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辨证论治与综辨制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辨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及辨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辨治、病原辨治、汤证辨治等诊疗方法均是综合辨析。因是制宜即综辨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辨制宜,走出辨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事业昌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阮诗玮教授博采众长,创立热病“六辨”体系,即辨病、辨因、辨位、辨体、辨势、辨时。文中总结阮诗玮教授多年辨治热病的临床经验,以辨病为统领,结合辨因、辨位、辨体、辨势、辨时五个方面,以期对中医热病辨治提供新思路,起到由博返约,以简驭繁之效。  相似文献   

3.
奚九一教授辨治周围血管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萍  杨云坷 《新中医》2002,34(9):14-16
奚九一教授辨治周围血管病,立论于“因邪致瘀”的发病观点,推崇分病辨邪、分期辨证,治以祛邪为先,不忘活血生新、扶正善后,同时倡导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4.
慢性筋骨病以筋骨失和为病理特征,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切入点。中和辨治之主旨为辨识偏盛偏衰,矫正至中,察知太过不及,燮理达和;中和辨治之法,即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立法、立法明机、明机组方、组方用药共6步,有助于明确慢性筋骨病的方证状态,提升临床疗效。笔者以筋骨中和为切入点,梳理慢性筋骨病的国内外文献,提出筋骨失和是慢性筋骨病的关键病因;针对慢性筋骨病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病机,提出中和辨治慢性筋骨病的诊疗思路,即以明确失和为关键,以执中为根本,以致中为原则,以达和为目的,旨在为优化中医诊疗慢性筋骨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立法之纲纪,治病之根本。今之血液系统疾病变化趋于复杂,临床辨治思维是中医血液病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寒区发病特点、龙江地域气候与人民生活特征,总结以前辈高仲山、华廷芳先生,国家级名中医孙伟正教授为代表的龙江名医血液病诊疗特色经验,通过“因实、因虚致病”病机,以“三因制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实者以决、结者以散、虚者宜补、劳者宜温”的血液病中医辨治思维及其实践,为寒区血液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了治法方向。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晋丰  刘向前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27-2129
探讨中医药治疗退行性颈腰痛的思路。认为诊断退行性颈腰痛重在辨病,应审其所因,辨其所形;主张选择多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复法治疗,防治并重;强调中药治疗以通利经络为宗旨,助阳通经、温经通络、虫蛇通痹为处方用药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象医学上辨象诊断和辨象护理。方法:按李济马先生的《东医寿世保元》为基础,研究的朝医特色四象辨象护理。结果:同一种的疾病因患者的体质不同,发病机理和发病趋向也不同,护理也同样不同。不同的疾病因患者体质相同出现类似的病理和临床类型,同时护理也得到相同点。正确辨象可帮助掌握心理和饮食护理所给患者提示的正确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赵文霞教授分期辨治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赵文霞教授认为,酒精性肝病的病机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演变的过程,当分期辨治,首辨疾病阶段,次辨虚实。初期多属实属热,以湿热、痰湿、肝郁多见,方选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二陈汤加减等;中期邪气渐盛,正气渐衰,虚实夹杂,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多见,方可选用茵陈蒿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末期正气已衰,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肝肾不足、气血水互结多见,当因证而施方药,如脾虚湿盛宜参苓白术散合胃苓汤加减;肝肾不足宜一贯煎联合鳖甲煎丸;脾肾阳虚宜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等。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模式,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易忽略“病-症-因-机”。《伤寒杂病论》所云“但见一证便是”以柴胡证为例体现了抓主症思维在诊疗中的应用,然而直接将方与症对应有简化诊疗思维的倾向。基于此,提出“独藏”辨治理论,“独”作“单独”“独一个”之意,“藏”作“深藏”之意,通过辨识深藏在诸多症状中的独有核心症状,执简驭繁,从而实现中医辨病整体观与辨症精准化相结合。并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伏气温病、肥胖的辨识为范例,探讨以辨主症为核心,疾病为纲领,辨证为枢纽,上连审因,下达求机的“病-症-证-因机”相结合的“独藏”辨治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黎小妮 《新中医》2004,36(11):9-10
黎家玉主任医师运用火、气学说辨治眼内出血,并以外伤性前房出血、玻璃体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出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例,具体说明眼内出血的辨治,其范围应在实火、虚火、气滞、气虚四方面进行辨治,重在辨证求因,并结合局部适当用药,就可把握眼内出血辨治的全局。  相似文献   

13.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临床上活血化瘀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阐述如何正确使用活血化瘀法,认为有必要对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具体细化,临床应用以辨证论治为纲要,并从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瘀证的轻重缓重、证候主次,辨瘀证的新瘀、久瘀,辨血瘀之部位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重视活血化瘀中成药的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16.
四维辨治论     
跳出辨证论治,寻找辨治新思路与新出路。重温经典发现,《黄帝内经》并存辨病、审因、对症、因天、因地、因人治疗六大辨治模式。三因治疗凸显"天人相应"特色概称辨证论治,与辨病、审因、对症治疗相辅相成、互联互补,四维一体构成完整辨治体系。走出"唯辨证论治论",激发四维辨治活力,是全面传承大医学思维之必然,是提升临床能力之必然,也是开创医学新未来之必然。  相似文献   

17.
张永鹏 《河南中医》1998,18(1):14-15,29
通过对辩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辩病论 以及辩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辩治,病原辩治,汤证辩治等诊疗方法的是综合辩析。因是制宜即综瓣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辩制宜,走出辩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是盛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宗武三 《新中医》2006,38(7):4-6
血管性头痛多因干内伤,脏腑功能受损,复感外邪而诱发。主因在于风,发病关乎肝,络阻贯始终,本虚常相伴, 多因痰而晕。临证辨治应注意辨表里久暂、辨虚实缓急、辨病因、辨部位、辨体质、辨兼证、辨时间。遣方用药时重视风药、养血活血药、调肝解郁药、引经药、虫类药、重镇安神药、泻火解毒药的运用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檀金川教授认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肺、脾、肝、肾4脏为基本病位,其中以脾肾为主,尤以肾为关键,因久病入络,所以又以肾络为重点,湿、热、痰、瘀为基本病理产物。治疗上强调辨病诊治、辨证诊治和阶段论治,辨病治疗结合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中强调无症辨证、病初辨本证、病进辨变证、病中辨并发症、肾脏病理辨证,阶段论治中应该审证求因,动静结合,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前、使用中和病久3个阶段分别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作者认为脾阳虚是发病的关键,痰浊膏脂既是其主要病理产物,又是致病之因;阳虚阴盛、阳损及阴是发病之根;五脏虚弱是其终结。病变脏腑以肺脾肾肝三焦为主。治疗原则是“平治于权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以胃热、脾虚、脾肾阳虚、痰浊瘀血进行施治,辨病以真武汤为主化裁可见奇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