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米杰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12,52(42):93-9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1]。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挤压正常管腔,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甚至猝死[2]。SCAD患者中女性多发,约占75%,是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性撕裂或血管壁内自发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的疾病,是年轻女性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猝死的重要原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比,SCAD多见于女性,妊娠、性激素水平以及系统性动脉疾病如肌纤维发育不良、精神上的刺激因素等与女性SCAD相关。女性SCAD复发率较高,准确诊断SCAD对于指导女性ACS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女性SCAD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医源性无关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发病机制是冠脉内膜撕裂或壁内血肿而引起冠状动脉夹层从而导致管腔狭窄及闭塞,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SCAD主要见于年轻女性人群,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她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发病凶险,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中青年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以胸部不适最常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自发形成壁内血肿和/或内膜撕裂导致动脉壁分离形成假腔。SCA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系统性动脉疾病(如纤维肌发育不良)、躯体性应激(如等长运动)和心理性应激(如焦虑、抑郁)、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基因突变与遗传等。临床上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识别SCAD,包括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其中ICA是SCAD诊断的“金标准”。SCAD常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保守治疗(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其他治疗方案(机械支持治疗、心脏移植、心脏康复),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与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之一,由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壁内血肿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而形成。SCA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ACS在急性期管理上明显的不同,确诊SCAD的患者除出现持续性胸痛或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情况外,多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策略,70%~97%的SCAD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后会发生“愈合”。由于SCAD的诊断思路、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截然不同,所以提高对SCAD这一疾病的认识并且合理选择影像学技术协助确诊SCAD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SCAD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女性, 病因尚不清楚, 其典型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患者。近年来伴随冠状动脉造影和高分辨冠状动脉腔内成像应用的增加, SCAD的诊断和研究数量激增, 极大提高了对SCAD认识。该文综述了SC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罕见原因,SCAD被指定为自发性,非外伤性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壁破裂形成假腔和壁内血肿(IMH)。IMH能够压迫真腔引起ACS,常规血管造影往往很难识别血管内结构改变,冠状动脉腔内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应用改善对情况的认识,为SCAD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及其他腔内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11例SCAD患者均为女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呈“鼠尾样”改变,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可确诊,其中3人行PCI手术,1人在IVUS引导下进行,手术顺利,另外2人术中植入支架时血肿扩散至血管急性闭塞,其余8人药物保守治疗,11人预后均较好,一年随访无复发。 结论 SCAD好发于中年女性,预后较好,腔内影像引导可增加PCI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1],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有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源性猝死[3]。根据冠状动脉真腔受压严重程度的不同,还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正早在1931年,Pretty~([1])首次报道了一例42岁白人女性突发剧烈的胸痛而致死,尸检时发现冠状动脉(冠脉)的夹层,提出了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概念。1973年Forker首次用冠脉造影证实了SCAD的存在~([2])。SCAD是一种较少见的冠脉疾病,发病率低且围产期或妊娠女性最为常见,SCAD的冠脉造影检出率约0.07%~0.28%~([3])。SCAD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是冠脉自发地发生的撕裂或在冠脉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引起心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的常见急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可因假腔压迫及合并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AMI的罕见病因之一。本文报告2例SCAD并血栓形成致AMI,并行冠状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本院收治并明确诊断2例SCAD患者,1例选择介入治疗,1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性,50岁。因“突起胸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患者1h前在酒席期间突然出现胸骨中段后闷压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有濒死感,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吸烟约60支/d。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定义为非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机制为由于壁内血肿(IMH)或内膜断裂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而非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冠脉内血栓导致,具体可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猝死。SCAD的发病受到性别、怀孕、激素水平、炎症性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遗传因素及环境、身体和情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围产期女性。约 5 0 %SCAD患者首先表现为心脏性猝死。SCAD的发生与围产期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动脉壁囊性中层坏死、冠状动脉外膜周围炎症和结缔组织缺陷等因素有关。本文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常见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结合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影像检查明确,给予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外科治疗.本文以1例SCAD患者2次诊治经过为背景,讨论了SCA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病变(SCAD)及其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0例SCAD患者,介入治疗9例,了解治疗并发症以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夹层处直接植入支架;1例患者导引导丝始终未能进入血管真腔,放弃介入治疗,改为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1例未予介入干预,仅药物治疗。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2年,未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自发夹层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SCAD患者的治疗是选择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时夹层的范围、形态、夹层阻塞血管的程度及对血流的影响等因素而决定。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复发的SCAD治疗尚缺少相关临床数据。本文报告1例SCAD患者两次心肌梗死的救治经历,为复发的SCAD患者的救治提供临床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突发胸痛4 d"于2016年11月3日入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1]。本院收治并明确诊断2例SCAD患者,1例选择介入治疗,1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性,50岁。因"突起胸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患者1h前在酒席期间突然出现胸骨中段后闷压性剧痛,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有濒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形成血管夹层,是年轻妇女、尤其是围产期妇女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危重急症,需尽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