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发展痛经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调理知识库构建。方法:从体质分类、证候分类、月经周期的气血阴阳变化状态描述痛经的中医健康状态,从痛经的证-症关系出发,研发痛经的中医证候问卷;从痛经一般性调理知识、中医健康状态的干预知识和中医特色疗法等内容构建痛经的中医干预知识库。结果:制定了痛经的中医证候问卷,并从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介绍了痛经一般性调理知识,初步设计出痛经干预知识库的字段。结论:痛经证型辨识模型和中医健康干预知识库,可以辅助痛经患者进行健康状态的自我辨识,有利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动态的自我调理,促进痛经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健康状态辨识模型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状态辨识模型算法是对中医辨证思维的数学建模与实现。模型算法在求解表征参数对状态要素贡献度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和思维规律,充分考虑表征参数的表达和分类的差异、隐性参数与证候真假、状态要素的兼杂与缓急等问题。文章在总结分析了"中医专家系统"和原有辨证模型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模型算法研究的基本框架。本领域的探索将有助于推动中医健康理论创新,同时也为健康状态辨识工具的研发提供方法学平台。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并综合分析,明确体质对中医证候的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基于中医原理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列仪器及软件系统研发是中医证候辨识实现标准化、客观化的前提,文章分析了中医四诊仪器及中医健康管理软件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研发应该从系统、整体出发,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维多角度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数据库,结合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大数据计算,挖掘大数据下隐藏的信息,从而提高证候辨识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从证的基本特征看健康状态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是健康状态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证的基本特征对充分认识健康状态辨识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讨论了证的整体性、稳定性、动态性、模糊性、错杂性、隐匿性、缓急性以及人体性8大特征,阐述了证的基本特征与健康状态辨识内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无论健康或是疾病都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的不同状态,即"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功能状态的反应。长期以来,中医学侧重于对疾病状态的辨识,借鉴对疾病的辨识实现对健康的认知。从系统的角度看,健康是一种状态,中医的"证"、"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等,也都是一种状态,因此,个体人的状态是健康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健康状态中医辨识是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健康理论,运用中医健康状态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形成中医健康状态评价方法体系,对健康状态进行辨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健康状态中医辨识相关研究,符合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也符合新医改形势下卫生保健提倡的“关口前移”,对促进人群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学是医学的根本,现代医学的诊断和中医学的证候分类都是对人体健康状态的分类,分类结果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基于中、西医诊断分类的治疗都对维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开展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分类的结合研究,特别是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不仅急需,同时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疾病诊断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中医四诊信息对疾病再次科学证候分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理论框架,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的运用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在中医精气神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的理论框架。结果中医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包括精气神充足和精气神不足辨识2个类别,每个类别含有形象、窍象、神志象、舌象、脉象5个方面内容。结论中医健康状态精气神辨识理论框架对指导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状是机体局部或整体部位、形状和结构的概括,态是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状态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中医健康认知理论的核心。文章从状态要素、状态表征、状态分类以及状态与证的关系,提出构建状态辨识的健康认知体系,阐述了以状态为中心的深层内含,以及状态认知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较深、临床水平较高的群体。近年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逐渐向现代智能模式转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名老中医的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术语规范、辨证体系框架建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建立、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以状态辨识原理为核心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系统模型,可为解决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承、社会化推广应用等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国内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历程的梳理,系统总结了不同阶段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的技术特点,并对基于经验知识的推理到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辨证模型构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阐述,对技术演进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在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中的前景、难点和挑战提出了一些观点及相关设想,以期为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在方法、模型、技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中医邪实证候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联合多家医院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266例IgA肾病患者中医邪实证候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邪实证候与临床分型关系中,风热候肉眼血尿型多见,痰湿候肾病综合征型多见,湿热候慢性肾炎Ⅰ型多见,瘀血候慢性肾炎Ⅱ型多见。邪实证候与临床表现关系中,瘀血候高血压的发生率最高,风热候血尿程度最重,痰湿候大量蛋白尿的发生率最高。邪实证候与实验室指标关系中,痰湿候尿蛋白定量高于风热候和湿热候,血白蛋白明显低于其他3个证候;瘀血候血肌酐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候,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其他3个证候;痰湿候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分别高于其他3个证候;痰湿候和瘀血候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风热候和湿热候,纤维蛋白原高于风热候和湿热候。邪实证候与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关系中,风热候以CKD1期居多,瘀血候以CKD3期多见。结论 IgA肾病中医邪实证候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对弥补传统中医四诊信息量的不足、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必备技术工具。本文在对多元统计、模式识别、知识工程、神经元计算、模糊信息处理和信息智能集成处理等主要相关技术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概述了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最后从建立中药新药创制体系、构建中药数据分析与规律发现平台等方面,探讨了中药信息技术的若干应用思路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理工医之间的结合,各种获取人体诊断信息的设备不断出现,凸显了诊断医学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与结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拓展和延伸传统诊法的内涵,将各种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整合为基于主客观联合辨证的、以数据形式表达的中医四诊合参,获得更为全面的检测、识别与分类信息,对病证给出综合性判断,形成多信息融合的开放性中医诊疗平台。同时,将传感器网络技术与中医诊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以中医诊疗为特色的嵌入式低成本、移动型医院、社区、家庭远程监护网络,实现中医诊疗器械的个人手持终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器系统,实现多中心信息的共享与中医远程诊断和远程复现。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必备技术工具。本文在对多元统计、模式识别、知识工程、神经元计算、模糊信息处理和信息智能集处理等主要相关技术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概述了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最后从建立中药新药创制体系、构建中药数据分析与规律发现平台等方面,探讨了中药信息技术的若干应用思路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匹配测度的中医临床证候判别与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方法结合中药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数据资料及其现有证候评判标准,建立肝炎肝硬化"理想证型",应用相似匹配测度算法进行中医证候的判别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结果中药治疗肝炎肝硬化后,每种证候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和分布特点。同时,进一步通过比较每位患者前后相似匹配测度差值,发现中药用药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但2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相似匹配测度方法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将中医证候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为中医临床证候研究和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宏观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质量研究应服务于中医临床,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地治疗中医证候提供科学依据、物质基础、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因此,在把控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且不稳定多成分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创建适宜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尤为重要。基于中药材基因的多样性、中药原植物体内的节点代谢和代谢网络等特点,运用整体观念、统计遗传学、信息熵原理和中药化学合成途径等,从全新视角构建中药宏观质量的评价与控制方法。以期打破惯用几千年的"斗谱给药"理论、为中药稳态提取与宏观质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