);方便榨菜检出挥发性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对丙烯基茴香醚(47.54%)、异硫氰酸烯丙酯(11.41%)。  相似文献   

6.
苗族传统米酸汤是以糯米或籼米为基质经自然发酵而成。为丰富米酸汤产品,明确多菌系复合发酵对米酸汤发酵生产的实际应用价值及米酸汤风味特征。本文以传统自然发酵的米酸汤(A)为对照、采用多菌系复合发酵不同基质米酸汤(红米酸汤-B、紫米酸汤-C、糯米酸汤-D、白米酸汤-E)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分析不同基质发酵米酸汤差异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与传统自然发酵的米酸汤相比,糯米酸汤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乙酸乙酯,红米酸汤、紫米酸汤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乙酸丙酯,且经多菌系复合发酵后的红米酸汤、糯米酸汤、白米酸汤中贡献较大的主体风味物质种类皆比传统自然发酵的米酸汤丰富。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18种特征标志物(VIP>1)(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通过热图聚类区分不同米酸汤样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传统自然发酵的米酸汤以丁酸丙酯、丁酸丁酯、2-甲基丙酸乙酯等为特征风味物质,具有独特的菠萝果香味;红米酸汤以罗勒烯、柠檬烯-M、丙酸、乙酸丙酯等为特征风味物质,具有独特的柠檬与丁香香味;紫米酸汤以乙酸异丙酯、乙酸异丁酯、3-甲基丁醛、乙酸丙酯等为特征风味物质,具有独特的苹果样果香味;糯米酸汤以乙醇、乙酸乙酯等为特征风味物质,具有独特的米酒型香味;白米酸汤无特征标志物,但酸类物质较多,具独特的酸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菌系复合发酵米酸汤,具有改善并丰富米酸汤风味品质的显著优势,通过本实验还确定了不同基质发酵米酸汤的特征风味物质,为丰富米酸汤产品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芫根泡菜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新鲜芫根、腌制7,14,21,28d的发酵过程中分别检测到51,26,26,23,2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共计92种化合物,其主要为酯类、烃类、醇类、醛类、酸类、腈类和其他类;5个阶段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7种,分别为乙酸乙酯、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乙醇、α-松油醇、β-蒎烯、d-柠檬烯、苯丙腈;在芫根腌制至成熟过程中,酯类物质、醇类物质、腈类物质、酸类物质含量均有所增加,烃类物质、醛类物质、其他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新鲜雪菜原料为对照,测定了不同盐渍程度雪菜的酸度、盐度、水分、亚硝酸盐及挥发性成分。 结果表明,盐渍雪菜盐度先 减少后平衡,酸度则逐渐增高,亚硝酸盐先上升后下降,水分含量逐渐下降。 新鲜雪菜(1#样品)、12%盐渍雪菜(2#样品)、16%盐渍雪 菜(3#样品)中分别共检测出12种、33种、5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酸、酯类物质。 新鲜雪菜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异硫氰酸烯丙酯, 经过腌制后含量下降,使风味更加柔和。 16%盐渍雪菜风味最好,其相对含量较多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为苯乙醇、苯代丙腈、乙酸、 异丁酸、3-甲基戊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十六酸甲酯、十六酸乙酯、亚麻酸甲酯、亚麻酸乙酯、β-紫罗酮。  相似文献   

9.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以及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为出发菌株,pH、总酸、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3种单菌及多菌对多轮发酵四川泡菜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均能快速启动发酵,稳定泡菜品质;3种单菌产酸速度为肠膜明串珠菌>食窦魏斯氏菌>植物乳杆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成分85种,其中包括醇类27种、醛酮类17种、酯类16种、酸类2种、烃类13种、含硫化合物2种、苯环类5种、其他化合物3种;共分析出16种重要挥发性成分,包括二甲基三硫、二甲基二硫醚、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壬醛、正辛醛、正葵醛、乙偶姻、异硫氰酸烯丙酯、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3-(甲硫基)丙基异硫氰酸酯、三芥子酸甘油酯、乙酸...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对自然发酵和纯种发酵的大白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多样性及风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brevisvis、L.acidophilus和L.helveticus是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泡菜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酯类、酸类、醇类、酮类、烯烃类等,纯种发酵泡菜样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不及自然发酵;泡菜中的有机酸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等,自然发酵中的草酸和柠檬酸含量均高于纯种发酵。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对泡菜的乳酸菌总数、基本理化指标和感官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第6d泡菜品质最优,为最佳食用期;不同发酵时间的泡菜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发酵过程共检出化合物45种,酯类在发酵过程相对含量最高,是结球甘蓝泡菜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硫氰酸甲酯、(E)-丁酸-4-己烯酯、乙酸己酯、叶醇、正己醇、β-蒎烯、二甲基二硫和二甲基三硫对泡菜风味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胶东地区红富士苹果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胶东地区红富士苹果39个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苹果挥发出的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其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1)胶东地区红富士苹果共检测到4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α-法尼烯、2-甲基丁醇、己醇、及酯类等11种物质为共有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4.33%。(2)根据物质含量、变异系数、离散程度等确定α-法尼烯、2-甲基丁醇、己醇、及酯类等11种挥发性物质作为胶东地区红富士苹果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性指标。各特征性挥发性成分含量为:2-甲基乙酸丁酯(205~440)mg/kg,α-法尼烯(70~150)mg/kg、2-甲基丁酸己酯(60~105)mg/kg、2-甲基丁醇(45~65)mg/kg、2-甲基丁酸丁酯(20~55)mg/kg、乙酸己酯(10~45)mg/kg、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20~35)mg/kg、2-甲基丁酸丙酯(10~30)mg/kg、乙酸丁酯(10~25)mg/kg、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8~15)mg/kg、己醇(6~12)mg/kg。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分析浆水发酵过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期间,共检出挥发性物质56种,主要为醇类(19种)、烃类(17种)、醛酮类(9种)、酯类(6种)、酸类(2种)。在发酵0,24,48,72,96h时发酵液中分别检出挥发性物质24,29,34,34,36种,其中共有成分12种。随发酵的进行,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逐渐增多且新增酯类物质。发酵前期,醇类、烃类的相对含量有所下降,酯类和酸类的相对含量显著上升,而在发酵后期,各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小。此外,在发酵阶段醛酮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小。其中双戊烯、乙酸乙酯、己醛、蒎烯、苯乙醇、正己醇、乙酸、乙酸丙酯对浆水风味的形成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227-23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原料的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原料泡菜中共检出化合物80种。不同原料泡菜中检出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泡萝卜、泡芥菜、泡甘蓝、泡黄瓜、泡芹菜中分别检出化合物38、23、24、22、24种。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对泡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酯类是泡萝卜、泡芥菜和泡甘蓝中的特征挥发性成分,醛类、萜类分别是泡黄瓜、泡芹菜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泡芥菜和泡甘蓝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泡萝卜、泡黄瓜、泡芹菜中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分别是中1-异硫代氰酸丁、反式-2,6-壬二烯醛、右旋萜二烯。对四川泡菜独特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风味物质是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和萘。  相似文献   

15.
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提取芜菁牛肉丸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未添加芜菁粉的牛肉丸检测出的风味物质有27种,最优芜菁粉添加量的牛肉丸检测出的风味物质有30种。与未添加芜菁粉的牛肉丸相比,2%芜菁粉添加量的牛肉丸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烷烃类物质变化明显,多了环丙乙腈、5-己腈、4-苄氧基苯基乙腈3种腈类物质;酯类物质增加了异硫氰酸丁酯、硫代异氰酸环戊酯;醛类物质、醇类物质和醚类物质变化很小;增加的腈类物质和酯类物质应该来自于芜菁粉,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具有辛辣味,异硫氰酸丁酯、硫代异氰酸环戊酯具有特殊的香气,对牛肉丸的风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自然发酵“老面”和纯种酵母菌复配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复配复合乳酸菌为发酵剂制作糙米发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合电子鼻及感官评定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2%酵母菌复配1.2%植物乳杆菌、2%酵母菌复配0.9%乳酸菌发酵3 h,16%“老面”发酵15 h,3种糙米发糕挥发性风味物质相近。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价结果与乙酸丙酯、3-羟基-2-戊酮、乙偶姻、辛酸乙酯、壬醛含量呈正相关。挥发性物质种类主成分分析表明:感官评价结果与酮类、酯类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对其质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酵母菌复配1.2%植物乳杆菌或0.9%乳酸菌发酵3 h,16%“老面”发酵15 h糙米发糕质构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传统镇远道菜的食品安全,从不同发酵阶段的道菜中分离筛选生物胺降解菌.鉴于产胺菌对传统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贡献,采用双层显色平板培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出32株具有产生物胺性能的菌株,再以不同种类的生物胺作为外源氮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菌株的生物胺降解率,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胺降解性能的菌株LS1-002-014...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添加不同高产酯低产高级醇酿酒酵母发酵得到酒样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对其中的主要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酿酒酵母AY15、AY15-BAT2、AY15-BAT2+ATF1、AY15-IAH1+ATF1的酒样中分别分离鉴定出62、56、63、5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烷烃、芳香烃和酚类等。三株具有不同高级醇和酯生成能力的酿酒酵母发酵得到的酒样中酯类与高级醇的比例相比野生菌株AY15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AY15-BAT2+ATF1酒样中新检出乙酸正丁酯、乙酸庚酯、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乙酸-甲氧基-2-苯乙酯五种乙酸酯。定量结果表明,AY15-BAT2+ATF1与AY15-IAH1+ATF1显著提高了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的含量,AY15-BAT2则不影响主要酯类物质的生成;同时,这三株酿酒酵母不同程度的降低了酒中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大接杏”杏汁及其发酵汁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手段对产自甘肃景泰条山农场的兰州“大接杏”杏汁及其发酵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分别检索定性出杏汁挥发性物质组分57种,发酵饮料挥发性物质组分50种。经分析比较:杏汁经发酵后损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42种,其中减少最多的是烃类化合物;新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35种,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发酵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的有乙酸己酯、异松油烯、松油醇、十四烷、十二烷,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的有乙醇、乙酸乙酯,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的有乙酸戊酯、2,6-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手段对产自甘肃景泰条山农场的兰州"大接杏"杏汁及其发酵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分别检索定性出杏汁挥发性物质组分57种,发酵饮料挥发性物质组分50种.经分析比较杏汁经发酵后损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42种,其中减少最多的是烃类化合物;新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35种,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发酵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的有乙酸己酯、异松油烯、松油醇、十四烷、十二烷,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的有乙醇、乙酸乙酯,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的有乙酸戊酯、2,6-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