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本钢新1号高炉强化冶炼时间进行了总结,根据本钢新1号高炉现有情况,通过对本钢新1号高炉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上下部制度及日常操作、抓好渣铁排放等,高炉产量稳步提高,焦比不断降低。内容导读  相似文献   

2.
对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条件的改善、合理的炉型、优化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高风温、高富氧,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由于七号高炉率先使用大批重煤气利用率好,炉况稳定顺行,焦比降低,煤比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3000m3级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邯钢4#高炉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中心煤气流长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不断摸索合理的操作制度,改进原燃料振筛工艺,加强原燃料管理,严格标准化操作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了煤气流分布合理,高炉稳定顺行,煤气利用率提高,焦比降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本钢新1号高炉(4747m3)年修恢复后因风口破损、频繁休风等原因引发炉温波动大,煤气利用差,燃料比高,炉芯温度低,鼓风动能长期偏低,最终导致炉缸堆积,进而炉况失常。为此通过采取一系列活跃炉缸的措施:调整造渣制度、热制度、送风制度、渣铁排放制度、冷却制度、装料制度,上下部调剂相结合,并配以轻负荷、洗炉等措施,以此增加风量和提高鼓风动能,提高炉芯温度,精心操作,改善渣铁排放,加强原燃料的筛分等,经过努力,炉缸工作状况明显改善,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张福 《金属世界》2011,(6):10-15
本钢7号高炉技术人员通过对布料矩阵的理论探索,对布料轨迹进行理论计算,初步推算出不同档位对应的溜槽倾动角度;同时结合现有的原燃料条件和送风制度进行适当改进,根据合理煤气流分布原则,实现上下部制度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据高炉炉内顺行情况进行逐步调整和优化,摸索出适合七号高炉自身生产条件的布料矩阵,控制好边缘和中心气流发展程度,保证煤气流的稳定分布,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度改进,高炉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生产。  相似文献   

6.
本钢7号高炉自点火开炉以来,受原燃料条件限制和操作因素的影响,煤气利用率始终徘徊在45%左右,燃料比高,导致生铁成本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生铁成本,2012年以来,本钢7号高炉结合自身的原燃料条件及操作炉型,通过优化装料制度,采取疏导中心兼顾边缘气流,稳定环带的技术措施,煤气流分布合理,改善了煤气的热能和化学的利用;提高热风温度和煤粉燃烧率、采取稳定炉料结构,提高熟料比,兼顾干熄焦和水熄焦合理搭配使用,入炉原燃料成分趋于稳定,保持了较高的煤气利用率,实现了高产低耗。  相似文献   

7.
万华 《上海金属》1997,19(1):52-54
针对南京钢铁厂高炉寿命较短的现状及国内外长寿高炉的经验,提出南钢高炉在改善原燃料条件下,提高高炉操作水平,改进炉体各部的设计,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日常维修,以达到高炉长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钢板材新1号高炉开炉运行至今,利用系数始终不高,生产能力没有达到最佳。根据原燃料质量条件,同时结合高炉的实践运行参数,对影响高炉炉腹煤气量、K值的各个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炉腹煤气量的对策,为高炉下一步强化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炉布料矩阵对高炉顺行和煤气利用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钢7号高炉以前采用的布料矩阵是中心加焦布料模式,通过中心透气性较好的"焦柱"使边缘区气流横向穿过中间区到达中心,增强中间区矿物与煤气流的接触面积,但是实际生产中煤气利用率差。通过对本钢7号高炉布料矩阵的调整,对比分析调整前后顶温、壁体温度和煤气利用率等因素的变化,总结出适合本钢现有原燃料条件的最佳布料矩阵——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平台漏斗布料方法使通过中间区煤气流增加,本钢7号高炉煤气利用率提高2%,燃料比降低15 kg/t。  相似文献   

10.
对本钢新1号4747m^3高炉开炉及达产的牛产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新1号高炉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对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丌炉方案,准确选择开炉料和各种操作参数,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实现了顺利开炉和快速达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