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探讨影像学对直肠癌病例进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直肠癌63例,进行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CT 35例,MR 28例).分析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筋膜外淋巴结转移及病灶与肛缘间的曲线距离,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对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的判断中有2例CT高估,1例MR高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矢状位能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肛缘及肿瘤下缘之间的曲线距离.63例中有37例发现系膜内肿大淋巴结,其中19例病理结果无转移均为反应性增生.16例系膜筋膜外发现肿大淋巴结,其中12例病理结果为转移,4例为反应性增生.结论 MSCT及高分辨力MRI对直肠癌患者拟行TME者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单独T2WI比较,评价T2WI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经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后(CRT)直肠系膜筋膜(MRF)肿瘤清除的附加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学术审查委员会批准,免除病人的知情同意。临床怀疑有直肠系膜筋膜侵犯的直肠癌4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系膜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 2012年4月—11月对52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在行经肠系膜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前先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了解患者肠系膜动脉的血管特点,尤其是病变区域的血管变化。按不同肠段对血管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价。结果造影显示,52例患者均出现血管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动脉增粗47例(90.4%),毛细血管像出现肠壁浓染51例(98.1%),静脉像可见静脉回流浓集49例(94.2%),直动脉迂曲紊乱50例(96.2%),以及边缘动脉迂曲8例(15.4%)。血管造影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相对较低。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区域血管会发生异常变化,DSA可较为敏感的发现这些变化,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直肠系膜及其筋膜的MR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100例资料按年龄分5组.由2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分析MRI图像,详细记录:①直肠系膜筋膜显示情况;②直肠系膜与盆壁脂肪的信号强度;③各年龄组直肠系膜厚度与盆壁皮下脂肪厚度比值差异.结果 正常直肠前、后、左、右侧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率分别为77%、100%、91%、93%.直肠系膜平均信号强度为550.8843,盆壁脂肪平均信号强度为469.8693,按统计学分析,P﹤0.05,直肠系膜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盆壁脂肪,这种差异大多数肉眼可辨.各年龄组间直肠系膜厚度与盆壁脂肪厚度比值经q检验,P值均﹥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95%可信区间为(0.91,1.08).结论 MRI图像能清楚显示直肠系膜及筋膜,后方筋膜显示率高于两侧方及前方筋膜;直肠系膜信号强度高于盆壁脂肪;直肠系膜厚度与盆壁脂肪厚度比值和年龄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常用血管结构不良来描述肠道的血管畸形,亦称肠血管发育不良。本院收治1例,经血管造影诊断并经病理证实。1 病历简介患者,女,74岁。因反复便血2年入院。曾先后5次行纤维胃镜检查、4次纤维肠镜检查和2次钡灌肠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时血红蛋白74g/L。1997年8月22日因再次便血而急诊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但未见异常。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示:动脉期,左结肠动脉一分支稍增粗(图1);实质期,见肠壁直血管扭曲成团状,局部静脉早期显影,肠腔内见高密度造影剂外溢,即活动性出血,局部可见相互平行的动…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直肠系膜及系膜筋膜是否受累与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及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1~6]:当肿瘤最外侧缘距离手术切缘≤1mm或在距切缘≤1mm直肠系膜内观察到癌灶或  相似文献   

7.
肾脏动静脉畸形比较少见,然而却可造成持续性大量血尿,需要手术治疗。MR血管造影为非损伤性方法,可以显示畸形血管巢及测量动静脉的血流。作者使用0.5T超导型MR机检查了22例有肉眼血尿的患者,年龄18~52岁,排除肾病综合征和其它肾病。先行常规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T检查,证实没有肿瘤和尿路结石。膀胱镜检证实血液是从两侧  相似文献   

8.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2 7例 ,男 1 6例 ,女 1 1例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MR检查 ,回顾分析其MR影像表现。结果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MR影像表现上有如下特点 :(1 )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T1 、等长T2 混杂信号影 ,偶可见短T1 或短T2 信号影 ,注药后 ,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 ;(2 )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 ;(3)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 ;(4)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 ;(5)肿瘤附近骨质可见破坏而见不到增生硬化。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MR影像特点 ,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 MRI 在中下段直肠癌 T3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4例中下段直肠癌病人,包括经病理证实为 T3期直肠癌的6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动态增强 MRI 检查.分析 T3期直肠癌局部浸润的 MRI 征象,进行影像-病理对照,计算动态增强 MRI 诊断 T3分期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直肠系膜内癌性与非癌性索条影在边缘和强化形式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 对中下段直肠癌 T3分期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0%、90.91%、72.22%、92.31%和68.42%.直肠系膜内癌性与非癌性索条影在边缘和强化形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判断 T3期直肠癌局部浸润深度时,将直肠系膜内癌性索条影误判为非癌性索条影是导致分期不足的主要原因.结论通过分析直肠系膜内异常索条影的边缘及强化形式有助于提高中下段直肠癌 T3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规MRI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 MRA)在门肠系膜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证实的14例门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平扫、增强MRI和3D CE MRA资料.结果 14例中,门肠系膜静脉及分支累及10例,门静脉及分支累及2例,2例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分支;其中5例并发侧支血管形成.3D CE MRA准确地显示了相应病理解剖改变;平扫MRI能够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内的血栓,但难以确切显示门肠系膜静脉属支、门静脉肝内分支血栓和较小血栓;增强后快速扰相稳态梯度回复采集序列(FSPGR)图像由于血管内和血管壁的强化及更高信噪比可更好地显示血栓.结论 平扫时重视对血管形态的观察有利于发现血栓,同时行3D CE MRA及增强后FSPGR,可以准确地诊断门肠系膜静脉血栓,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 I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血管母细胞瘤的MR I资料,分析肿瘤的特点。结果12例肿瘤表现为囊腔结节型(70.6%),MR I表现为囊性病灶和附壁瘤结节,增强后瘤结节明显强化;5例为实质型肿瘤(29.4%),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其内或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结论血管母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MR I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是评价血管母细胞瘤的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对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患者的体格检查、CT影像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患者的出血原因及出血位置。结果 7例患者中,CT表现包括肠系膜内血肿7例、对比剂从肠系膜血管漏出3例。结论 CT对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USG检查5例,CT平扫5例。结果USG显示肿瘤内部呈现低回声光团,呈网格状。CDFI显示:其内可见丰富的红蓝血流信号。CT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形状不规则,病灶边缘可见多个类圆形等密度或低密度囊性病灶,囊壁厚薄不均。结论联合采用B超和CT有利于提高肠系膜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正摘要目的应用MRI评估直肠系膜血管侵犯(MVI)预测T3期直肠癌诊断后1年内发生早期远处转移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T3期直肠癌病人65例(早期转移28例;无转移37例)。28例病人发生早期远处转移(肝脏15例;肺9例;肝和肺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早期远处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癌胚抗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术前准确的分期是切除术成功的关键。MRI是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MRI准确的术前分期,可以准确评估肿瘤浸润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了解肿瘤与直肠系膜、直肠系膜筋膜的关系,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之前准确预测环状切缘(CRM),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就MRI应用于直肠癌术前TNM分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CT对肠系膜损伤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腹部CT对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14例经手术证实肠系膜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和CT检查结果,分析腹膜腔内游离积液、肠系膜脂肪内渗出、肠系膜血肿、造影剂血管外溢和肠壁增厚强化等CT征象,并结合手术结果确定CT表现对诊断肠系膜损伤的敏感性。结果 所有14例患者的CT图像均显示有腹膜腔游离积液或积血和肠系膜脂肪内渗出,其中12例可见肠系膜内血肿,2例显示有肠壁增厚强化,1例可见造影剂血管外溢,且CT表现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CT对于肠系膜损伤的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其CT表现有助于判断损伤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1岁。发现左肾占位5天入院。外院B超示:左肾区高回声包块。查体: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双肾区无叩击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左肾可见较大类圆形脂肪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CT值约-115HU,其内见多条血管影。增强:可见左肾肿块内部分血管自左肾发出,脂肪成分未见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6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病变显示达4级分支。供血区肠管积液、扩张,肠壁增厚,但可强化10例;肠壁增厚无强化5例(坏死);腹水6例。肠壁和门静脉积气2例。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准确显示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直接征象,还可准确显示肠管的情况。可作为肠系膜血管栓塞症的金标准,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黄雅萍  陈楠  许卫   《放射学实践》2013,28(8):865-869
目的:通过MRI评估直肠系膜筋膜受累状态对中下段直肠癌术前分期及其术后复发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33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术前盆腔MRI扫描并于术后随访2年,将MRI表现与术后病理相对照,观察分析直肠系膜筋膜受累状态对术前T分期及预测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术前MRI显示壁外肿瘤侵犯深度>5mm者16例;直肠系膜浸润程度Ⅰ度14例,Ⅱ度11例,Ⅲ度8例;环周切缘阳性者16例。术后病理:T1期2例,T2期8例,T3期15例,T4期8例。经肠镜证实术后局部复发者7例。术前直肠系膜及筋膜受累状态与术后病理T分期以及肿瘤的术后局部复发均密切相关(P值均<0.05)。结论:通过术前MRI评估直肠系膜及筋膜受累状态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判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为直肠系膜全切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客观的依据,并对预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4.2岁,7例手术病理证实外,其余13例内科保守治疗后,血管内充盈缺损消失。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0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7例,肠系膜下静脉栓塞1例。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20例)。间接征象为肠壁增厚(12例)、肠壁薄纸样改变(5例)、缆绳征(4例)、肠壁积气(3例)、门脉积气(2例)、肠系膜密度混浊(6例)、肠腔扩张积液(8例)及腹腔积液(9例)。结论螺旋CT是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一种快速、准确、无创检查方法,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良好的肠系膜血管图像,螺旋CT能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