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作为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其养生理论建构深受先秦道、儒两家“和”思想的影响。在道家“和其光,同其尘”“抱德炀和,以顺天下”“形体保神,神将守形”等“和”思想与儒家“和”是天人之道、“和”是社会政治之道等理论的基础上,《内经》构建了天人和、人事和、形神和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气功热潮中,一些神怪迷信滥行社会,使人们误以为“怪、力、乱、神”之属也是气功。为正本清源起见,本文拟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远离迷信观念的儒家气功思想,特别介绍“孔颜真乐”与“曾点之志”,使人们认识到儒家贤哲“立足人间,超越世俗”的崇高的修养境界。 孔颜真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 这两段话,宋明理学时代,被称之为“孔颜真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三家文化,因而修养身心的中国气功,主要也来源于儒道释三家。中国气功源远流长。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是洛阳出土的《行气玉佩铭》,以后有《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再有屈原《离骚》及《楚辞》中的《远游》、《九歌》诸篇,讲仙家炼丹。由于人生生活三大根本要素就是饮食、呼吸、睡眠,儒家调之食、息、眠,以之修养而成立儒家气功系统,用以修身养性,天人合一,养生送死。如《孟子》中说:“存夜气”、“吾善养吾格然之气”,宋明理学心学的静坐、存敬、存诚、反省、宾总等等,都是儒家的气功。道家谓为精、…  相似文献   

4.
“超然物外”是人修身养性的一种传统美德。中国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乐天知命,找寻真我,不为世俗名利所困,超然物外……”南宋学者叶梦得撰《石林诗话》云:“陶渊明正以脱略事故,超然物外意,顾区区在位者何足累其心也。”北宋文人苏轼作《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超然物外”,肤浅理解,似乎消极低调;深刻阐释,应是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 1.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这是本篇论述治疗疾病“五法”中之首务。所谓“五法”是指“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气血之诊。五法俱立,名有所先。”既把“治神”放治病五法的首位,又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显然是突出“治神”为治病的关键所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不同,此处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神的狭义,而且主要是针对医生而言。强调医生在临床施针时,要具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医德,才能在错纵复杂的病理变化中掌握症结所在,所以本篇原文  相似文献   

6.
孙思邈专论医德的不朽之作《千金方·大医精诚》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儒家“医乃仁术”,道家“无为”,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其所树立的医德风范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  相似文献   

7.
心脏移植与心主神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主神明是中医胜象学说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早在《内经冲已言明“心我神”,“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姑且不论广义的神其意义有多么广泛,而单指狭义的神.则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如《灵抠·五色》将云:“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表明在响经州代已经把感觉、知觉、记忆、智能、情感都主要归属于心。况且《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既谓心脏起主导作用,统管人的一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其他各胜则在心的统帅下(当然也包括大脑在内),各分管一定的精神活动。并且(内经》认为,一旦心脏出现功能障碍,就会…  相似文献   

8.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9.
张智龙 《中医杂志》2007,48(6):498-499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调节患者之神和调整医生之意,使心手相应,形神合一,便于得神取气,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提示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诠释和阐述,都非常重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阅读应用经典奠定了基础,为做好临床树立了典范。笔者临证亦重视治神,在历代医家强调“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启迪下,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意气针法,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11.
论《内经》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全书有关针灸治疗的论述颇为丰富,足为后世效法的准则。本文仅就其临证取穴及其手法运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论述于下,以窥一斑。1本神原则《灵枢·本神》开篇即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亦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皆在强调举凡针灸治疗,首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以神为根本。何以言此?众所周知,神是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征象的集中体现,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而“神气皆去”,则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先秦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主要体现在其结合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把五脏与四时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了“四时五脏阴阳”体系;辩证思维受到道家老子思想和儒家《易传》的影响很大,不论是阴阳的辩证范畴,还是动而不已的辩证命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思想的源头;意象思维与《淮南子·俶真训》的观点相一致,并对此阐释得淋漓尽致;直觉思维的体悟“神”类似道家的体悟“道”,故其应是受到道家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而“意”或“悟”的认识方式则与儒家有念的“专意心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未病先防,对此代无异议,但其具体理解,则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王冰从阴阳互根,举食寒食温以说明。张介宾也注曰:“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而本文则另解谜面,认为春夏之“调神”措施即是养阳,秋冬之“调神”措施即为养阴。  相似文献   

14.
王道与医理--浅谈儒学思想对中医学之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提出儒学的中心思想是“忠恕”,明确了行恕道,是行“仁”之事,即是“爱人”,是“王道”;并通过对中医学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医乃仁术”等理论观点,特别是中医学史上儒医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医道即是儒道,医者只有通儒道,明“仁义”,方能存仁心而博施济众。又从儒家“仁义”、“中庸”与中医学“精诚”、“平衡”的对比分析入手,进一步论述了中医学与儒学的密切关系:一是以仁爱之心,行精诚之医;二是解“中庸”之道,行执中有权之术。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唐代王冰在注释这段著名的论述时引《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7.
刘渊 ,字圣泉 ,清代岭南著名医家。其《医学纂要》,成书于清 .乾隆四年 (1 739)。现将其学术思想择要介绍如下。1 论精气神刘氏认为 ,“吾人有生之初 ,秉二五之精英以成形 ,是即所谓真。盖真者 ,精也 ,即人之真气元神也。盖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营卫周身 ,灌溉百骸 ,莫外乎精、气神三者而已。”前人称“天有三宝——日月星 ,人有三宝——精气神。”三者互相资生 ,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刘氏深受景岳的精气学说所影响 ,强调“精养灵根气养神 ,此真之外更无真。则修真之道 ,全在于精、气、神也。善养生者 ,必保其精 ,精盈则气盛 ,气盛则神全…  相似文献   

18.
《内经选读》教材从四版至七版,某些内容的阐述,并未完全符合原著的思想与观点,从中选择出“和于术数”“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阴平阳秘”“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明之府”“去菀陈荃”“肝不弦,肾不石”“阴阳交”“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十个主要之处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孟子·告子》日:“食色性也。“《礼记·礼运》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儒家,亦视男女之事为天性,并以之与饮食并举,所谓“大欲”,即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需要。《内经·决气篇》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人类种族之生殖繁衍,亦从两性结合中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性的活动也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瑞 《国医论坛》2000,15(4):47-48
神为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论神必言形,写形必察神。探究《内经》中“神”之特性,离不开哲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和影响。1 自然性就“神”的起源而言,早期发轫于上古哲学思想,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将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对此《荀子·天论》补充道:“列星随旋,日月遵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夫是之谓‘神’。”言“气能生神”、“气乃神之祖”,强调神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淮南子·泰训》篇形象喻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