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在轻型、重型脓毒症组间的差异。方法 3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轻型脓毒症组、重型脓毒症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造模,以盲肠结扎长短区分病情轻重,造模成功后观察生存率。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轻型脓毒症组、重型脓毒症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均为20只。分别在造模后6 h、24 h时间点取外周血,每个时间点10只。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重型脓毒症组较轻型脓毒症组死亡率高。6 h、24 h脓毒症组血清TNF-α和IL-10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6 h和24 h脓毒症组单核细胞PD-L1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24 h脓毒症组PD-L1表达升高更明显(P0.01)。重型脓毒症组PD-L1表达较轻型脓毒症组有升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小鼠单核细胞PD-L1高表达,重型脓毒症组较轻型脓毒症组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中性粒细胞,模拟脓毒症状态下的体外模型。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4个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不同浓度PD-L1抗体后的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淋巴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明显降低,CD69和CD71表达百分比、平均荧光强度、γ干扰素和IL-2的释放显著降低(P均<0.01);与LPS组相比,LPS+中性粒细胞组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D-L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浓度组淋巴细胞存活百分比明显增加(P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PD-L1/PD-1通路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  方法  采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入对照组与造模组,对照组母乳喂养,造模组采用脂多糖+配方奶喂养+缺氧+冷刺激的方法进行NEC诱导,随后取小鼠肠道进行HE染色评估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PD-L1表达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肠道PD-L1表达量,并取外周血进行流式分析检测白细胞亚群及其PD-L1表达;取PD-L1(+/+)与PD-L1(?/?)小鼠各14只,随机分入各自基因型对照组与造模组,诱导方法同前,取小鼠肠道进行HE染色评估病理改变,取外周血检测炎症因子表达。  结果  成功构建NEC小鼠模型,PD-L1在小鼠肠道中表达于肠上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于T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NEC小鼠肠道PD-L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NEC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其PD-L1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PD-L1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约140%和150%(P<0.05);PD-L1基因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PD-L1(+/+)小鼠与PD-L1(?/?)小鼠肠道情况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D-L1(?/?)NEC小鼠较PD-L1(+/+)NEC小鼠肠道病理改变加重,平均病理评分增加(P<0.05),同时PD-L1(?/?)NEC小鼠较PD-L1(+/+)NEC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0下降约44%、趋化因子配体1/IL-6/IL-1β均有25%以上的上升(P均<0.05)。  结论  PD-L1在小鼠中广泛表达于炎症细胞和肠上皮细胞,敲除PD-L1加重了NEC小鼠的炎症反应与肠道病变程度,PD-L1在NEC发病中发挥减轻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中性粒细胞/肠上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炎症、免疫激活、缺氧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仍缺少针对性治疗方案。文章指出免疫负性调控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通路可通过胞内多种机制,如磷酸磷脂酰激酶-3(PI3K)等诱导脓毒症患者T、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DC)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凋亡、耗竭,以此维持机体抗炎和促炎反应的平衡,这种过度的免疫负性调控导致晚期脓毒症患者出现免疫抑制状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提示脓毒症免疫抑制是一个多细胞、多种群、多层次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PD-1/PD-L1通路在晚期脓毒症免疫抑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抗PD-1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已取得阶段性治疗成效,PD-1/PD-L1通路可成为治疗脓毒症的一个新靶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分子 1(PD-1) 、 配体(PD-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28 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肝 癌组)TACE 治疗前后外周血及 20 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 流式细胞仪检测 CD4 + T、 CD8 + T 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 PD-1、 PD-L1 的表达, 并随访 PD-1、 PD-L1 表达与肿瘤分化、 疗效的关系。结果??肝癌组外周血CD4+ T、 CD8 + T细胞及APC表面PD-1、 PD-L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肝癌组均高于对照组 ; 治疗前后肝癌组外周血 CD4 + T、CD8 + T 及 APC 表面 PD-L1 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 ; CD4 + T、CD8 + T 及 APC 表面 PD-1 表达也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细胞分化差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 PD-1、PD-L1 表达较高 ; 治疗效果差的肝癌组外周血PD-1、PD-L1 表达较高。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 PD-1、PD-L1 表达升高,治疗前后监测 PD-1、PD-L1 表达可能预测患者预后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外泌体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PD配体1(PD-L1)的表达与卡瑞利珠单抗(PD-1)单抗免疫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95例晚期ES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PD-1治疗。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泌体PD-1、PD-L1表达率。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43)与无效组(n=52)。分析晚期ESCC患者PD-1单抗免疫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分析外泌体PD-1、PD-L1表达率对晚期ESCC患者PD-1单抗免疫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无效组年龄、低分化例数占比、癌胚抗原(CEA)、外泌体PD-1、PD-L1表达率高于有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分化、外泌体PD-1、PD-L1表达率为晚期ESCC患者PD-1单抗免疫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外泌体PD-1、PD-L1表达率预测晚期ESCC患者PD-1单抗免疫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5(0.689~0.863)、0.70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和PD配体1(PD-L1)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1和PD-L1在45份喉癌组织(喉癌组)及37份声带息肉组织(息肉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喉癌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8%、66.67%,PD-1、PD-L1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息肉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13.51%.喉癌组PD-1、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息肉组(P<0.01).PD-1与PD-L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D-1、PD-L1在Ⅲ、Ⅳ期喉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PD-1、PD-L1在高分化喉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 PD-1与PD-L1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两种蛋白的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严重程度脓毒症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 L1)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 1. 在体实验部分:取30只雄性C57/B6小鼠按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n=10)、轻症盲肠结扎穿孔组(轻症CLP组,n=10)及重症盲肠结扎穿孔组(重症CLP组,n=10),术后24 h留取肝脏、肺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模型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及PD L1表型;另取30只小鼠重复上述分组及实验步骤,术后连续观察72 h,进行生存率分析。2.体外实验部分: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1 μg/mL)刺激组进行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及吞噬功能检测,另外将中性粒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P38 MAPK抑制剂 SB 203580(10 μmol/L)组、SB 203580(10 μmol/L)+脂多糖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PD L1表型。结果: 1. 在体实验:轻症CLP组和重症CLP组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和0.01),肝脏、肺脏炎症病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均P<0.01);轻症CLP组中性粒细胞表达PD L1的比例为(2.130±0.37)%,重症CLP组为(4.587±0.501 2)%,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733 3±0.109 7)%,均P<0.01]。体外实验:脂多糖组骨髓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距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吞噬细菌的细胞阳性率[(16.310±2.653 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3±0.871 5)%,P<0.01];脂多糖组骨髓中性粒细胞PD L1阳性表达率为(72.27±1.656)%,显著高于对照组[(1.713±0.519 6)%,P<0.01],使用SB 203580后,经过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PD L1阳性率为(37.17±1.38)%,显著低于脂多糖组(P<0.01)。 结论: 中性粒细胞向组织器官浸润及其PD L1表达随脓毒症加重而增加,感染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表面PD L1的表达受P38 MAPK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小鼠脓毒症模型。64只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二甲亚砜组(DMSO组)和穿心莲内酯组(AND组)。各组小鼠于术后1、6、12h腹腔内分别注射相同剂量(0.2mL)的生理盐水、5%DMSO或穿心莲内酯(10mg/kg),记录各组小鼠术后7d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另取48只C57BL/6小鼠,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前,术后24h分别检测腹腔灌洗液(PLF)中性粒细胞(PMN)数量、外周血及PLF细菌负荷以及外周血炎症因子TNF-α、IL-6、IL-10水平,同时取小鼠肺脏及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与CLP组相比,AND组小鼠术后7d生存率增加(P<0.01),腹腔PMN计数下降(P<0.01),外周血和腹腔细菌清除能力增强(P<0.01),外周血TNF-α、IL-6水平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P<0.01),肺组织和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P<0.01)。DMSO组与CLP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穿心莲内酯对CLP脓毒症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免疫功能,增强细菌清除能力以及降低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验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PD配体1(PD ligand-1,PD-L1)/PD配体2(PD-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25例食管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石蜡包埋的肿瘤样品及部分对应的癌旁组织中PD-1、PD-L1和PD-L2的表达,用免疫反应评分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D-1、PD-L1、PD-L2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52.6%、32.9%,PD-L(P<0.001)、PD-L1(P<0.001)、PD-L2(P=0.023)在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别。PD-L1的阳性表达与T分期(P<0.001)、术后分期(P=0.006)相关,PD-L2的阳性表达与T分期(P<0.001)、术后分期(P=0.002)及淋巴结转移(P=0.044)相关,与其他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D-1(P=0.500)、PD-L1(P=0.058)、PD-L2(P=0.096)单阳性与患者生存状况均无明显关联。但三者表达均阴性的患者预后要显著优于仅其中一个因子表达阳性(HR=1.669)或二个以上因子表达阳性的患者(HR=1.606)。结论 PD-L1和PD-L2与ESCC患者的多个临床特征有关。虽然PD-1、PD-L1、PD-L2各自与患者预后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关联,但表达均阴性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肿瘤医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标本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ESC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7例ESCC患者术后标本中PD-1和PD-L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以5%和10%阳性染色作为PD-1/PD-L1阳性表达临界值,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 2%(45/67)和61. 2%(41/67),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 3%(21/67)和25. 4%(17/67)。PD-L1的表达与肿瘤T分期有关(5%作为临界值:P=0. 036; 10%作为临界值:P=0. 001); PD-1和PD-L1的表达与血中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的水平均无关。PD-1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阴性表达患者短(5%作为临界值时,中位PFS:10. 0个月和13. 2个月,P=0. 002; 10%作为临界值时,中位PFS:9. 6个月和13. 1个月,P=0. 005)。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PFS长于胸中、上段患者(中位PFS:中、上段10. 1个月,下段14. 0个月,P=0. 004)。结论 PD-1和PD-L1在ESCC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 PD-L1表达可能会加深肿瘤浸润深度,促进局部进展; PD-1和肿瘤部位是患者PFS的预后因素,而PD-L1与PFS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R-34a、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6例膀胱癌患者的存档病理蜡块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复发和死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所有患者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1、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miR-34a、PD-1、PD-L1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中位值为1. 201,其中43例患者的miR-34a <1. 201为低表达,43例患者的miR-34a≥1. 201为高表达。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有55例(63. 95%)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D-1呈阳性表达,45例(52. 33%)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D-L1呈阳性表达。TNM分期T_2~T_3期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4a的低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miR-34a的低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1)。TNM分期T_2~T_3期患者肿瘤组织中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高级别肿瘤患者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级别肿瘤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5)。肿瘤直径≥2 cm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TNM分期T_2~T_3期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5)。miR-34a低表达组的PD-L1阳性表达率高于miR-34a高表达组(P <0. 05);但miR-34a的表达与PD-1无关(P> 0. 05)。经Log-rank法分析,miR-34a低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5. 81%(24/43),PD-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1. 82%(34/55),PD-L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 78%(26/45),不同miR-34a、PD-1、PD-L1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减少及PD-1、PD-L1表达增加可作为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有助于筛选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并为膀胱癌的免疫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出现自身组织受到攻击损害的一类疾病,这种现象主要是由T细胞活化引起,同时其他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也参与了疾病的进程。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是一种负性共刺激分子,由2号染色体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编码而来,分子量为50~55 kDa的跨膜蛋白,是从凋亡细胞中利用消减法分离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新成员。它与诱导性共刺激分子、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都隶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PD-1有2个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PD-L2,通过与其配体相结合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机体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PD-1具有2种表达形式,膜结合型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其中膜型PD-1通过直接与配体结合介导信号通路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可溶性PD-1则具有与PD-Ls结合的功能,阻断膜型PD-1与PD-Ls结合,干扰PD-1/PD-Ls介导的T细胞增殖抑制功能。近年来,抗PD-1抗体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中表现出卓越的疗效,同时也观察到这类患者出现关节炎、肌痛、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风湿性并发症的表现。伴随PD-1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PD-1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PD-1及其配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人子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内CD4+T和CD8+T细胞浸润的相关性,体外实验观察重组人PD-L1蛋白对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L1在10例正常人宫颈组织和67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在宫颈癌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分析宫颈癌内浸润的CD4+T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分析PD-L1促进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活化CD4+T和CD8+T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子宫颈上皮不表达PD-L1;宫颈癌PD-L1的表达率为70%(47/67)。部分宫颈癌内浸润的淋巴细胞表达PD-1,且淋巴细胞存在凋亡现象。PD-L1阳性宫颈癌肿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体外实验发现PD-L1与健康人或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混合培养48 h后,T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2组平均凋亡率分别为(32.8±1.4)%、(38.3±1.5)%(P<0.05)和(27.7±1.3)%、(30.9±1.9)%(P<0.05);抗PD-1抗体使PD-L1诱导的T细胞凋亡率下降,分别为(29.8±1.6)%和(31.6±1.4)%(P>0.05)。PD-L1对人外周血活化CD4+T和CD8+T细胞均有促凋亡作用。结论:人子宫颈癌异常表达PD-L1与肿瘤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及CD8+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PD-L1经PD-1促进活化的CD4+T和CD8+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李巧转  李娴 《重庆医学》2018,(1):37-39,42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人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内浸润性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的80例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及18例正常脑组织进行PD-L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同时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胶质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TUNEL法检测胶质瘤内浸润性淋巴细胞的凋亡,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D-L1促进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活化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脑组织不表达PD-L1,PD-L1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2.50%(34/80),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坏死和预后相关(P<0.05).部分胶质瘤组织及浸润T淋巴细胞表达PD-1,且PD-L1阳性的胶质瘤病例淋巴细胞凋亡表达较PD-L1阴性病例明显增高.PD-L1组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的凋亡率为42.5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加入抗PD-1阻断PD-L1与T淋巴细胞结合后,PD-L1+抗PD-1组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率下降到26.80%.结论 人胶质瘤异常高表达PD-L1并与PD-1结合促进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7例SLE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比较SLE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SLE活动组和稳定组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分析其与SLE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检测10例SLE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PD-L1的表达.结果 ① SLE组外周血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活动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7).② 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G(IgG)、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性,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呈负相关性,对这些呈线性相关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ANA和ESR的线性回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05).以外,在低补体3(C3)组和低白细胞计数(WBC)组中,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C3、WBC呈负相关性.SLE患者中低WBC、低血小板计数(PLT)、高中性粒细胞数、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SLE患者发热、皮肤表现、低白细胞血症、低红细胞血症、低血小板血症、贫血和血尿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SLE患者有效治疗后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异常,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以及抗体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急性期大鼠膈肌舒张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 雄性清洁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12只、造模组(CLP组)24只.对造模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复制脓毒症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脓毒症CLP-6 h组和脓毒症CLP-12 h组,各12只,分别于术后6 h和12 h测定单刺激肌颤搐(Pt)、最大强直收缩力(Po)、半舒张时间(1/2RT)、收缩时间(TPT)、最大收缩期上升速率(+dF/dt)和最大舒张期下降速率(-dF/dt);运用Fura-2法测定膈肌肌浆网钙最大摄取率和释放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肌浆网SERCA1、SERCA2和RyR表达.结果 造模后6 h和12 h组大鼠较S组半舒张时间显著延长,-dF/dt显著下降(P<0.01),而仅仅在12 h组大鼠膈肌+dF/dt、Pt、Po和肌浆网钙的峰值释放率较S组显著降低(P<0.01),6 h组大鼠未见明显变化(P>0.05);造模后12 h组大鼠膈肌SERCA1和RyR表达显著下降(P<0.01),SERCA2和Ca2+-ATP酶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急性期12 h内膈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显著受损,舒张功能障碍可能与肌浆网钙摄取功能下降及SERCA1低表达有关,肌浆网释放和摄取功能及RyR表达下降共同导致了收缩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接收诊治的79例AECOPD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此病预后的因素。 结果 与健康体检者相比,AECOPD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明显升高,CD8+ T细胞明显下降(P<0.05)。AECOPD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中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中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均P<0.05)。CD4+、CD8+ T细胞中PD-1、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吸烟、咳痰量、支气管感染、气短轻重、PaO2、PaCO2、治疗依从性、使用抗氧化剂等均相关(均P<0.05)。吸烟、咳痰量、支气管感染程度、气短轻重、PaO2、PaCO2、是否使用抗氧化剂以及PD-1和PD-L1表达是影响AECOPD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 结论 AECOPD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中PD-1和PD-L1表达水平升高,且与临床指标及预后密切相关,推测PD-1和PD-L1可能参与AECOPD患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细胞侵袭潜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OSCC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低剂量组(10μmol/L TET)、中剂量组(20μmol/L TET)、高剂量组(30μmol/L TET)。采用MTT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测定各组细胞的活力、迁移及侵袭能力。对OSCC细胞分别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模拟物及抑制剂,均连续转染24 h。采用RT-qPCR检测正常口腔上皮细胞、OSCC细胞以及转染HIF-1α、PD-1、PD-L1模拟物及抑制剂OSCC细胞中HIF-1α、PD-1、PD-L1 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表达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2~3月龄C57BL/6小鼠,设立对照组。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i,LPS)建立脓毒症模型,设立脓毒症组和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处理组,6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IL-1β蛋白表达,24 h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取对照组C57BL/6小鼠,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设立对照组、LPS处理组和黄芪多糖低、中、高浓度(1、10、100 mg/L)+LPS处理组。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ro-IL-1β及IL-1β蛋白。结果 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退(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较未处理的脓毒症小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P<0.05)。脓毒症组外周血IL-1β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黄芪多糖处理组的脓毒症小鼠IL-1β明显降低(P<0.05); LPS或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组(LPS 1 ng/mL)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Pro-IL-1β及IL-1β蛋白明显增加(P<0.05),而黄芪多糖处理组较LPS组相比,Pro-IL-1β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黄芪多糖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IL-1β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改善脓毒症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