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猕猴桃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猕猴桃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各主要影响因素与猕猴桃籽出油率之间的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猕猴桃籽出油率影响的顺序为液料比>酶解pH>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水酶法提取猕猴桃籽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10,酶解温度50℃,酶添加量2.5%,酶解pH 9.0。在此条件下,提取二次总出油率为27.17%,萃取率达86.75%。所建立的数学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猕猴桃籽油的出油率。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水酶法提取松子蛋白的酶解工艺。选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作为水解酶,以总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影响实验的因素依次为加酶量>酶解温度>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确定最佳的酶解参数为:加酶量1.9%,温度55℃,酶解时间2.2h,料液比1∶5,pH8.8,此时总蛋白提取率为87.92%。  相似文献   

3.
利用响应面法对水酶法从冷榨油茶籽饼中提取油和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酶添加量、温度、pH值、时间为影响因素,油和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拟合得到的方程显著,可以用以预测不同条件下油与蛋白质的提取率。水酶法提取冷榨油茶籽饼中的油及蛋白质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酶添加量1.6%、pH 8、温度60℃、时间4.5 h,在此条件下,油脂及蛋白质提取率分别为81.42%、79.36%。  相似文献   

4.
以火麻籽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实验研究酶的种类、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等因素对火麻籽提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按1∶1进行复配且先加酸性蛋白酶作为提取酶时,提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添加量1.10%(w/w)、料液比1∶3.6g/mL、酶解时间3.8h,火麻籽油的提油率为75.64%。  相似文献   

5.
薄壳山核桃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优化薄壳山核桃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以薄壳山核桃仁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油脂,筛选出水酶法提油的适宜酶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解pH对薄壳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比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3种方法制取的薄壳山核桃油的品质。结果表明:蛋白酶为适宜的酶制剂;水酶法提取薄壳山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4、加酶量2.5%、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2.0 h、酶解pH 8,在此条件下薄壳山核桃油提取率为68.44%;薄壳山核桃油中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且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亚油酸含量在15%以上。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薄壳山核桃油具有较高的油酸、生育酚、总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含量,油脂品质最好。水酶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桃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牡丹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液料比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酶解温度、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液料比3∶1、酶添加量3.6%(以牡丹籽质量计)、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提取率可达92.8%。  相似文献   

7.
水酶法提取黄粉虫油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复合水解黄粉虫提取黄粉虫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酶解时间、加酶量、液料比、温度、pH五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油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温度、加酶量、pH等酶法提取黄粉虫油的条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04℃,加酶量799.38U/g(原料),pH8.49,液料比5:1,酶解时间120min,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8.51%。水酶法提取黄粉虫油品质优于石油醚提取,采用GC-MS法对黄粉虫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检出18种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6.22%。  相似文献   

8.
响应面法优化碱性蛋白酶提取榛子油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水酶法提取榛子油,以提油率为指标,对影响提油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油工艺.F检验可以得到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酶解时间>加酶量>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pH.得到优化酶解条件为:加酶量1.6%,酶解温度51℃,酶解时间1.9h,料液比1∶5.6,酶解pH 10.在优化酶解条件下,榛子提油率可达92.92%.同时测得榛子油的棕榈酸含量4.33%,油酸67.10%,亚油酸0.09%,亚麻酸0.09%,硬脂酸1.165%.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榨法、冷榨法、不同酶制剂辅助压榨(热榨、冷榨)法、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并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进行提取率、感官特性、理化特性、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提取率最高,为83.2%;冷榨法提取火麻籽油和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碱性蛋白酶Alcalase2.4L辅助冷榨法提取的火麻籽油VE含量最高,达到42.10 mg/100 g。对不同方法提取火麻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可为提取高品质火麻籽油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水酶法提油技术工业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水酶法提取松子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对松子仁进行水解,提取松子油,试验以总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酶解温度,加酶量,料液比,酶解pH和酶解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上述影响因素中,酶解温度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依次为加酶量,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本试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1.97%,温度51℃,时间3.0 h,料水比1∶5,pH 8.4,松子总油提取率可达89.12%。测定松子油的5种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3.89%,硬脂酸1.53%,油酸19.44%,亚油酸50.09%,亚麻酸0.58%。  相似文献   

11.
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黑曲霉的方法,优化条件包括共培养材料、农杆菌种类、诱导剂浓度、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以及共培养时农杆菌的菌体浓度。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转化黑曲霉的最适条件为107个/mL不萌发的新鲜孢子与OD_(600)培养至0.9~1.0的农杆菌以1∶1的比例混合后,在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L的IM平板上,23℃避光培养48 h后进行转膜,转化子个数可达到(60±5)个转化子/10~6个孢子,且阳性率达到90%以上。并且构建了同源黑曲霉脂肪酶的组成型和诱导型启动子表达载体,通过优化后的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转化至黑曲霉中,利用罗丹明橄榄油平板对产酶转化子进行筛选鉴定,并获得了阳性克隆。  相似文献   

12.
TAT-SOD是TAT蛋白转导结构域与SOD的融合蛋白质。作者以2007年构建的产TAT-SOD重组毕赤酵母菌为出发菌株,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温度、初始pH、诱导剂浓度等因素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通过比色分析法测定菌体浓度、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测定酶活、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质TAT-SOD的浓度;并采用定量PCR法分析表达菌株的目的基因的mRNA变化规律,从而研究长期保藏重组毕赤酵母菌株表达TAT-SOD的适合性及其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发酵的最佳条件下(YPDM培养基,体积分数1.0%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30.0 ℃,初始pH值7.0),发酵液上清酶活水平为753 U/mL,是未优化初始酶活水平的5.1倍,其中pH值优化使TAT-SOD表达水平提高到原始值的3.4倍。7.0的初始诱导pH值的mRNA水平是对照组pH 4.0的3.5倍。这些结果说明,长期保藏的重组毕赤酵母菌株仍然适合表达TAT-SOD,发酵条件会对毕赤酵母的TAT-SOD表达造成显著影响,影响表达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目的蛋白质的mRNA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3.
红曲红是一种由红曲霉生产的具有较高药用及营养价值的天然色素。为提高红曲红液态发酵产量,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ARTP)对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LBBE进行诱变并优化了发酵条件。确定ARTP诱变条件为:红曲霉孢子浓度107个/mL、通气量10 SLM、功率80 W、诱变时间42 s。上述诱变条件下,经10轮诱变,红曲霉正向突变率从44.6 %降至3.8%,突变株LBBE-15的红曲红色价达到1 244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1.26倍。红曲霉培养条件优化确定为:接种体积分数7%、硫酸锰1 g/L、初始pH 3.7。优化后的红曲红色价达到1 376 U/mL。50 L罐分批发酵显示,红曲红色价为642 U/mL。该研究结果为实现工业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者旨在通过对比鼠李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rhamnosus)与不同益生元组合后,在生长情况、pH和胆盐耐受性及乳酸产量方面的变化筛选出鼠李糖乳杆菌与益生元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G(L. rhamnosus GG, LGG)、鼠李糖乳杆菌HN001在以低聚半乳糖为唯一碳源生长时,最大生物量分别为1.253、1.552,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316、0.290 h-1,乳酸产量分别为3.654、10.914 g/L,与其他益生元组合相比,表现出显著优势。为验证这两种组合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一步测定了其在不同pH和胆盐质量浓度下的耐受性。这两种组合在1 g/L胆盐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712和0.694,在pH 4.0条件下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639和0.728,与其他组合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鼠李糖乳杆菌与低聚半乳糖组合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后续益生菌-益生元组合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一种酸香型烟草浸膏,首先优化了烟草浸提液提取工艺,通过红茶菌发酵浸提液并浓缩获得烟草浸膏,经GC-MS分析了浸膏的香味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其在卷烟中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提取工艺经优化后,烟草浸提液提取率和糖质量分数分别达到55.34%、13.14 g/L;与未发酵浸膏相比,发酵烟草浸膏香味成分含量和种类均有所增加,其中苯乙酸、乳酸、3-甲基丁酸等酸性香味成分增加明显,且巨豆三烯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麦芽酚等烟草特征香味成分含量均有提高;发酵浸膏在卷烟中应用,可有效提高卷烟的吸食品质,香气质和香气量也明显提高,且效果优于未发酵制备的烟草浸膏。经浸提优化和生物发酵,获得了一种具有酸香特征的烟草浸膏,为制备有特征香味的烟草浸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壳聚糖涂膜以及蛹虫草及其下脚料水提物对生鲜果蔬的保鲜作用,探究了质量分数为1%的壳聚糖(Chi)、蛹虫草水提物(CM)、蛹虫草下脚料提取物(SS)、壳聚糖复合蛹虫草水提物(Chi+CM)和蛹虫草水提物复合蛹虫草下脚料提取物(Chi+SS)5种涂膜剂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能力。结果发现Chi+CM复合涂膜剂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抑菌圈实验证明,壳聚糖与蛹虫草水提物结合可提高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能力。将5种涂膜剂应用于西葫芦后发现,在6 ℃条件下冷藏,蛹虫草水提物联合壳聚糖涂膜能减少西葫芦在储藏期间的质量损失,降低褐变以及延缓硬度下降,保持西葫芦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及延缓POD和PPO酶活的上升,抑制微生物繁殖。  相似文献   

17.
虫草素(3'-脱氧腺苷)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是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核心生物活性物质.目前,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还偏低,且蛹虫草菌株易退化,急需选育高产优质的蛹虫草新菌株.作者以高产虫草素的蛹虫草CM17菌株和高产子实体的蛹虫草ZGCM菌株为亲本,从ZGCM...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长双歧杆菌A17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生物合成途径,作者依托全基因组测序,利用eggNOG-mapper、KEGG、GO数据注释和局部序列比对等方法对EPS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注释与同源性分析。根据同源性分析得到一个长度约为20 kb由19个基因组成的A17 eps基因簇,预测到EPS前体糖核苷酸合成途径,同时发现该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gm并进行了异源表达。eps基因簇负责eps单体重复单元合成以及输出相关的EPS合成过程,在EPS前体糖核苷酸合成途径中双歧杆菌A17利用葡萄糖、乳糖形成UDP-Gal、UDP-Glc两种前体糖核苷酸。其中,pgm 编码1→6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该酶的产量和活性与EPS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D--阿洛酮糖是D--果糖在C-3位的差向异构体,由于较低的热量和与蔗糖相似的甜度,D-阿洛酮糖成为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功能性甜味剂。D--阿洛酮糖 3-差向异构酶(D--psicose 3-epimerase,EC 5.1.3.30,DPEase)能够催化D--果糖生产D--阿洛酮糖,这种生物酶法制备的功能性甜味剂D--阿洛酮糖由于简单的纯化步骤和高产物浓度等优点受到关注。该研究对1株前期构建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A751/pUB-P43dpe-dal产DPEase进行了3 L发酵罐水平培养,通过优化溶解氧(DO)、pH、温度、初始碳源质量浓度确定最适发酵条件为:DO为30%、pH 6.0、温度37 ℃、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15 g/L,最高发酵酶活达78.3 U/mL。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料发酵优化,得到最适补料条件为:在发酵5 h进行补料,碳源补料速率8.0 g/(L·h),在此条件下,发酵9 h全细胞酶活高达123.0 U/mL。此发酵策略为扩大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稀有单糖D-阿洛酮糖是D-果糖的C-3差向异构体,主要通过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或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对D-果糖进行异构化获得。D-阿洛酮糖不仅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膳食补充剂,而且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抗氧化和降血糖控制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D-阿洛酮糖作为传统高能量糖如蔗糖、果糖等的健康替代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者综述了D-阿洛酮糖的理化性质、来源、体内代谢、生理功能、应用和最新生产技术,讨论了D-阿洛酮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针对低废物生成、低能耗、高糖产量等特点,提出了一种绿色、可循环利用的D-阿洛酮糖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