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目的:分析基层二级医院患者向下转诊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月均收入、医疗保障形式、患病首诊医疗机构和是否有转诊经历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其医疗保障类型及患病首诊地点有关.结论:基层地区可充分利用新农合制度,调整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引导新农合患者向下转诊,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利用度;良好的首诊倾向有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因此要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努力改变患者就医习惯,解决上转容易下转难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住院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认知和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认知和认同感,从患者角度发现双向转诊制度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式调查法,调查杭州市3家医院的100例患者对双向转诊的了解情况、对医保等相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对双向转诊途径和决定权的看法、对实行双向转诊的意愿及原因、对双向转诊的满意度等.结果 100例患者中只有45例知道双向转诊制度,主要是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知道这一制度的.4例患者有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医院转诊的经历,3例患者有从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经历.经解释后,9例患者对双向转诊表示满意,51例较满意,36例一般,4例不满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不信任其治疗水平.结论 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制度宣传,同时完善对双向转诊制度的管理并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3.
面对慢性病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将健康管理引入社区的需求日益强烈。本文旨在对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健康管理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薄弱、功能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守门人”制度不健全,双向转诊工作落实不到位,健康管理行业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的工作应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质量、统筹社会资源、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的家庭医生制度、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助力我国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西安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与之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的5家综合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西安市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现状,为进一步优化该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于2015年8-11月对西安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与之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的5家综合医院的医生、患者进行现场调查(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共发放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1份。 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情况的患者转诊经历有差异。患者不愿上转的原因主要为:"转诊程序繁琐""认为病情不严重,不需要转诊""家庭经济困难""无医疗保险""交通不便"等;不愿下转的原因主要为:"转诊程序繁琐""不信任社区医疗水平""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差距小""家庭经济困难""自认为病情不重、不愿意再继续治疗""社区未开展家庭病床、康复医疗"等。医务工作者认为双向转诊运行不畅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明确的转诊标准、转诊监管机构及机制""缺乏基本医疗保险支持""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冲突""双向转诊的信息平台不完善""患者不信任社区医疗水平""患者不了解双向转诊制度"等。 结论 西安市目前双向转诊开展较少,且主要为社区医院向综合医院转诊。应从建立并完善双向转诊系统、增加医疗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双向转诊实施的现状及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确定"双向转诊+现状"、"双向转诊+效果"为检索词,查阅相关资料,共得到文献307篇,通过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采纳文献43篇,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描述.结果 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发展较为迅速,转诊人数有所增加,转诊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以上转容易下转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差、相关制度不完善、转诊流程不明确、缺乏激励监督机制等问题较为突出.结论 政府应完善落实双向转诊相关政策,医疗机构内部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完善转诊流程,促进双向转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索双向转诊制度模式破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瓶颈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鲍勇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1223-1225
本文就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问题——双向转诊制度进行了设想,首先是政策突破,设想从改革医疗保险政策上进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二是制度突破,在目前没有政策的制约下,要真正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主要是依靠双向转诊机构双双制定制度,即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领导重视、工作积极性高、距离较近的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对双方的责任、义务等与双向转诊有关制度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双向转诊的概念和双向转诊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认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探讨了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在新一轮医改突出"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分层就医"的背景下,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特定功能以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需求下,以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向转诊的实际现状为研究对象,应用风险控制研究的方法,围绕合理有效的患者评价和转送标准的构建和应用,分析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双向转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缺少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转诊的权责界定和分配,利益分配和补偿措施有限以及配套制度尚待完善等4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包括:制定双向转诊执行指南和流程,完善补偿和利益分配,明确双向转诊权责分配,完善双向转诊政策制度以及增进医疗机构间沟通,为合理高效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双向转诊制度及其信息化实现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立峰  赵艳 《中国医院》2009,13(9):53-55
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是缓解我国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实现分级医疗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阐述了双向转诊在实际推进中存在的缺乏明确的转诊指征,综合就医成本不够低等困难,以及患者就医选择权、就诊连续性等问题。上海市瑞金医院联合卢湾区卫生局及区域内各级医院,开展纵向“网上双向转诊系统”的建设探索,希望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推行双向转诊,并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和医疗资源共享等功能,以缓解双向转诊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关于"双向转诊"制度方面的文章不少,但探讨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法律机制的文章不多.本文拟通过借鉴国内外双向转诊实施情况的研究,并结合上海市双向转诊制的特色和障碍分析,深入剖析"双向转诊"落实难的诸多深层次原因,围绕新医改大背景,着力研究保证"双向转诊"制能够畅通运行的"法律机制",为政府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医疗卫生现状,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角度阐述推行双向转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讨如何实现双向转诊,实践证实基于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的双向转诊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罗昭旸  刘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535-1540
背景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模式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完善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2018年,重庆市已经实现医联体模式全面覆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于2011年3月成立,经过6年多的发展,医联体取得一定成效。本研究选择该医联体为样本,研究医疗体内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运行情况,为完善重庆市分级诊疗格局提供政策参考。目的 调研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现状、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方法 2017年9-11月和2017年8-10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分别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内共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及患者基本信息、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医务人员双向转诊开展情况及相关因素、患者双向转诊及影响因素,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情况及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结果 医务人员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8.3%(309/350)。288例(93.2%)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职称、来源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工作中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282例(91.3%)。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中双向转诊者151例(53.5%),向上转诊诊者62例(22.0%),向下转诊者69例(24.5%)。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病情已稳定,处于康复期或恢复期;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上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阻碍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下级医院能力不足。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764)。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为57.9%(179/309)。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5)。患者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5.7%(257/300)。182例(70.8%)患者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5,P<0.05)。有过转诊经历的患者83例(32.3%)。促进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诊疗费用高。促进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病情已经处于康复期,没有必要继续治疗;阻碍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核心医院和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分别为98.8%(79/80)和89.3%(158/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8)。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分别为42.5%(34/80)和33.3%(59/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4,P=0.138)。结论 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普遍较高,双向转诊不够顺畅,向上转诊易向下转诊难,医联体医患双方认可度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指导、监管和激励力度,保障转诊顺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联体模式下漯河市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调查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途径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决定权的看法,探讨双向转诊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顺利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方法 本研究2019年7-12月进行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该地区8所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兰州市“双向转诊”问题的客观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府对社区服务机构的补偿长期不足;各级各类医院转诊积极性有限;许多社臣卫生服务站是由卫生诊所转型而来,而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纳入医保定点机构,患者在社区报销比较困难;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导致上转容易,下转难;双向转诊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双向转诊的相关机制缺失等。  相似文献   

16.
介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概念与内涵,分析双向转诊管理系统开发需求,从接口平台、关键技术、用户角色、系统流程、数据库等方面阐述系统设计以及功能实现,指出该系统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1997—2017年双向转诊的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及效果,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我国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1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双向转诊+现状”“双向转诊+效果”及“双向转诊+问题”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及谷歌学术等主要中文数据库,以及国家及各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获取1997—2017年发表的关于双向转诊现状、效果及问题的中文文献。结果 共纳入232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文献显示,我国双向转诊发展势头良好,转诊人次逐年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稳步提升,但双向转诊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其中,向上转诊人次数远超向下转诊,缺乏转诊标准及配套的医保政策、激励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基层医疗人员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结论 我国双向转诊制度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从统筹全局出发,着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基层人员合理使用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队伍能力,扭转各医疗机构间不同利益驱动。  相似文献   

18.
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俞晓利 《中国医院》2010,14(3):52-53
为了真正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双向转诊是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方略。本文针对目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双向转诊“梗阻”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尽快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Internet网与无线通信的心电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心电图诊断更加快捷、有序、规范。同时也为心电图的教学、科研等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料,为双向转诊提供了有力工具,显著提高了医院和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及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