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开展尿液和血浆中3种鹅膏毒肽和3种鬼笔毒肽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方法尿液和血浆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HLB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6种蘑菇毒肽,基质匹配制作工作曲线,外标法定量;对样本测定条件进行优化,减小基质干扰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考察方法的专一性、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结果尿液和血浆中6种毒肽的检出限均低于0.06 ng/ml;在0.2~2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1%;对于上述两种基质,加标回收率在79.6%~104.8%之间。结论方法灵敏、准确、专一性好,适合于突发毒蕈中毒事件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的确证分析,也适合对中毒患者临床治疗进行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食用野生蘑菇有时可导致死亡。绿色和白色鹅膏属蘑菇含有两种高毒多肽(通常分别称为毒肽和毒伞肽),是这种中毒的主要原因。鹅膏绿属色蘑菇含有环七肽,而白色蘑菇含有环八肽。毒肽是作用很快的毒素,而毒伞肽中毒作用则很慢(它们的致死作用自中毒至死亡大约为15小时),虽然毒伞肽的毒性比毒肽大10~20倍。较高剂量的毒肽也会使人致死,在致死剂量时使人死亡时间约为1~2小时。有毒的鹅膏类蘑菇每100g大概含有14mg毒伞肽。成人致死剂量为每公斤体重少于100μg,所以摄入50g蘑菇能使人致死,而对小孩致死所需的剂量更少。三种多肽的结构式如下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裂皮鹅膏中的毒素含量分布并观察小鼠毒作用靶器官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集引起食物中毒的蘑菇,经鉴定为裂皮鹅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其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毒素含量;给KM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裂皮鹅膏2g/kg(干粉),注射体积10 mL/kg,观察3h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肺、肾、肠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野生蘑菇中3种鹅膏毒肽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氮吹干后,加水复溶,HLB 固相萃取柱净化,Hypersil Gold - C18色谱柱(150 mm×2.1 mm,1.9 μm)分离,电喷雾(ESI+)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检测。结果 3种鹅膏毒肽在5.0~100 ng/ml范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99,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81.8%~91.8%和4.5%~9.3%,定量限低于30 μg/kg。结论 该方法能准确、灵敏测定野生蘑菇中的3种鹅膏毒肽,适用于野生蘑菇中鹅膏毒肽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鹅膏毒肽对大鼠心肌细胞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误食含有鹅膏毒素蘑菇而中毒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鹅膏菌中的鹅膏肽类毒素。鹅膏毒肽中毒可导致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的升高。我们以大鼠为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其心肌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肌细胞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鹅膏毒肽中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测定蘑菇样品中5种蘑菇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样品经提取液涡旋、离心沉淀提取,固相萃取(SPE)柱富集净化,以HSS T3色谱柱(2.1×100 mm,1.7μm)为分析柱,以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目标化合物在50~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5种毒素(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的检出限为0.07 mg/kg,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8.4%~11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9.2%。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适用于蘑菇样品中多种蘑菇毒素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7.
鹅膏菌多肽毒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鹅膏菌多肽毒素是野生毒磨菇产生的主要毒素,常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与死亡。由于鹅膏毒肽对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以及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它们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拟综述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血清样品先用乙腈沉淀蛋白,再用含0.1%TFA的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含2mmol/L乙酸铵的甲醇-水(30∶70)溶解;尿液样品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Q-TOF MS进行测定。结果毒素准分子离子准确质量数及其同位素特征、色谱峰保留时间可作为毒素定性鉴定的依据,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定量限为20 ng/ml和10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之间。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大鼠染毒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 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不一样, 鹅膏菌属类蘑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是我国毒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用毒蘑菇有潜伏期, 临床过程中有假愈期, 早期表现轻微没有引起医师足够重视, 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本文对4例患者食用含鹅膏毒肽蘑菇后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鉴定过程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毒蘑菇中毒诊治及早期种类鉴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云南省澜沧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合毒蘑菇标本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判定中毒原因。结果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食者4人全部中毒、死亡1例;中毒潜伏期为15~20 h;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头晕为主(均为3例)。死者临床特征以急性肝脏损害为主;毒蘑菇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拟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蘑菇子实体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一起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的中毒。结论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以及对毒蘑菇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毒素检测,是明确毒蘑菇中毒原因和事件有效处置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和鉴定大鼠尿中α-鹅膏毒肽的主要代谢产物,探讨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方法 大鼠以0.5mg/kg的剂量口饲α-鹅膏毒肽,分别采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尿液样品,尿液样品经简单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利用碰撞能量梯度(MSE) 、质量亏损过滤(MDF) 和离子色谱峰提取等技术处理数据。结果 在大鼠尿中共检测到8种代谢产物,其中,Ⅰ相代谢产物5种,Ⅱ相代谢产物3种,同时鉴定了代谢产物的结构,推测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氧化、脱氢、脱羧、甲基化反应。尿中主要代谢产物为原形、氧化代谢产物、脱氢代谢产物、脱羧代谢产物、甲基化结合物,α-鹅膏毒肽原形是尿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明显高于所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 本研究将为确定α-鹅膏毒肽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志物及应用于α-鹅膏毒肽中毒应急检测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宁波市镇海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以警示公众,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对事件涉及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信息、可疑进食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等资料。采集2例病例的呕吐物、1例病例的全血标本进行毒素检测,现场采摘部分野生蘑菇进行鉴定和毒素检测。结果本次事件共5例病例,均有共同的野生蘑菇进食史,罹患率为100.00%;其中3例重症,1例轻症,1例死亡(3岁儿童)。病例潜伏期最短8 h,最长23 h,中位数为14 h;临床表现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部分出现尿、粪便隐血阳性,肌酐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肝肾功能损害症状。蘑菇样品中检出α-鹅膏毒肽和β-鹅膏毒肽;病例血液标本中检出α-鹅膏毒肽,为0.16 ng/mL。野生蘑菇经鉴定为欧氏鹅膏。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野生欧氏鹅膏菇导致的肝肾损害型食源性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3.
蘑菇毒素及其中毒治疗(Ⅰ)--鹅膏肽类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蘑菇中毒事件近年来在我国南方频频发生,主要是由鹅膏属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本文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产生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种类、毒素分析检测方法、中毒症状和机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鹅膏菌中毒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蘑菇毒素及其中毒治疗(Ⅰ)——鹅膏肽类霉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毒蘑菇中毒事件近年来在我国南方频频发生,主要是由鹅膏属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本文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产生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种类、毒素分析检测方法、中毒症状和机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鹅膏菌中毒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外来务工人员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事件,为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中毒事件中共同食用蘑菇家庭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8人中毒,罹患率72.7%(8/11),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将患者家庭剩余未加工的菌类进行形态鉴别,其中一种为豹斑毒鹅膏菌。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判定是一起误食豹斑毒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食品安全宣传,重点要对林芝市常年易发生中毒事件的毒蘑菇进行图片展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考察和分析4种鹅膏肽类毒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为中毒样品的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清样品用乙腈+0.1%TFA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流动相溶解;尿液样品则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ESI-QTOF MS进行测定;选取SD健康大白鼠分别用4种鹅膏肽类毒素染毒,按需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血液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大鼠染毒尿液中均检出4种毒素,鹅膏毒肽的含量明显比鬼笔毒肽的含量高,大鼠染毒血清中仅14%检测到毒素的存在。结论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采集中毒8 h内的尿液对检出鹅膏毒肽的几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 2 0 0 3年 5月 2 3日~ 6月 15日在四川省德阳市发生的 81例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标本鉴定和毒素分析 ;方法 :现场采集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蘑菇子实体、病人血液、病人透析液进行鹅膏肽类毒素检测 ;结果 :调查表明导致中毒的是鹅膏属中的异味鹅膏 (AmanitakotohiraensisNagasawa&Mitani) ,异味鹅膏子实体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两种主要致死毒素 ,即α -鹅膏毒肽 (a -amanitin) ,β -鹅膏毒肽 (β -amanitin) ,其含量分别为196 4 2、 6 2 76 μg/g干重子实体 ,被检的 3个病人中有 1个病人的血液检测出含有 β -鹅膏毒肽 ,被检病人的透析液中未检测到毒素 ;结论 :异味鹅膏为有毒蘑菇 ,采食时要注意区分 ,不要误食。  相似文献   

18.
鹅膏毒肽致大鼠多组织细胞DNA损伤及EPA和DHA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鹅膏毒肽对大鼠多组织细胞DNA的损伤及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拮抗效应.方法 将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鹅膏毒肽染毒组、鹅膏毒肽染毒 EPA DHA组.雌雄各半.采用腹腔注射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和脑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鹅膏毒肽染毒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和脑细胞的彗星细胞尾长、受损DNA所占百分比(尾DNA%)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鹅膏毒肽染毒 EPA DHA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细胞、肺细胞及脑细胞的彗星细胞尾长、尾DNA%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结论 鹅膏毒肽可致大鼠多组织细胞DNA损伤,EPA和DHA可拮抗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野生菌食物中毒事件,确定毒菌类型。方法对2014年6月15日贵州省沿河县2例因腹痛腹泻及多器官衰竭入院治疗患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分析临床救治资料,对可疑野生菌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毒素检测,确定毒菌种属。结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在患者描述地点采集到可疑野生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结合中毒者的临床症状,判定为淡红鹅膏菌,其子实体中α-鹅膏毒肽(α-amanitin)含量达到4.13 mg/g干子实体。此类中毒事件在贵州省尚属首次报告。结论该事件是一起村民误食淡红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提示今后应在农村地区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数据异质性情况,分别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同步进行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2 659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0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的总病死率为16.9%。在单独一种治疗方式下,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1.4%,其中单独支持治疗后的病死率(38.4%)明显高于单独解毒治疗(14.0%)和单独药物治疗(8.3%);在两种治疗方式组合使用后,总病死率为16.8%,其中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5.6%,解毒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6.2%;解毒治疗、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方式联合使用的总病死率最低(15.1%,95%CI 9.8%~22.5%)。从地区分布看,亚洲患者中毒治疗后的病死率(28.4%)明显高于北美洲(16.9%)和欧洲(12.5%)。结论治疗后鹅膏毒肽中毒病死率仍较高,且各大洲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药物+解毒+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