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因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的内膜和中膜分离,导致假腔形成,对真腔造成压迫,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的较为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1-2]。SCAD在年轻女性及缺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患因素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是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PTCA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一般由重度的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其中尤以重度冠状动脉内膜剥离引起者多见.冠状动脉内膜剥离指粥样斑块或血管内膜撕裂深达血管中层,分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两种.限制性冠状动脉内膜剥离指剥离长度<1cm,剥离范围<50%血管周径,对前向血流无影响的轻度剥离,为PTCA使血管腔扩大的重要机理之一,故又称为治疗性内膜剥离.非限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夹层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冠状动脉中膜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可导致管腔急剧变窄和血流严重受阻。若诊治不及时,冠状动脉夹层可能会引发受累冠状动脉的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临床后果。本文就冠状动脉夹层的分类及成因、影像学诊断、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形成血管夹层,是年轻妇女、尤其是围产期妇女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危重急症,需尽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形成血管夹层,是年轻妇女、尤其是围产期妇女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危重急症,需尽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1931年,Pretty~([1])首次报道了一例42岁白人女性突发剧烈的胸痛而致死,尸检时发现冠状动脉(冠脉)的夹层,提出了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概念。1973年Forker首次用冠脉造影证实了SCAD的存在~([2])。SCAD是一种较少见的冠脉疾病,发病率低且围产期或妊娠女性最为常见,SCAD的冠脉造影检出率约0.07%~0.28%~([3])。SCAD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是冠脉自发地发生的撕裂或在冠脉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引起心肌  相似文献   

7.
米杰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12,52(42):93-9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1]。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挤压正常管腔,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甚至猝死[2]。SCAD患者中女性多发,约占75%,是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1],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有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源性猝死[3]。根据冠状动脉真腔受压严重程度的不同,还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由于钙化部位的血管壁僵硬,局部张力不均匀,球囊扩张效果不佳,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冠状动脉钙化(CAC)是PCI中夹层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消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已应用于CAC、球囊难以通过或难以扩张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慢性完全闭塞病等复杂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指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动脉内膜撕裂,是一种继发于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严重并发症。Biondi-Zoccai等[1]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现率约1.7%。随着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患者也屡见不鲜。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预后差别较大,轻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愈合,而重者由于内膜撕裂及血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性撕裂或血管壁内自发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的疾病,是年轻女性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猝死的重要原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比,SCAD多见于女性,妊娠、性激素水平以及系统性动脉疾病如肌纤维发育不良、精神上的刺激因素等与女性SCAD相关。女性SCAD复发率较高,准确诊断SCAD对于指导女性ACS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女性SCA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医源性无关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发病机制是冠脉内膜撕裂或壁内血肿而引起冠状动脉夹层从而导致管腔狭窄及闭塞,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SCAD主要见于年轻女性人群,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她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发病凶险,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之一,由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壁内血肿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而形成。SCA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ACS在急性期管理上明显的不同,确诊SCAD的患者除出现持续性胸痛或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情况外,多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策略,70%~97%的SCAD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后会发生“愈合”。由于SCAD的诊断思路、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截然不同,所以提高对SCAD这一疾病的认识并且合理选择影像学技术协助确诊SCAD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一种通过经皮穿刺送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一种非手术性血运重建方法。自1977年Gruentzig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据报道,仅1990年一年在美国即施行PTCA约30万例。我国自1984年开始应用以来,至目前大约有20余家医院施行PTCA300余例。一.PTCA的机制目前认为,球囊扩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及内膜撕裂是PTCA的主要机制。当球囊在血管狭窄节段加压扩张时,进行性的扩张力施加在动脉粥样斑块和血管壁上。随着球囊内压力增加,斑块就会在最薄弱处或斑块与内膜的交界处撕裂,血管中层及外  相似文献   

15.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1]。本院收治并明确诊断2例SCAD患者,1例选择介入治疗,1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性,50岁。因"突起胸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患者1h前在酒席期间突然出现胸骨中段后闷压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有濒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31例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急性血管内闭塞、内膜严重撕裂、术后显著残留狭窄及短期内再狭窄等的情况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均获成功。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内膜撕裂征象消失,残留狭窄及再狭窄解除,未出现出血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CASI后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26例,1例术后13天发生猝死,2例因胸痛复发经造影证实支架血管再狭窄,再次球囊扩张后再狭窄改善,余23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血管正常。结果表明,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CASI是解除PTCA急性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可行方法,亦有助于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本院收治并明确诊断2例SCAD患者,1例选择介入治疗,1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性,50岁。因“突起胸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患者1h前在酒席期间突然出现胸骨中段后闷压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有濒死感,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约60支/d。  相似文献   

18.
该文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五类,第一类:内膜撕裂,内膜/中膜分离,形成双腔(典型、最多见);第二类:主动脉管壁内血肿,通常夹层内充填血块,未检测到内膜撕裂;第三类:星形或线形内膜撕裂,没有血肿,形成局限性夹层,有偏心性膨隆;第四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性溃疡,溃疡多穿透至外膜,有局限的血肿;第五类:医源性或外伤引起的夹层。该文旨在对第三类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和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中层发生与主动脉腔平行的撕裂,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撕裂的腔隙。原有的主动脉腔称为真腔,而主动脉中层裂开的腔为假腔.真假腔之间有一个或数个内膜破口交通。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病变。主动脉夹层的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0.
方法 157例患者的200支冠状动脉狭窄处接受成形术治疗。每支冠脉随机给予以快速或缓慢球囊减压。快速减压是在<3秒钟内达到最大负压,而缓慢减压是在>10秒钟内达到最大负压。采用国家心肺血液研究院(NHLBI)冠脉成形术登记处标准将内膜撕裂进行分类:完全分离(A-F)、轻度分离(A-B)、重度分离(C-F)和无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