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略论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奉为正统,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庸”哲理不但影响了中医协调观的形成,还启发了治疗学上“度”的把握,儒家推乾元的思想导致了中医“贵阳重火”理论的产生,而儒家学的积极入世、注重社会人事的思想又引导中医重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此外,儒家的仁义思想哺育了历代医家的高尚医德。  相似文献   

2.
四川于文才儒医大师,乃儒家峨眉真功第七代掌门,在温江等地行医施药、办学、教武六十余年;深得群众爱戴。于文才大师特重医德,以孙思邈《大医精诚论》授弟子以行医德,道德医术影响甚广。今得读其真传弟子吴忠贤与来其昌所著《气功与人生》,大为嘉赞。明师出高徒,自古有之,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矣。该书不仅详述了儒家功法之体用,而且在理论上直承儒家“明明德”,道家“致中和”、“道冲,而用之不盈”。而儒道相融之思想,为历代众多大师所推崇。四川儒道李真果日:“无为神归气聚,思乱身亡失己c一善化杂丹和,意足精集神升…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义利观上具有道义论的特点,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舍身而取义者也”。苟子主张以义制利,重义轻利,提倡君子“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这些儒学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对古代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儒学义利观的指导下,许多医生倡导体贴病家疾苦,实行廉洁行医。在浓厚儒学氛围成长起来的医家,都将以医济世,舍利取义作为追求君子仁人理想人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邓磊  李伟锋 《四川中医》2004,22(2):18-20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自愈条文的归纳、分析,探讨《伤寒论》自愈机理的四个方面:(1)人体生命活动的自和现象和自和本能是客观存在的;(2)正气的恢复是自愈的内在动力;(3)自然病程存在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中;(4)天人相应中五脏阴阳的主导作用。从四条机理进一步推导出中医学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限定在“医已病之病”的辨证治疗,还应包括“医未病之病”的辨证养生,“医欲病之病”的辨证预防,“医欲愈之病”的辨证护理和辨证善后等更广阔的范围。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学的传统和特色,应当全面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理论从其诞生之时,便受到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将儒学与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这两个现象相互联系。对宋代儒学的新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儒学嬗变对金元后中医学理论深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裘沛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和书家(本刊封二“医林翰墨”是他的诗和字)。他精通文史之学,年逾九旬.仍手不释卷,文思敏捷,笔耕不辍,新作迭出。他长期担任《辞海》、《大辞海》副主编,为我国辞书学的发展和文化积累殚精竭虑,其功厥伟。他自幼熟读经史,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对儒学情有独钟。钻研尤深。作为医文兼备的大家。他十分注重对“人”学的研究,谓“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相似文献   

8.
为医者,“精诚”为本,此非新语。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恃已之长,专心经略财物。”此篇一直被世代医家尊为准绳,而今再论“医先至诚后学问”无非老调重弹,聊作时下医者针砭杏林,世人鞭策医道之言谈!  相似文献   

9.
作品简介:该图案是大体像太极阴阳图之变形圆。体现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之理念。变形中有一葫芦,葫芦上还带有一树叶,还像是象征一脉相传的飘带。再现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之风范。在开放的葫芦上,有“知医堂”字样,可示知医堂人追求“大医精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时代和社会需要大批中医临床学家,国家二部一局制定的有关“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文件,对现代中医临床学家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论述如下。l好学善思,仁术皆备,方为大医医为仁术,以愈人疾苦为职业,此乃中医界同仁所共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孙思迫在《大医精诚》中指出:优秀的医生,一要“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指品德高尚。医德中包含着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医术中又体现着医德的高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德和医术之兼备,是成为中医临床学家的必要条件。二者之兼备,当勤于读书。史…  相似文献   

11.
医院院训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也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历代医家主张“仁者为医”,要求从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讲慈善,行侠义,为民除疾造福,不谋私利。曙光医院集百年历史传统和服务特色之精华,以“大医精诚”为院训,形成核心价值理念,并且加强医德、医术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百年“曙光”再续辉煌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诊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学对重型肝炎的认识重型肝炎病势凶险,传变极快,预后不良。祖国医学中虽无“重型肝炎”这一名词,但类似病症在古代医籍中时有记述,如《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为急黄也”;《沈氏尊生书》指出:“有天行疫疠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医宗金鉴》更有“天行疫疠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盖是急黄耳”之说。这些论述与现代医学对重型肝炎的描述颇为相似,由此可知,重型肝炎属中医学“急黄”、“瘟黄”范畴,为黄疸中之重症。2从毒与瘀探查病机据统…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专论医德的不朽之作《千金方·大医精诚》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儒家“医乃仁术”,道家“无为”,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其所树立的医德风范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  相似文献   

14.
儒学对中医的影响,渗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讲,它继承并发扬了《周易》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的理解,坚持了有机论、系统论,在这一点上与道家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经典《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世界理解的这种“分化观”,易、道、儒三家是一致、一贯的,形成了与西方以原子论为代表的“组合观”截然不同的思想。“气分阴阳”,“一物两体”,是中医的一种深层思想,而它首先是易、道、儒的思想,是易、道、儒的思想在中医学的应用和具体化。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更鲜明地体现为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医德,即以“仁者爱人”之精神,施医救人,将“仁”贯于“医”中;  相似文献   

15.
“医易同源”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认为易学中的易不能与占筮混同,“医易同源”中的“源”不是巫术,“医源于易”之“易”不是《易经》,医易关系的“医”专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郑吉利  高贵良  陈小康  罗广波 《新中医》2023,55(20):176-180
禅医创始于少林寺,是由禅宗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学经千年实践融合创新后形成的医学流派。岭南 禅医释印茂(又名释惟功) 正是这一杰出医学的现代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禅医学意义重大,一是以禅释医, 加强禅宗思想与中医学关系的研究;二是以医弘文,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禅医学流派崇尚治病 先治心,以及精气神的修炼使气机通畅;重视禅宗文化与中医学的结合,通过“禅疗”“功疗”“食疗”等方式 来治疗疾病,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7.
曹越  路荣荣  姚完美  刘必旺 《光明中医》2023,(13):2505-2508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儒学也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进化演变。春秋末年,社会变革,孔子改造周礼,创立儒学,而后又有孟子、荀子的完善与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又经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由于不同时期经济、政治及主流思想的不同,中医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丰富和复杂的影响。此文总结论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医文化中中医养生观念、中医基本理念及中医诊断治疗学等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光明中医》2011,26(3):431-432
通过走医学与儒学融合的路子,《内经》形成了“脏居于内,形见于外”的藏象理论体系。其中对藏象理论影响最大的儒家理论是“三才观”和“中庸”思想。《内经》中大多数人体脏腑与天文历法气象对应的模型是“三才观”的体现。《内经》还运用中庸思想阐明了五脏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重视“执中而行”,追求“中和”,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19.
养生必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我国在古代就提出:“养生必养德”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说:“大德必养其寿”,又说:“仁者寿”。仁字的结构即为二人,其含义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乐于助人,搞好人际关系。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  相似文献   

20.
儒医是以儒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结合的载体。故以清代蜀中儒医刘福庆、刘莹父子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就儒学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刘氏父子由儒转医的深层原因进行阐析,认为刘氏家族世代习儒,格物致知、济世救人、知医为孝是促使其由儒转医、医儒结合的客观条件,在他们身上有着儒学和医学的双重特性,集中反映出"医儒同道"的文化色彩。刘氏父子自儒转医、儒医结合的成才路径也使我们思考在当今中医传承中,不应单一地看待中医理论体系而忽视其背后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