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比较两组脱水剂使用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和剂量显著减少,而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GO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反映颅内压变化,对病人临床救治及判断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0‐03—2013‐03收治的221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1112例和未监测组1102例,对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用量、时间及预后情况(预后良好、预后恶劣、再次手术)及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高渗性昏迷、急性循环衰竭等)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颅内压动态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分为有创监测组328例和无创监测组784例,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监测组患者脱水剂(20%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高于未监测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脱水剂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未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监测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无创监测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行动态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患者详尽的IC P值,指导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无创监测较有创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颅内压动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联合置管引流术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颅内压监测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组)39例,仅采用颅内压监测(对照组)84例。比较两组颅内压值、甘露醇使用率、再出血率、感染率、二次开颅率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颅内压值逐渐降低,说明该方法能明显减少甘露醇使用率和二次开颅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病人预后良好率明显提高,两组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联合置管引流术通过颅内压监测、血肿或脑脊液外引流,降低颅内高压,减少二次开颅率,减少病人创伤,节省医疗资源,预后良好,是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为提高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4-03—2015-10我院符合选取标准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与治疗,并根据尿、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监护与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45.10%,一般率50.98%,对照组分别为25.49%、31.37%,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为45.1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760±55)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 200±1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实施术后监测,对脱水剂的使用量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指导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甘露醇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36例,其中65例在颅内压监测下规范应用甘露醇治疗(监测组),71例进行常规脱水治疗(常规组)。监测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适时调整甘露醇的应用,常规治疗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常规应用甘露醇。结果监测组甘露醇应用次数、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明显减少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和剂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护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4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病人为对照组,共111例;应用颅内压监测的病人为实验组,共235例,分析颅内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甘露醇的使用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实验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CP越高,预后越差(P0.05)。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应用颅内压监护指导治疗,能有效避免甘露醇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且对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4-03在我院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64例,根据内听道外瘤体的直径,分为A组(n=27)和B组(n=37),其中A组为肿瘤直径30mm的中小型听神经瘤患者,B组为肿瘤直径≥30mm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观察2组患者手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面神经保留等情况。结果 A组和B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92.59%和91.89%,2组肿瘤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蜗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2.90%,明显高于B组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率分别为96.30%和9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和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优秀率为100.00%,B组为9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听力水平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中小型听神经瘤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度脑室出血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88例重度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根据是否实施ICP监测分为ICP监侧组(48例)和常规引流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ICP监测组人均甘露醇使用总量及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引流组(P0.05),而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引流组(P0.05)。两组脑室积血清除情况、病死率及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指导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引流过度或引流不足,减少使用脱水剂,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减压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43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监测组26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颅内压监测术)及对照组17例(去骨瓣减压并颞肌贴敷术),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 d脱水剂使用量、术后并发症(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术后7 d脱水剂使用量显著降低,术后第7 d GC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可实时反映颅内压力,在幕上大面积脑梗死减压术后治疗中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治疗,保障脑灌注压的同时,减少脱水剂使用剂量,降低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因高血压脑出血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95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目前脑出血指南接受常规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治疗,其中监测组患者依据连续监测的颅内压数值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甘露醇)用量及选择手术时机,而对照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变化等临床信息经验性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用量以及手术时机。对比两组患者脱水药物的调整时间及应用总量、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手术治疗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缩短(P0.05),甘露醇总用量显著降低(P0.05),住院期间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3 m 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可对治疗过程中脱水药物的使用、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因甘露醇使用产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行手术治疗后入住重症监护中心60例患者,其中30例行无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观察组,30例行有创性动态颅内压监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脱水剂用量及应用时间。结果 2组在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和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颅内压检测仪可有效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在指导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石家庄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进行颅内压常规监测,研究组使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内的颅内压水平以及1w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9.8%,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8.8%,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6.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8%,对比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0h,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区别(P 0.05),研究组患者术后40及60h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用药状况以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结合有创态颅内压监测,能够对颅内压变化状况做到及时检测了解,便于第一时间实施颅内压降压治疗,利于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颅内压监测对去骨瓣减压术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3-12—2015-12治疗的重度高压脑出血患者68例,所有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术后甘露醇使用剂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较对照组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1%,较对照组的55.88%明显降低(P0.05);术后10 d观察组IL-6、hs-CRP、NSE等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ADLⅠ~Ⅱ级患者占75.76%,较对照组的48.28%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行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应用药物降压,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定向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1-2019-0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定向软通道微创术(观察组)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颅内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不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致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向软通道微创术可迅速缓解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特别适用于伴有基础疾病难以耐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5例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双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研究组:38例,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颅内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7 d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得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NIHS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18.42%、81.58%,对照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45.95%、54.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1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5.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效果肯定,能显著性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24例患者分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12例)和术中无面神经监测组(12例),通过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监测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7%,监测组为92%.结论 面神经监测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仪所测得颅内压情况来确定脱水剂的剂量及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情况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对照组(94例)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及头颅CT片经验性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人均使用甘露醇(548.47±71.39)g,对照组人均使用(802.66±78.6)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95例(96.94%),中重残3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5例(90.43%),中重残7例,死亡2例。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指导脱水剂的应用,可大大减少了患者使用脱水剂的剂量,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