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1],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TIF以肾小管萎缩及消失、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都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一个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故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肾纤维化(renal fibrosis)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必经之路.它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及肾小球硬化(gromerulosclerosis)两方面.主要特征为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积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与肾脏病理牛津分级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活检确诊为IgAN、同时有完整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平滑曲线拟合分析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可能的曲线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对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者630例,贫血组130例(20.63%),非贫血组500例(79.37%);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35.38%比53.80%,χ2=10.740,P<0.001)。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的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比例和24 h尿蛋白量较高(χ2=62.586,P<0.001;Z=-6.082,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t=7.12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b水平为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风险减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73,95%CI 0.958~0.987,P<0.001)。平滑曲线拟合分析显示Hb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线性负相关。ROC曲线提示Hb诊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最佳临界值为120.5 g/L,即提示Hb>120.5 g/L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可能降低。结论IgAN合并贫血的患者其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较高。Hb>120.5 g/L可能减少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肾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的病理学特征之一,它以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肾间质中过度沉积伴肾小管萎缩、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荒废、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致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途径。Risdon[1]、Schainuck[2]、Striker[3]等对人类疾病中的肾脏病理性改变及试验动物肾小球损害模型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肾小球疾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率与肾小管萎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Bohle[4]等分析了大量病人的肾活检标本,又一次发现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而非小球中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肾小球疾病的GFR下降相关[5]。…  相似文献   

6.
肾脏纤维化是以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为特点,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2)在慢性肾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CCN3)对CCN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延缓肾脏纤维化的发展.因此,通过作用CCN3调控CCN2来防治肾纤维化可能成为防治肾纤维化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distase,ESRD)的共同途径.近年来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是肾血管及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均与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病理严重程度并不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在人类肾脏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发病率在近十年内升高近2倍,有近50%的患者走向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DKD已经成为导致患者肾脏代替治疗的常见肾脏病之一~([1])。高血糖引起的结构损伤包括基底膜肥厚、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这些改变导致了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能的减退~([2])。在组织学上,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和肾间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最终导致肾  相似文献   

9.
高血脂所致肾脏损害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脂症所致肾脏损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肾脏病理改变因高脂血症病程长短有不同 ,但均能见肾实质细胞中脂质沉积 ,病变最终发展为肾小球硬化。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毛细血管水平上的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的非特异性纤维化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细胞外基质不断蓄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血管硬化,这些过程均参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1-2])。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延缓肾脏病变进展,因此探寻新的能够早期发现CKD的生物学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是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肾脏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造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堆积导致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由多种具有不同生物特性、不同结构的同工酶组成的蛋白质超家族,参与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PKC同功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TF)和肾小球硬化过程,本文将就PKC同功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残肾模型微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大鼠残肾模型中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脏新生血管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生理盐水治疗大鼠残肾模型12周,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血压、BUN和Scr;评估病理切片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内皮细胞数。结果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可显著减少残肾模型尿蛋白排泄量、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P<0.05),但缬沙坦组尿蛋白显著少于氨氯地平组(P<0.05)。残肾模型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均显著增加肾小球和肾间质毛细血管数目(P<0.05),而缬沙坦组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P<0.05)。缬沙坦或氨氯地平组肾小球和肾间质增生内皮细胞数分别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而缬沙坦组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改善大鼠残肾模型新生血管形成和增加毛细血管密度,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直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升高血压间接加速毛细血管毁损而加重肾缺血和肾损害。  相似文献   

13.
高血脂所致肾脏损害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脂症所致肾脏损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肾脏病理改变因高脂血症病程长短有不同,但均能见肾实质细胞中脂质沉积,病变最终发展为肾小球硬化,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毛细血管水平上的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的非特异性纤维化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N)早期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容积过多,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之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积聚,最后引起肾小球硬化.并有时表现出肾小球硬化结节形成。糖尿病所致的肾病在国外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首位病因。近年又提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为最早期的表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肾小管基底股增厚在DN的早期也有表现,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肾小管间质的结构改变,肾小管萎缩,间质硬化[1]。然而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引起糖尿病肾脏肥大及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作用的干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疾病(CKD)肾功能的恶化趋势主要决定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的程度和范围;同时业已证实,TIF过程中,肾小管基底膜被破坏的同时常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分化,此种现象被称为"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继之出现间质区细胞外基质(ECM)大量产生和沉积,导致间质区扩展加宽,肾小管萎缩,形成RIF[1].  相似文献   

16.
骨形态发生蛋白 7(BMP 7/OP 1)是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超家族中的一员 ,以往人们只认识到它能够维持和促进正常肾组织的发育、形成 ,而最近许多研究发现BMP 7与肾组织纤维化关系密切 ,它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能够延缓进行性肾纤维化的进程并减轻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 ,保存肾小球滤过率 ,加速肾脏功能的恢复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肾组织纤维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病理表现有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性毛细血管塌陷或狭窄,血管襻挤压、闭塞,球囊黏连,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肾小管灶状萎缩,肾间质灶状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1]。导师刘光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中医肾络瘀阻、肾微癥瘕证候表现与肾脏病理诊断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患者的临床表现甚为相似。导师在临床慢性肾脏病诊疗过程中衷中参西,注重中西医结合,辨证地认识中医肾病与现代医学肾脏  相似文献   

18.
肾间质纤维化(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共同最终通路.近年来,围绕管周毛细血管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针对管周毛细血管丢失的治疗手段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认识及治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肾纤维化,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致肾衰竭的共同途径[1],其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肾间质纤维化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涉及到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炎症细胞的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的凋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及降解失衡等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深入研究,发现ALR在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