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按CT表现分胃壁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多发结节型4型.较有特征性CT表现为:①胃壁增厚显著(多>2cm),受累范围广(多>50%),多灶性分布;②受累胃壁外缘光滑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③黏膜粗大,受累胃壁及胃腔大小形态具有轻微可变性;④增强扫描黏膜呈细线样持续强化;⑤不伴有胃周淋巴结增大的肾门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胃恶性肿物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纤维胃镜及活检病理证实15例胃恶性肿瘤作CT薄层及重叠扫描。结果 15例中,胃癌9例,胃恶性溃疡1例,胃底癌4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7例胃癌及1例胃恶性淋巴瘤无任何肿瘤转移及外侵征象,作了手术切除,术中发现与术前CT检查相符,7例已有肝转移及胃外侵,不宜手术治疗。结论 CT是胃恶性肿瘤手术前评估最有效方法,应作为外科术前常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10例中,浸润型5例、溃疡型2例和肿块及混合型3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5例中,浸润型2例和肿块型3例。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5例中,浸润型2例、肿块型2例和混合型1例。原发性食道淋巴瘤1例为浸润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病变,如浸润型病变,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但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征象,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在4例B细胞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其定位、定性、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等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诊断—7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胃恶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5%左右,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1~3)。在恶性淋巴瘤的尸检中51%有胃肠道病变,其中胃占首位。X线检查是明确诊断及选择适当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复习了经组织学证实的胃恶性淋巴瘤73例,以期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病变。胃淋巴瘤主要起自胃黏膜下层的淋巴滤泡,沿黏膜下层浸润性生长。可以是全身淋巴瘤在胃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孤立的胃淋巴瘤。胃淋巴瘤分局限型、弥漫型[1] 。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弥漫型胃淋巴瘤,误诊为胃癌,浅谈CT结合X线钡餐透视在其诊断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吞咽困难1月余,伴恶心,无呕吐、返酸。腹痛,腹泻。检查: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电子内窥镜:胃底贲门癌。胃镜病理:(贲门胃底)黏膜慢性炎,并见灶状异型细胞。CT表现:平扫示贲门胃底、贲门小弯侧,食管下段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或"握拳状"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征性须与某些其他颅内病变鉴别,以减少误诊.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胃恶性淋巴瘤的X线诊断-7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胃恶性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5%左右,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1-3),在恶性淋巴瘤的尸检中51%有胃肠道病变,其中胃占首位,X线检查是明确诊断及选择适当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复习了经组织学证实的胃恶性淋巴瘤73例,以期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7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淋巴瘤患者,包括1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和1例NK/T细胞淋巴瘤,均在治疗前行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瘤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显著增高的FDG代谢为主要特征,6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7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PET/CT评价4例仅累及胃壁,3例累及胃壁和淋巴结,10例累及胃壁、淋巴结和其它脏器。结论:胃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Ⅱ型更为多见;18F-FDG PET/CT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MRI平扫+增强表现。结果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均为非霍杰金淋巴瘤,12例为B细胞来源,3例为小淋巴细胞型,1例为T细胞型。10例为胃壁肿瘤,5例为小肠肿瘤,1例为结肠肿瘤。13例表现为弥漫增厚型,3例表现为溃疡型。增强扫描后15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6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3例,术前确诊14例,均为胃镜下活检确诊,小肠淋巴瘤19例,术前确诊4例,为CT或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结肠淋巴瘤24例,术前确诊10例,均为肠镜下活检确诊。共52例获得随访,其中胃恶性淋巴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47%;小肠为57.9%,结肠为45.8%。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0例,T细胞型14例,52例行辅助COAP化疗,总有效率92.6%。结论:(1)内窥镜下活检和CT或B超引导下活检最具确诊价值,X线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2)手术治疗和化疗同等重要,免疫组化分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钟涛   《放射学实践》2013,28(4):401-40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11例PPL的CT表现主要分为:结节肿块型6例;肺炎或肺泡型4例;粟粒型1例。11例按照病理结果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其中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4例(其中3例为肺炎肺泡型)、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均为结节肿块型)、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例(粟粒型);霍奇金淋巴瘤2例。结论:PPL的螺旋CT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病理分型与CT表现有一定相关性,最终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6.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CT检查23例,MRI检查5例。结果23例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肿块型9例(39.1%),浸润型10例(43.5%),溃疡型4例(17.4%)。23例共发现不连续肠道病变42个;肿瘤样病灶23个;肠壁呈向心性增厚病灶15个;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病灶5个。1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受累,胰头受侵1例,脾受侵1例。结论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并且有助于临床的分期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 2 4例原发于胃的MALT淋巴瘤 ,石蜡切片 ,HE染色 ,组织病理学观察 ,免疫组化S -P法检测。结果 :本组发病男女比为 2∶1,年龄 19~ 82岁 ,平均 5 1.5 6岁。术前均作胃镜活检。形态学表现高恶性 3例 ,低恶性 2 1例中 2例临床为高恶性。结论 :胃MALT型淋巴瘤临床表现、胃镜与影像学检查不能与胃癌鉴别 ,正确诊断依赖病理活检。早诊断早治疗 ,包括外科治疗、放疗、化疗 ,同时辅以抗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n ,HP)治疗 ,以提高患者生存期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胃淋巴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侵及胃窦,8例侵及胃体,3例侵及胃底,1例侵及贲门部,6例侵及胃多部位。15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浸润型20例,肿块型3例,溃疡型7例。30例均见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17例中度强化,13例明显强化。15例可见粗大黏膜强化,15例可见浆膜毛糙。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SCT对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空回肠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CT诊断情况。结果:36例中,小肠腺癌18例,位于回肠3例,空肠15例,CT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密度的肿块,病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及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14例伴有肠梗阻。小肠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4例,CT扫描显示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边部分明显强化。小肠原发淋巴瘤4例,CT扫描显示为结节状或环状肠壁增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空回肠常见的恶性肿瘤有3种类型:小肠腺癌、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和淋巴瘤。应用CT增强扫描有利于空回肠常见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并可以发现病变向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征象,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