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甘露醇用量调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2组均频率性予以甘露醇(脱水药物)。研究组于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对照组依据患者瞳孔变化、影像学检查及意识形态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随访半年,观察统计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指导患者手术时机,调控甘露醇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及术后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8年2月至10月治疗的73例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脑内ICP监护仪探头置入术将其分为监护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监护组根据ICP值结合患者术前CT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制定甘露醇用法用量;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术前CT决定手术方式,术后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 结果监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术后并发胃肠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气管切开、二次手术去骨瓣的发生率为21.6%,低于对照组(55.6%);监护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概率(81.08%)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先行ICP监测,能客观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因术后脑水肿而激进性去骨瓣手术有意义,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段式不同阈值颅内压控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3-05—2015-05收治的121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单一阈值控制颅内压;观察组61例给予分段式不同阈值控制颅内压;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并发症发生率、甘露醇平均使用量和ICU平均住院时间评价2组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预后良好率85.24%,对照组预后良好率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甘露醇平均使用量和ICU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段式不同阈值颅内压控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疗效更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9-07—2013-02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监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脱水药物的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甘露醇的总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脱水药物的用量,且能更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脑出血并发急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03例脑出血并发急性脑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接受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对照组接受呋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尿量、颅内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肾功能异常、血尿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脑出血并发急性脑水肿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手术后甘露醇合理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有创颅内压监测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根据颅内压调整甘露醇用量,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应用甘露醇。结果有创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及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指导甘露醇的合理应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5例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双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研究组:38例,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颅内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7 d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得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NIHS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18.42%、81.58%,对照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45.95%、54.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1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5.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效果肯定,能显著性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76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8例予甘露醇治疗,研究组38例予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20d脑水肿体积(8.96±2.69)mL,颅内压(138.26±27.58)mmH2O,对照组分别为(12.17±3.84)mL、(174.59±26.13)mmH2O,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肽Y水平与NDS评分显著降低,24h出入量与BI评分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能够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水肿与保护脑细胞,且对肾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清除术治疗的急救疗效。方法对2014-05—2016-05收治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对照组52例(传统内科治疗)和研究组53例(微创清除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病死率及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62.26%,高于对照组46.15%,且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67%vs 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低于对照组,中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研究组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Glasgow昏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72h后病死率及并发症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清除术实施急诊救治,确切疗效,可明显提高救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ICP)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及术后脱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4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监护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CT检查,结合ICP决定手术方式,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检查决定手术方式。监护组根据ICP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头颅CT使用脱水剂。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去骨瓣手术率、二次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及内环境紊乱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能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听神经瘤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8例行听神经瘤手术的病例资料,术后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监测组,24例)和未行动态颅内压监测(无监测组,24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甘露醇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差异;同时采用GOS对预后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甘露醇使用量及预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监测组预后明显优于无监测组(P0.05)。结论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听神经瘤术后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可有效指导临床甘露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02-2015-12我院74例STBI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7例。研究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3个月后随访。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水平(ICP)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变化情况,并统计对比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ICP水平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IC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9.46%)高于对照组(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6.22%)低于对照组(3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动态颅内压监测对去骨瓣减压术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3-12—2015-12治疗的重度高压脑出血患者68例,所有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较对照组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1%,较对照组的55.88%明显降低(P0.05);术后10 d观察组IL-6、hs-CRP、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ADLⅠ~Ⅱ级患者占75.76%,较对照组的48.28%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应用药物降压,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石家庄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进行颅内压常规监测,研究组使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内的颅内压水平以及1w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9.8%,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8.8%,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8%,对比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0h,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区别(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40及60h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态颅内压监测,能够对颅内压变化状况做到及时检测了解,便于第一时间实施颅内压降压治疗,利于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使用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15-06—2016-06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别将患者分成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和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30例,分析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99%,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评分差别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半年的ADL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该治疗方式适合作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吡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高颅内压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吡拉西坦治疗组(治疗组)和甘露醇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早期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颅内压变化、脑水肿程度;应用巴氏指数(BI)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结果两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周内的意识清醒率、脑水肿的程度、3个月后BI及MMSE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具有与甘露醇相似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并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