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013-2017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根治术的宫颈癌患者285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宫颈癌术后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及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血清PCT、CRP和IL-6水平变化。结果 285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37例,发生率为12.9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3 h、尿管留置时间≥14 d、引流管放置时间≥7 d、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均多于未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手术时间≥3 h、尿管留置时间≥14 d、引流管放置时间≥7 d、合并糖尿病和住院时间为影响宫颈癌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血清PCT、CRP和IL-6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中,尿管留置时间≥14 d、引流管放置时间≥7 d、合并糖尿病和住院时间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患者血清PCT、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后感染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及与单核淋巴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0例,根据术后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100)和未感染组(n=100),其中感染组根据切口愈合时间分为早期愈合组(n=65)和延迟愈合组(n=35)。对影响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后感染切口愈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单核淋巴细胞水平。结果延迟愈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高于早期愈合组,白蛋白含量低于早期愈合组,手术时间长于早期愈合组,尿瘘、肠瘘次数均高于早期愈合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瘘、肠瘘是影响患者感染切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切口感染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8(IL-8)、IL-4、IL-6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而IL-2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瘘、肠瘘是影响患者感染切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影响术后切口的愈合。同时,对单核淋巴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防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5例四肢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为感染组,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另按倾向性匹配原则随机选取同期行相同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65例患者为未感染组;检测血清TGF-β1、bFG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创面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评分的关系。结果 65例切口感染患者创口分泌物中共检出病原菌68株,革兰阳性菌占比50.00%,革兰阴性菌占比45.59%;感染组患者血清TGF-β1、bFGF低于未感染组(P<0.05),IL-6、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TGF-β1和bFGF均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感染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评分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放性与闭合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为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收治的开放性(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闭合性骨折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各100例,观察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检测术前、术后3 d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术后15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0%,开放性骨折组和闭合性骨折组感染率分别为12.00%、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患者检出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4株;两组患者术后开放性骨折组血清CRP、TNF-α、IL-6、IL-8、IL-18高于闭合性骨折组(P<0.05);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骨折组切口感染患者血清CRP、TNF-α、IL-6、IL-8、IL-18均高于本组无切口感染患者(P<0.05)。结论开放性相对于闭合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开放性骨折患者、切口感染患者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并发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腹部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确诊为感染设为感染组30例,未感染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6、12、24、72、168、240h的血清IL-6、PCT、CRP水平变化;分析不同时间段血清IL-6、PCT、CRP阳性率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腹部外伤患者术后10d内发生感染30例,感染率11.72%。感染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血清PCT、CRP明显较术前升高(P<0.05),且在术后12、24、72、168hPCT、CRP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感染组患者上述时间点IL-6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12、24、72、168、240hPCT与病原学检测诊断感染结果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rn均>0.7;血清IL-6在72h、168h、240h相关系数均>0.5;血清CRP 12、24、72、168、240h相关系数均>0.6。结论腹部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创伤对患者的血清IL-6影响较大,其与感染的相关性系数在不同时间内差异较大,PCT、CRP在不同时间内和病原学检测感染阳性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指标对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248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39例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209例为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患者血清IL-8、CRP、PCT指标对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肿瘤大小、TACE次数、门静脉癌栓、门脉高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水、碘油剂量、肝脓肿史、肝癌破裂出血为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小板及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IL-8、CRP及PCT指标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IL-8、CRP及PCT指标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46,明显高于单个指标。结论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多种高危因素有关,其中IL-8、CRP及PCT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肝癌TACE术后感染的防治进行医学干预并制定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30例髋关节置换术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选取未感染者105例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NPY、β-EP、G-CSF、IL-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血清各指标预测感染的价值,并比较细菌感染与真菌感染者血清NPY、β-EP、G-CSF、IL-6水平,分析各指标鉴别细菌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血清CRP、WBC、ESR水平较未感染组高(P0.05);感染组血清NPY、β-EP、G-CSF、IL-6水平较未感染组高(P0.05);G-CSF预测感染的AUC最高,最佳截断值为54.37 ng/L(P0.05);细菌感染者血清G-CSF、IL-6水平较真菌感染者高(P0.05);IL-6鉴别细菌感染的AUC高于G-CSF,最佳截断值为148.75 pg/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88.89%(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血清NPY、β-EP、G-CSF、IL-6处于高表达状态,对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G-CSF、IL-6还可用于病原体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7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70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138例。记录患者年龄、吸烟史、联合放化疗、置管时间等特征。于术后24 h,检测血糖蛋白抗原(CA)153、CA125、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白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earson分析危险因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合并吸烟史(OR=1.755,P=0.036)、联合放化疗(OR=1.844,P=0.023)以及置管时间增加(OR=1.837,P=0.033)均为影响乳腺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组乳腺癌患者术后血CA153、CA125、TPS、IL-6、PCT、CRP水平和CTCs阳性率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合并吸烟史、置管时间延长与血IL-6、CRP和PCT水平增加呈正相关(P<0.05),联合放化疗与血CA153、CA125、TPS、IL-6、CRP、PCT和CTCs水平增加呈正相关(P<0.05)。结论合并吸烟史、联合放化疗以及置管时间增加均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以影响术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7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例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信息(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是否生育、既往是否接受腹部手术、是否患糖尿病、是否患高血压疾病、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检测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宫颈癌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1例,未发生切口感染93例。感染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47.62%vs. 13.98%)、引流管放置时间(6.68±0.98 vs. 5.50±1.40)、手术时间(3.95±0.84 vs. 3.01±1.14)及住院时间(12.71±1.49 vs. 10.74±1.82)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患者。感染组患者术后血清中hs-CRP(37.66±4.10 vs. 22.12±3.63)及IL-6(39.67±7.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隆乳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Toll样受体2(TLR-2)水平及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风险并构建预测隆乳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2年2月于某院行隆乳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参数及血清IL-6、TLR-2水平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影响隆乳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筛选出的因素构建预测隆乳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此模型。结果 共纳入446例行隆乳术患者,平均年龄(28.50±3.39)岁。其中感染组42例(9.42%),未感染组404例(90.58%)。感染组患者IL-6和TLR-2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合并糖尿病、乳腺炎病史、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IL-6和TLR-2水平是术后假体周围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前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5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以男性(60.14%)、年龄<60岁(68.08%)、交通事故伤(47.47%)为主,骨折类型以闭合型骨折(62.94%)为主,骨折部位以胫腓骨(40.56%)最为常见;共有7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88%,其中,胫腓骨和股骨部位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36%和4.20%;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比5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6 h、手术时间≥180 min及引流管放置时间≥6 d为引起四肢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下肢,且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术前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尽早彻底清创、缩短手术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及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外科行PTCD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n=80)及未感染组(n=112)。检测所有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sCD14-S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三指标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整体sCD14-ST、CRP和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且随着感染严重程度的加重,sCD14-ST、CRP、PCT水平逐渐升高;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CD14-ST、CRP、PCT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诊断价值的Cut-off值分别为33.57 ng/ml、11.38 mg/L、0.57 ng/ml,其中sCD14-ST曲线下面积最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术前CONUT评分≥2、有胆道手术史、术前三指标(CRP、PCT和sCD14-ST)水平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前CONUT评分≥2、既往胆道手术史、术前CRP、PCT和sCD14-ST指标水平等,应进行针对性预防,sCD14-ST对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早期预测价值,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省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H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患者术后1 d的血清降钙素原(PLT)、C-反应蛋白(CRP)检测诊断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 156例BPH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尿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7.95%;BPH患者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感染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PCT(1.81±0.94)ng/ml、CRP(34.07±11.58)mg/L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血清PCT、CRP水平预测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和0.719,在Cutoff值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0、0.992和0.607、0.727。结论 BPH术后尿源性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及导尿相关操作有关,尿源性感染患者术后早期可出现PCT、CRP水平的升高,两指标可用于感染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综合外科收治的118例糖尿病足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57)和未感染组(n=61)。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比两组术后1 d血清D-D、FIB、hs-CRP水平。结果术后1 d,感染组血清D-D、FIB、hs-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数≥3个、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骨髓炎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数≥3个、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骨髓炎、D-D、FIB、hs-CRP水平偏高是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D-D、FIB、hs-CRP水平在糖尿病足术后感染患者中高表达,同时溃疡数≥3个、合并血管并发症、合并骨髓炎及D-D、FIB、hs-CRP水平偏高是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血清IL-8,TNF-α,CD4^+CD8^+T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384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患者35例,未感染组349例;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路感染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D4^+、CD8^+、CD4^+/CD8^+水平变化。结果384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35例尿路感染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为9.11%,共分离出4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0株占63.83%,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04%,真菌1株占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在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1岁、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3 cm、留置尿管时间≥7 d、住院时间≥14 d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8、TNF-α、CD4^+、CD8^+、CD4^+/CD8^+水平均升高,且感染组水平较未感染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合并糖尿病、结石大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是影响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柱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对Smad信号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脊柱内固定术的脊柱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34例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为病例组,54例术后未发生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Smad信号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分析Smad通路、凝血及感染指标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关系及其对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术前与术后3 d的Smad1、Smad2、Smad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差值,术前与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差值,术前与术后3 d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水平、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值高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I)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 Smad2、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均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3 d Smad2曲线下面积(AUC)高于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P<0.001);以0.45ng/L为cut-off,其敏感度、特异度为91.18%、79.63%。结论脊柱内固定术患者术后3 d Smad2、术前与术后3 d PAI-I差值、术后3 d CRP水平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存在密切关联,可作为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P6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骨科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02例(研究组),选取同期行骨科外科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96例(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LC3、Beclin-1、P6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价值,分析骨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量≥1000 ml、住院时间≥2周构成比、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水平和P62免疫组化评分均升高(P<0.05),LC3、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降低(P<0.05)。LC3、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与感染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P62免疫组化评分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LC3免疫组化评分与CRP水平呈负相关(P<0.001),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与PCT、WBC、CR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P62免疫组化评分与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60岁、BMI≥28 kg/m~2、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量≥1000 ml、住院时间≥2周是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C3、Beclin-1、P62表达水平与切口感染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年龄、肥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延长会增加切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诊胸腹创伤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该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4例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分为研究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和对照组(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同时分析导致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损伤后失血量多、合并低蛋白血症、未使用抗菌药物、开放性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大、损伤后失血量多、合并低蛋白血症、未使用抗菌药物、开放性损伤以及合并糖尿病,均是急诊胸腹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