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浊毒致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金仓 《河北中医》2013,(5):671-672
浊毒学说是李佃贵教授提出的全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浊毒学是研究中医浊毒学说及其应用的临床学科,引领当今学术潮流。何谓浊毒?毒者,所谓能害人者也;浊者,非清之物也。统而论之,凡非清且又能害人者即为浊毒。何谓郁?郁者,情志不畅达之谓也。临床所见"浊毒致郁"、"郁生浊毒",二者常相兼并见,互相影响。笔者深  相似文献   

2.
吴深涛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天津市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深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博采众方,活用古方疗今病。吴教授重视"内毒"研究,提出"内毒蓄损是现代病证的核心机制"之学说,总结出"气-血-脉络"辨证论治诊法,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糖尿病"由浊致毒"的病机理论及"化浊解毒"的新疗法和方药。吴教授认为:糖尿病下肢溃疡乃浊毒日久入络或深伏于内,由内而外损害机体所致;临床辨证属阳毒为多,然易兼夹湿浊寒瘀等顽恶之邪,而成寒热错杂难解之证;治宜清热化浊解毒,湿浊寒瘀并驱。  相似文献   

3.
浊毒致病论与现代中医病因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医家提出了浊和毒的致病概念,现代中医学家将浊毒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归类,并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利用浊毒致病论中浊为阴邪,毒为阳邪的基本致病概念,将浊毒致病论与传统中医病因学和现代病因学相结合,论述了浊毒致病论的新含义,认为浊毒致病论可以成为现代中医病因学的基础理论,对临床诊治疾病和发展现代化中医中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有关"毒浊"的中医文献,初步界定"毒浊"的基本概念,并探讨"毒浊"作为病因与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浊毒浅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有关"浊"和"毒"的概念上迄《黄帝内经》,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医学文献均分别有散在论述。李佃贵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浊毒并称,提出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多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致病有3个特点:(1)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2)入血入络易伤气阴;(3)气血失调易瘀易积。浊毒为患所造成的病证,属于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证候群。临床常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常伴有颜面晦浊、黯滞、少泽,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脉证表现。因此,概括来说,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则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浊毒学说是研究浊毒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说。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理论体系,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浊毒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对完善中医学术理论、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并提高多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完善浊毒理论体系,扩大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本刊将从2010年1月号起开辟"浊毒证治研究"专栏,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踊跃投稿,共同探讨、研究浊毒理论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佃贵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佃贵是河北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主任,著名中医胃肠病专家,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获得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第四届中国医师奖。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40余年,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疾病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发现浊毒是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认为浊毒为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8.
中医文献学是对中医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文献研究应突破仅系整理古籍的框框,立足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推陈出新。为此,在研究的广度上,应古、今中医文献并重;在研究的深度上,必须努力揭示中医文献的学术精髓,并发挥理论思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促进中医学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浊毒理论认为浊毒内蕴、瘀血内生、膏浊内聚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本文通过探析其病因病机,临床上以化浊散瘀调脂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中医浊毒的概念,认为浊毒与冠心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浊毒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进而提出冠心病中医浊毒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现代医学治疗效果欠佳,已成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在“浊毒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团队提出UC浊毒致病的病机,结合UC的现代发病机制,总结其病机为——浊毒损膜伤络,其是UC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并且进一步提出“肠黏膜屏障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凋亡或细胞焦亡、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是该病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它能客观化、具体化、定量化阐述中医病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浊毒理论在UC防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浊与毒,古文献乃分而论之,今人常将其并称。随着近现代解毒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和效验,中医浊毒致病观渐为学者所关注,但有关浊毒的中医学内涵、致病理论的界定等方面尚多歧义。笔者导师吴深涛教授长期从事浊毒临床与理论研究,认为厘清浊毒之古今内涵,运用中医方法学研究浊毒之成因和发展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能系统揭示现代浊毒特异性病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利于确定其在中医病机  相似文献   

13.
现有《中医外科学》教材将桥本氏甲状腺炎单独列出,没有进行中医命名,归属于"瘿病"范畴。文章通过总结近代中医名家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因病机,结合对"浊"的认识。文章认为:"浊毒积聚"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因,"浊毒壅滞,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和中医外科学规范化教学,将本病命名为"瘿浊"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各种内外因素使津液变异和转化成为痰浊。痰浊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痰浊内生转化为毒的过程即是痰毒转化的过程,是肿瘤发病的核心环节。从恶性肿瘤的痰毒病机出发,结合炎-癌转化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现代研究,探析从内外因致使津液代谢紊乱到痰浊内生,进而搏结成块,痰毒转化形成癌肿的过程。立足于痰毒转化这个核心进行遣方用药,既能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也能丰富和扩展痰证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仓良  杨涛硕  杨佳睿 《新中医》2020,52(13):24-29
笔者以中医毒邪学说为理论依据,回顾攻毒疗法的发展历程。认为攻毒疗法萌芽自先秦,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时代初具其形,经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探索和实践,后世医家陈言、张子和、朱丹溪等的补充和完善,薛已、陈实功、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的总结,至此,攻毒疗法学术体系基本形成,再经喻昌、杨栗山、余霖、高秉钧、王洪旭、唐黉、邓苑等医家从专科角度进行完善及补充,至清末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攻毒疗法理法方药学术体系更趋完备。这使中医毒邪学说理论体系更加趋于全面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危立飞  于慧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5-1148
文章总结了前期有关血浊理论的成果,提出血浊理论是应现代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新的"中医理论",用血浊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可以纳入检验医学等更多的现代诊疗手段,扩展中医四诊范畴,配合"援药理论",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临床的"理法方药"系统,为指导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落脚点,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典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有诸多并发症,而心脏损害并发症为其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现代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心脏损害与毒素相关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慢性肾脏病体内蓄积的毒素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与中医浊毒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认为浊毒在慢性肾脏病心脏损害发病中担任重要作用.通过从对浊毒的认识、浊毒与慢性肾脏病心脏损害病机、浊毒与慢性肾脏病心脏...  相似文献   

19.
古代医家提出“浊”和“毒”的致病概念,现代学者基于前人理论并提出“浊毒”学说,成为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内容。络病学说发展已久,源于《黄帝内经》,初形于东汉,繁盛于明清,发展至现代,理论内容较为完备。基于“浊毒”理论和络病学说,探讨“浊毒损络”病机观在肝细胞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现代医学提出的肿瘤炎症微环境理论,进一步探讨“浊毒损络”病机观与肝细胞癌肿瘤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为中医药论治肝细胞癌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属于现代临床中难以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方法,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灵活用药,治疗效果明显。李佃贵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采用清热燥湿祛浊毒、悦脾醒脾除浊毒、通利二便泄浊毒、行气活血散浊毒、以毒攻毒消浊毒等方法,同时治疗时注重患者的舌脉及情志变化,能有效逆转异型增生,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