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免疫力小鼠体内肝癌细胞转移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Ca-F25/16A3-F(F)和HCa-F25/A2-P(P)是从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在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体内只经淋巴道转移的同源而具有不同转移力的两株克隆细胞系。将F细胞和P细胞接种到三种不同免疫功能的小鼠皮下(皮下组)和尾静脉内,它们均出现了淋巴结转移。皮下组F细胞在615小鼠和SCID小鼠体内转移率均很高,在BALB/c-nu/nu小鼠体内转移率最低。P细胞在三种小鼠体内随免  相似文献   

2.
HCa/16A3-F及HCa/A2-P两株小鼠淋巴道转移肝癌细胞系的特性研究凌茂英,王明辉,郭伶伶,王波为了克服肿瘤异质性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所造成的困难,我们从自建的615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25/L)中分离出高、低转移力克隆(HCa-F25-...  相似文献   

3.
Hca-F和Hca-P细胞系是从小鼠癌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两株克隆。在C3H/hej小鼠实验组显示,F细胞比P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淋巴道转移能力。在体外附壁实验中,F细胞比P细胞更易贴附于层粘连蛋白上,而且,在后者加上Ⅳ型胶原基质后,F细胞的贴壁能力更增强;纤维连接蛋白加上Ⅳ型胶原可促进P细胞贴壁。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IL-6及IL-6MMC瘤苗联合治疗MMC-I类抗原阴性的H22高转移亚系Hca—F。第0天给小鼠皮下接种1×106个Hca—F,第3天起每日注射IL—6达7天,并于第3天和第8天注射MMC-Hca-瘤苗,结果Hca-F的生长受到抑制,抑瘤率达58.9%(P<0.05)。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F25/L-16A3)和低转移细胞系(Hca-F25/L-A2)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并应用体视学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ca-F25/L-16A3细胞剖面平均直径、核质比较均Hca-F25/L-A2大。Hca-F25/L-16A3细胞的分裂相、核畸形、核仁边集较多见,胞质中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较丰富,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多。表明不同转移能力的Hca瘤细胞在形态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HCa-F和HCa-P是同源且转移能力不同的肝癌细胞系,P为低转移(转移率〈30%),F为高转移(转移率〉80%)。经Sp法免疫组化染色发现:FasL在F原发瘤中的表达显著强于P原发瘤(P〈0.01),Bcl-2在两者均为强阳性,无显著性差别,提示FasL可能赋予F细胞杀伤免疫细胞的能力并与其较强的转移力相关。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和Fas抗原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丙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及Fas抗原(FasAg)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HCV核心区及NS3区单克隆抗体,对28例慢性丙肝患者PBMCs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同步检测FasAg。结果:HCVAg及FasAg阳性率分别为85.7%(24/28)和82.2(23/28),经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  相似文献   

8.
作者旨在探讨代谢性酸中毒时脑脊液(CSF)[HCO-3]与PCO2的相互关系。两组代谢性酸中毒模型均由静脉内输入0.2mol/LHCI产生,[HCO-3]a1h内下降到(122)mmol/L。实验6h时CSF[HCO-3]:1组(正常碳酸血性代酸)下降了1.6mmol/L;组(低碳酸血性代酸)下降了7.0mmol/L.CSF[HCO-3]与CSFPco2,显著正相关(r=0.834,P<0.0l).结果说明代谢性酸中毒时CSF[HCO-3]并不受[HCO-3]a的明显影响,主要取决于CSFPco2的变化,其调节机制与脉络丛上皮细胞内CO2的水化作用和C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Hca-F(F)和Hca-P(P)是从小鼠肝癌中分离出来的只经淋巴道转移的同源而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两株克隆细胞系,F细胞能力明显高于P细胞。经淋巴结冰冻切片粘附的动态观察发现:F细胞粘会率明显高于P细胞,且高峰提前24h,粘附时间亦较长。光镜下早期两株癌细胞均粘附于网状纤维支架上,在瘤细胞聚集区网状纤维连续性中断甚至完全消失。电镜下见F细胞绒毛较多,并伸出勾状突起插入细胞外基质中,突起周围见空隙存  相似文献   

10.
HGPRT缺陷型小鼠肝癌低淋巴道转移细胞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细胞融合技术问世以来,已被广泛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的表达与调控。这一技术的关键步骤是建立一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型并保持亲代特征的细胞系,这样才可以用HAT培养液选择杂交瘤细胞。本文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从小鼠肝癌低淋巴道转移细胞HCa-P中选出8-氮鸟嘌呤(8-Ag)抗性细胞,该细胞既对HAT敏感又保持低淋巴道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小鼠子宫颈癌爪垫皮下移植后侵袭程度和转移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将小鼠子宫颈癌14号瘤细胞移植于小鼠爪垫皮下,在不同间隔时间切除一批荷瘤动物的后下肢(含原发瘤),所有小鼠均于瘤细胞接种后26d处死。观察肿瘤在局部的侵袭程度及肺,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时间及程度.结果表明,瘤细胞在移植后2d开始侵袭,3和5d侵袭达Ⅱ~Ⅲ级,7、9和11d侵袭达Ⅲ~Ⅳ级。肿瘤移植后7d出现淋巴结转移,9d发生肺转移。11d肺和淋巴结转移占80%。可见局部肿瘤达到Ⅲ级侵袭方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细胞模型并应用姜黄素对该模型的药物敏感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低转移细胞株(HCa-P)经615小鼠腹中线皮下接种的方法获得淋巴结转移瘤1代细胞HCa-P/L1,再经小鼠淋巴系统筛选5次,筛选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用15~240μmol·L^-1姜黄素(Curcumin,Cur)分别处理人肝癌细胞系(SMC7721和HepG2)和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P/L6和HCa-P)48h,以MTT法考察4种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以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Cur作用于HCa-P/L6和HCa-P,以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评估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 测药物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考察两株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与姜黄素作用敏感性的差异。[结果]从HCa-P中筛选出具有多部位转移特性的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转移率为100%。Cur明显抑制小鼠腹水型肝癌和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呈 剂量依赖性(方差分析P〈0.05)。在30~120μmol·L^-1,Cur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人肝癌的抑制作用;在60~240μmol·L^-1范围内,Cur对HCa-P/L6的抑制作用强于对HCa-P。在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15μmol·L^-1 Cur作用下,HCa-P/L6和HCa-P的生长受到抑制(t检验P〈0.05),并且呈时间依赖性(方差分析P〈0.01),HCa-P/L6和HCa-P的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卡方检验P〈0.01),Cur对HCa-P/L6的抑制作用大于对HCa-P;细胞周期被重新分布,HCa-P/L6被阻滞在S期,HCa-P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结论]从HCa-P中筛选出了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小鼠腹水型肝癌比人肝癌对姜黄素作用敏感,而且高转移细胞株系HCa-P/L6较低转移细胞株HCa-P对Cur更为敏感。HCa-P/L6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敏感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具有腹膜后高淋巴结转移能力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株,并分析其导致淋巴高转移的相关小RNA (microRNA,miRNAs)。方法   接种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于BALB/c裸鼠腹腔,从腹膜后淋巴结中筛选出卵巢癌细胞,再次接种于裸鼠腹腔,重复分选4次后获得了稳定的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细胞株SKOV-3/LN403。对比SKOV-3和SKOV-3/LN403细胞的形态、增殖和侵袭能力,应用miRCURYTM LNA Array技术对两者的miRNA进行差异分析,通过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结果  稳定筛选的腹膜后高淋巴结转移卵巢癌细胞株SKOV 3/LN403,淋巴转移率高达90% (n=10),并能成功模拟卵巢癌淋巴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SKOV-3/LN403具有比SKOV-3更强的增殖(P<0.05)和侵袭能力(P<0.01)。miRNA的表达谱提示14种miRNA表达差异明显,包括3种miRNA上调(hsa-miR-886 5p,hsa-miR-640,hsa-miR-801),11种miRNA下调(hsa-let-7a,hsa-miR-30a,hsa-miR-491-3p,hsa-let-7i,hsa-miR-125b-1,hsa-miR-27a,hsa-miR-24,hsa-let 7b,hsa-miR-16,hsa-miR-20a,hsa-miR-26b)。Real time PCR结果和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SKOV-3/LN403可用于构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模型,其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力与miRNA分子的调控相关,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机制提供潜在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转移特性人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复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人肺巨细胞癌细胞纱PLA-801的两个细胞克隆C株及D株,建立了PLA-801C及PLA-801D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人肺腺癌腺鼠植移瘤培养细胞Anip973,复制了Amip973裸鼠皮下移植瘤及腹水瘤模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这4株移植瘤模型的淋巴结及肺转移率由低高依次为PLA-801C皮下瘤(0%,0%),Anip973皮下瘤(8.6%,4.3%)Anip973腹水瘤(100%,12  相似文献   

15.
薏苡仁酯对人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薏苡仁酯(coixenolide,CXL)对实验性鼻咽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裸鼠移植瘤淋巴转移模型观察CXL的药效,MTT法检测该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CXL以量效方式抑制人鼻咽癌细胞CNE-2Z的转移,累积ID50为10^-3.282mol/kg,与接种部位“原发瘤”的缩小相一致(累积50=10^-3.387mol/kg)。组织学检查可见,CNE-2Z的侵袭能力降低,与淋巴结转移率下降同步。同时CXL能促进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的恢复。结论:CXL能拮抗CNE-2Z的淋巴道转移,其机理可能与直接抑制及提高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观察小鼠肝癌移植瘤淋巴管Podoplanin免疫组化及酶组化表达。方法取(H22)肝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腹股沟部皮下,第20 d后处死动物,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应用5’-核苷酸酶(5’-Nase)和碱性磷酸酶(ALPase)双重染色及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及瘤周组织淋巴管的分布。结果动物模型在接种20 d时可见明显肿块;癌周边区可见较多棕色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淋巴管腔较大且饱满,管壁薄,形态不规则。结论移植瘤周边区淋巴管增多,推测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与癌周淋巴管的密度和扩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皮下S180移植肉瘤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S180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肿瘤淋巴管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小鼠S180腹水型瘤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左腋部皮下,20天后切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和对侧正常皮肤,分别用HE染色确认肿瘤,半薄切片筛选淋巴管并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果 2周以上小鼠腋部可见明显肿块,致癌率达100%.移植瘤中心区液化坏死,无毛细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侧且管腔大,形态不规则,管壁薄.内皮细胞肿胀,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的形态有改变.结论 S180移植肉瘤中心区无淋巴管,瘤周边区淋巴管密度增多,管腔扩张,形态不规则,伴有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胆囊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和高转移细胞亚群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iu YB  He XW  Wang JW  Li JT  Li KQ  Liu FB  Xue JF  Zhu JH  Li B  Peng S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17-2121
目的建立胆囊癌肝转移模型并通过模型筛选高转移亚群细胞,为胆囊癌肝转移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胆囊癌GBC-SD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5体外培养、胰蛋白酶分离、生理盐水制备细胞悬液1×107/ml,4-6周龄裸小鼠脾脏接种建立胆囊癌转移模型;从实验动物肝转移灶中分离肿瘤细胞,经过原代、传代培养,同样的方法建立转移模型,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高转移表型胆囊癌细胞亚群的筛选。光镜下观察转移灶和筛选细胞的形态特征;抽提细胞与实验动物肝组织DNA,PCR扩增三对人类特异的微卫星序列。结果建立了裸小鼠胆囊癌肝脏转移模型,转移灶分布肝实质各处,但以边缘为主。左叶多受侵犯,部分全肝转移。组织学观察转移病灶为腺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出转移模型在接种后10周、7周、5周形成肉眼转移灶,转移率为60%、70%、90%。从第三轮转移灶中筛选出高转移胆囊癌细胞亚群,命名为GBC-SD/M3。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所筛选的GBC-SD/M3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GBC-SD、GBC-SD/M3在微卫星D14S68、D18S69、D20S199位点扩增产物片段完全相同,荷瘤裸鼠肝脏没有扩增出相应的产物片段。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胆囊癌肝转移模型;从转移模型中筛选出高转移胆囊癌细胞亚群GBC-SD/M3,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形态和遗传背景保留一致性,但具有更高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裸鼠爪垫皮下注射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方法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4周后收集腹股沟、腋窝、腹腔等部位淋巴结,进行H-E染色与EMA、CK18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体外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纯化培养等检测,判定裸鼠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结果H-E染色与EMA、CK18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淋巴结有散在或灶性鳞状上皮癌细胞转移,体外纯化培养的细胞呈上皮样生长。在35只受试裸鼠中,23只建模成功,转移率为67.5%。结论裸鼠爪垫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为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机理研究、药物干预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