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期间医院隔离病房的管理.主要是做好病房区域管理、医护人员管理、病人管理、空气及物表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标本送检管理、防护用品储备使用管理、心理问题管理、病人转运流程管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以上管理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可为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汇总河南省含有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描述其流行特征,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57起,其中41起有无症状感染者,包含84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74.34%(84/113)。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分布在11个地市,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08例,平均每起波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07(2~19)例,16起(39.0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以聚集性疫情调查为主,确诊时间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河南省各地市无症状感染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比率,以商丘市最高,为26.02%。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比较,性别分布流行病学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及职业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感染者≤40岁者占58.33%,学生、儿童占28.57%,确认者分别占21.77%、4.03%。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聚集性疫情调查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途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隔离管理是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7批马里维和空运医疗后送组在维和任务期间,立足现有医疗条件,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本文总结了空运医疗后送组在实施卫勤保障过程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和效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勤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国报告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入境人员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月23日各省报告的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资料,对入境后核酸首次阳性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7月24日至2021年7...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湖南省某地一起医院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传播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对可疑暴露现场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根据调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病例A为湖北来源输入性病例,在医院呼吸科ICU无负压的临时隔离单间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给靠近隔离门的病例B,病例B转至普通病房后,又将病毒传播给了2位陪护家属(无症状感染者C、D)和相邻床位的病例E。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在无负压的临时隔离单间病房,可能传播给临近床位的患者,医院隔离病房需按标准建设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本文通过梳理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过程,分析其转归及传播风险,提出现阶段针对无症状感染者防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且引起社区传播的风险更大。目前,关于人群中无症状感染率及其传染性尚无定论。本研究设计选取COVID-19疫情高发与低发地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社区人群和重点人群(包括COVID-19治愈病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医护人员/CDC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发热门诊患者)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血清抗体和核酸检测,确定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和暴露风险人群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随访,分析血清抗体水平变化,评估传染性和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上海某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2022年4月9日—5月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感染者年龄、性别、地区、疫苗接种等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22 15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或BA.2.2亚型感染,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患者男女比例为1.51:1;平均年龄为(44.91±15.38)岁;0~17岁、18~30岁、31~60岁和≥61岁感染者分别占4.74%、20.80%、62.52%和11.94%;无症状感染者占80.80%,轻型患者占19.20%;平均住院时间为(7.00±2.77)d;未接种和完成1、2和3次疫苗接种的感染者分别占20.30%、3.18%、31.30%和45.22%,其中≥61岁且完成3次疫苗接种的感染者仅占10.10%。结论 各个年龄段人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普遍易感。无症状感染者是本次疫情的主体人群,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隐匿传播,积极加强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疫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和续发率,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选择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为指示病例,以最短潜伏期1~3 d分别评估传染力和续发率。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8日,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49例,其中,确诊病例339例(占97.13%),无症状感染者10例(占2.87%)。共报告聚集性疫情68起,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17例(确诊病例210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每起聚集性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中位数为3例,确诊病例数中位数为2例,无症状感染者数中位数为1例。最短潜伏期1~3 d的传染力平均值为2.18(即每起聚集性疫情中每个病例平均传染2.18人),家庭成员传染力平均值为1.86,家庭成员传染力比例为85.32%(1.86/2.18)。最短潜伏期为1~3 d的全部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17.12%~18.99%,其中,家庭成员续发率为46.11%~49.56%。结论 广州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传染力强,加强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东省陆丰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首起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情调查处置过程,探索可能的感染来源及快速、有效的防控措施,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经验及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形势...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性肺炎悄然发生在武汉,并以极快的传播速度席卷全国、乃至全世界,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国全体医疗工作者都积极投身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工作中,其中,院前急救更是成为抗疫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院前急救在做好院外患者急救及转运的同时,也承担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的及时转运救治工作。在疫情防治中,院前急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流行对HIV感染者卫生需求影响,为政府和感染者社区快速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5-10日,通过网络招募年满18周岁并已开始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V)的HIV感染者参加网络匿名调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受访者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获取HIV防治相关服务和心理支持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结果 调查共收集1 014份来自全国各省的HIV感染者的调查问卷,93.79%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提供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信息,同时更加关心HIV感染者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措施以及防护品短缺问题;32.64%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现有的ARV不足以满足交通和旅行管制期间的需求,其中部分感染者在未来1个月面临断药风险。湖北省需要补充药物的HIV感染者中,64.15%的人表示因为"封锁和行动受限"而难以获得HIV治疗药物。调查还发现,28.93%的调查对象希望获得社会心理支持;对政府的期待方面,85.31%的调查对象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HIV感染者异地取药流程。结论 HIV感染者希望了解该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相关信息,部分返乡或居住在交通管制地区的感染者,仍存在定期领药等方面的困难。疫情形势下,HIV感染者获取药物面临困难,我们应当进一步开展系统调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对HIV感染的影响,并提高卫生系统应急储备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5.
解读了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标准中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和分类,阐明了缓冲间和气锁的定义,重点分析了4.4.3类型实验室关于准入和退出,气压、压差和气密性及送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等技术性条款。指出了4.4.3类型实验室开展不传染人的非洲猪瘟病毒实验活动和可传染人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时关于个体防护用品选择及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评估应重点考虑的要素,建议组织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论证,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动物实验存在暴露风险时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建立省际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地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机制。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县域医疗卫生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在支援帮扶洪湖市过程中,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分类管理、集中收治的举措和成效,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任突发事件中伤员需要紧急救治和后送.伤员后送分陆、海、空3个途径。空运后送具有快速、安全、机动灵活等优点。为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需要,我院承担各种条件下的应急医疗保障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治后送任务,需要加强医院空运后送保障力最的建设.提高应急空运救援能力。本义对直升机急救转运伤员的流程设计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L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本起聚焦性疫情一共发现1名确诊病例和4名无症状感染者,传...  相似文献   

20.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随着防控措施的深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建立了"双分诊、双缓冲"的组织管理模式,使用了入院前双分诊、入院后双缓冲的方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保证各项医疗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减少了医院感染风险,保障了诊疗质量和医患身心健康,取得了科学推进疫情防控的有利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