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认知障碍性疾病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损害特点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认知障碍患者按照其病因及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 D)、轻度认知障碍(MCI)、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四个分组,每组各30例,记录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危险因素、颅脑MRI或CT结果,按照痴呆症候要素量表进行积分判定证素分型,统计不同亚型的分布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不同患者各认知领域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视空间执行能力等进行评分,并对中医证候要素与认知损害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痰浊阻窍、肾虚髓减的分布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气血两虚、心脾两虚、气滞血瘀;MoCA评分中视空间与执行得分与痰浊阻窍、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均呈负相关;命名得分与肾虚髓减、气血两虚、心脾两虚均呈负相关;注意力得分与痰浊阻窍、心脾两虚均呈负相关;语言表达能力得分与气血两虚、心脾两虚,肾虚髓减、气滞血瘀均呈负相关;抽象能力与气滞血瘀、心脾两虚、肾虚髓减、气血两虚均呈负相关;抽象能力与心脾两虚、肾虚髓减、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均呈负相关;延迟回忆能力与痰浊阻窍呈负相关;定向力得分与痰浊阻窍、气血两虚、肾虚髓减、心脾两虚均呈负相关。结论痰浊阻窍、肾虚髓减是障碍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发展中的常见证型,其中痰浊的轻重程度对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有一定预测意义;抽象能力、语言能力得分均受诸多证候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频率描述分析,结果发现肾虚髓亏、肝肾阴虚、痰蒙清窍、瘀阻清窍、心肝火旺、心脾两虚、气虚血瘀等7种证型为血管性痴呆的最基本证型,其中肾虚髓亏出现频率最高,贯穿整个血管性痴呆病程或者与其他证型兼并存在。本病临床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单纯实证较少见,在病位因素中以肾为主,其次为肝、脑窍、脾、心;病性因素中以气虚、阴虚、髓亏为主;病因证素中以痰浊、瘀血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6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将其分为4组,痰浊阻窍证组41例,肾精亏虚证组40例,瘀血阻络组43例,肝阳上亢组4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真空负压管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检测白介素-1(interleukin 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4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痰浊阻窍组IL-1、IL-8明显高于肾精亏虚组及肝阳上亢组,IL-6明显高于肾精亏虚组及瘀血阻络组,CRP明显低于肾精亏虚组、高于瘀血阻络组,TNF-α高于肾精亏虚组、瘀血阻络及肝阳上亢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候严重程度均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P0.05),且痰浊阻窍证组与各炎症因子水平相关性均高于其他组。结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血管性痴呆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患者,且各证型严重程度均与炎症因子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其中以痰浊阻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严重程度与炎症因子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突变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障碍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运用MMSE筛选出190例卒中后伴有认知损的患者,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证候诊断积分将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热毒内盛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7个证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然后分析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损害中医症候的相关性。结果:对于C677T位点,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气血亏虚证(8,44%)、热毒内盛证(12,46.2%)为主;C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以肝阳上亢证(9,42.9%),腑滞浊留证(18,56.3%)为主;TT基因型分布频率以肾精亏虚证(16,45.7%)、瘀血阻络证(16,57.1%)为主。C等位基因以气血亏虚证及肝阳上亢证为主,T等位基因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相关性分析得出:CT基因主要与痰浊阻窍证(P0.05)、瘀血阻络证相关(P0.05),CC基因各证型无明显差异,TT基因型主要与肾精亏虚证(P0.05)相关。结论: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载脂蛋白E基因(ApoE)多态性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105例健康对照组(NC组)及103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VCI组),将VCI组进一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亚组35例和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亚组68例,检测其ApoE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结果 VCI组中VaD亚组E3/3基因型、ε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NC组;E3/4基因型及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C组;VCI患者中E3/4基因型及ε4等位基因在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窍证阳性率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ε4基因可能是VCI患者中VaD亚型的危险因素,与VCI患者发生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窍证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神经影像学在血管性痴呆(VD)认知障碍评价中的意义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采用临床痴呆量表选择4组实验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CT、检测脑萎缩相关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脑卒中组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VD存在明显的脑萎缩和白质疏松,且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中医证候诊断中,脑卒中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认知正常组明显,轻度VD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脑卒中组和认知正常组明显,中度VD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其它3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白质密度、脑萎缩相关.尤以瘀血阻络证候明显.说明神经影像学指标与VD认知障碍相关,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与脑萎缩指标也相关,而标实的影响可能比本虚更大.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患者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证候特征,研究VaD发病机制。方法应用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量表中文版(BMDC-NPTB-CR)和B lessed行为量表(BBS)筛选VaD患者(n=66)和无认知损害的脑梗塞患者(卒中组,n=51)。VaD诊断基于《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标准及临床痴呆量表(CDR);Hachinski缺血量表和Cornell抑郁量表(CSDD)用于鉴别诊断。定式表格调查证候,《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SDSVD)诊断证候。结果VaD组比卒中组的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单证阳性率增高;SDSVD证候总分以及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热毒内盛证积分显著性增高。结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热毒内盛证在VaD患者中出现频率高、表现严重,是VaD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社区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纳入病例的143例痴呆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3例痴呆患者中,中医基本证候以肾虚髓减证最为多见,其后依次是心肝阴虚证、痰浊阻窍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其中仅属虚证者77例,实证者17例,虚实夹杂者49例。单一证候70例,证候类型由多至少依次为肾虚髓减证、痰浊阻窍证、心肝阴虚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复合证候73例,证候类型由多至少依次为肾虚髓减证、心肝阴虚证、痰浊阻窍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结论老年期痴呆的病机较为复杂,为多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单纯的病机比较少见。本虚标实是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本虚证中,以肾虚髓减最为显著。标实证中,痰浊阻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狭窄程度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狭窄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气血两虚、肝肾亏虚、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肝阳上亢5型,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老年CA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总体呈现以痰浊上蒙型为主,超声狭窄程度以Ⅲ级最多.结论:CA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痰浊上蒙为主,而超声显示为Ⅲ级狭窄,提示痰浊上蒙可能是导致CAS加重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中医临床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对74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证候调查,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GCS评分)、病程分期的分布特点。[结果]气滞血瘀型为颅脑损伤最多见的证型,其次为痰瘀交阻、血瘀气虚、瘀阻清窍、肝肾亏虚和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实证相关证型的男性发病较虚证相关证型更高,虚实两类证型在性别比的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瘀阻清窍、血瘀气虚以及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分布峰值在20~39岁年龄段,肝肾亏虚型则在≥60岁的年龄段多见;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急性期、轻型患者,瘀阻清窍多见于急性期、重型患者,血瘀气虚和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中重型患者,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恢复期、重型患者,证型在年龄、损伤程度、病情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阻清窍、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实证证型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以实证为主,而恢复期中重型患者虚实夹杂、实多虚少。  相似文献   

11.
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对 82例基底节梗塞后出现认知损害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和中医证候评定 ,30例头颅CT无梗塞表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用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底节梗塞后认知障碍最常出现的证型是肾精亏虚证、痰浊证、血瘀证 ,而痰浊阻窍、腑滞浊留证与认知损害积分呈负性相关关系 ,即痰浊、腑滞越重 ,患者的认知得分就越低 ;且热毒内盛和腑滞浊留两者相互作用 ,提高了基底节梗塞后痴呆发生的危险性。结论 痰浊阻窍、腑滞浊留与基底节梗塞认知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 ,从而验证了这两证在血管性痴呆病程中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Shi J  Wei MQ  Ma FY  Miao YC  Tian JZ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75-1082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 mpairment,V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VCI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3月从北京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科和社区居民中招募774名患者,筛选出认知正常组251例,VCI组107例。采用海金斯基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中文版、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scale,CDR)、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living,ADL)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痴呆的严重程度等,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VCI患者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VCI组中医证候与量表成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MSE总分、CDT得分均与痰浊蒙窍证呈负相关(r=-0.525,r=-0.321;P=0.000,P=0.001),ADL与痰浊蒙窍证呈正相关(r=0.424,P=0.000),与肾精亏虚证呈正相关(r=0.216,P=0.028)。VCI组的认知功能与中医证候的偏相关分析显示,MMSE中总定向力以及时间和空间定向力得分均与痰浊蒙窍证呈负相关(r=-0.451,r=-0.448,r=-0.392;P=0.001,P=0.000,P=0.004),单词即刻记忆和单词延迟回忆得分与痰浊蒙窍证呈负相关(r=-0.355,r=-0.225;P=0.000,P=0.021),计算力/注意力、语言功能及执行功能得分均与痰浊蒙窍证呈负相关(r=-0.379,r=-0.448,r=-0.321;P=0.000,P=0.000,P=0.013)。痰浊蒙窍证患者的MMSE中总定向力、时间定向力、空间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均显著低于无痰浊蒙窍证患者(P〈0.01),痰浊蒙窍证患者语言功能及单词延迟回忆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痰浊蒙窍证患者(P〈0.05)。结论:VCI的主要中医证候为肾精亏虚、痰浊蒙窍和瘀阻脑络,其中痰浊与患者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功能关系密切,故化痰开窍法可用于防治血管性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分布规律,以及通过中医辨证分别予针刺以及康复治疗,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提高。方法通过田金洲《痴呆证候分型量表》对50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气血亏虚、痰浊蒙窍、瘀阻脑络、心肝火旺、毒损脑络)七型。结果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中医证候情况。[方法]取MCI老人共58例为观察组,另取与MCI组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社区认知功能正常老人60例为对照组,根据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MCI中医基本证型分布依次为肾精亏虚证(62.1%)、气血亏虚证(53.4%)、瘀血阻络证(51.7%)、痰浊阻窍证(46.6%)、肝阳上亢证(17.2%)、热毒内盛证(12.1%)、腑滞浊留证(10.3%)。[结论]瘀血阻络、痰浊阻窍是MCI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虚实夹杂和多证并见是MCI中医证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超声斑块阳性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120例CAS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痰浊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五型,分析其中医证型与CAS斑块阳性率的关系。结果CAS患者斑块阳性率高,与中医证型分布总体呈现以痰浊上蒙型为主,其余为肝肾亏损〉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气血两虚。结论CAS患者斑块阳性率以痰浊上蒙为主要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中医分型的血液流变性和血脂血糖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眩晕中医分型的血液流变性、血脂和血糖的变化.方法:将434例眩晕患者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4型,观察不同中医分型的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结果: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型眩晕患者全血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血栓干重、甘油三酯和血糖等指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P<0.05),痰浊中阻型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总胆固醇升高(P<0.05);而气血亏虚型患者RBC压积降低,血沉增快(P<0.05).各型之间尤以痰浊中阻型患者的全血粘度与RBC压积增加较其它各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不足型患者血糖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型患者全血粘度与RBC压积降低、血沉增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液流变性、血脂和血糖水平呈现统计学差异,不同中医分型眩晕患者的上述指标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979年1月~2014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痴呆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寻求中医辨证论治本病的规律。方法通过使用SPSS18.0软件,对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药物、证型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以及对药物和症状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得出35个痴呆证型,其中肝肾阴虚、痰蒙清窍、髓海不足、瘀血内阻、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脾肾阳虚等为中医常见证型;共得四类症状聚类证型,分别是肝肾阴虚、髓海空虚证,气滞血瘀、肾精不足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证候要素分析,瘀血、痰浊、气滞、火旺、热盛、湿阻、肝郁为常见实性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及精亏、髓亏是常见虚性病机;病位分析主要在于肾、肝、心三脏;共得方剂3558首,其中自拟方840首,成方2718首,二者皆以补益剂、理血剂、祛痰剂、清热剂为主;中药278味,分为42类,进一步归为21大类,补虚、活血、清热为常用药;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方,分别适用于瘀血内阻型,痰瘀互结、痰蒙清窍、髓海不足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肾精亏虚型痴呆。结论痴呆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分析的结果,为目前本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老年期痴呆(SD)寒凝血瘀证、SD痰浊阻窍证模型大鼠血中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分析其与证候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与D-半乳糖腹腔注射相结合建立SD大鼠模型,在疾病模型基础上分别施以投喂高脂饲料和低温环境刺激,建立SD痰浊阻窍证和SD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测定血中NO、GSH-Px含量。结果老年期痴呆组、SD寒凝血瘀证、SD痰浊阻窍证三组大鼠血中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Px活性三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与老年期痴呆组和SD寒凝血瘀证组比较,SD痰浊阻窍证组GSH-Px显著降低(P0.05)。结论 GSH-Px与SD痰浊阻窍证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需扩大样本量并通过临床进一步验证其能否作为反应SD痰浊阻窍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清毒活血化痰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法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瘀血、痰浊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瘀血阻脑、痰浊蒙窍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痰瘀互结,久滞不化,酿毒损髓,败坏脑络则是本病发生及演变的核心环节,提出痰瘀互结,痹阻脑络,当活血化痰兼施,痰瘀互结,化毒损髓,当清毒洁流护脑,认为清毒活血化痰治疗血管性痴呆行之有效,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20.
卢峰  王世聪  吴松鹰 《西部医学》2017,48(4):48-50,52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