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TNF-α、IL-6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与TNF-α、IL-6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加服中药组与常规治疗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TNF-α、IL-6、ALT、AST、两对半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ALT、AST亦显著升高.中医药治疗能有效地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实验室指标,缓解临床症状.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免疫应答活跃,处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与慢性乙型肝炎典型证候相关的中医症状、体征及西医理化指标的组合。方法:以555例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候学调查信息和理化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征属性筛选与C5.0决策树算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信息分类模型。结果:通过建立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的信息分类模型,筛选出了与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分类相关的7项重要属性及8条分类规则.并获得了96.94%的分类准确率。结论: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基于C5.0决策树算法与特征属性筛选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类方法较为理想,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方法:对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停药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对药物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显著,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间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最佳,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最优,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瘀血阻络型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选择中药苓泽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为(3.80±1.65)分,对照组(9.58±2.67)分。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同病异证病人外周血总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分析差异表 达蛋白质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了外周血浆差异蛋白表达图谱,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 谱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同病异证病人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浆总 蛋白双向凝胶电泳银染图谱,健康组蛋白点为278±16个,肝郁脾虚证组为320±14个,湿热中阻证组为343±19个;通过对差异蛋 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共发现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包括免疫相关蛋白,炎症蛋白以及脂类代谢相关蛋白。结论慢性乙肝肝 郁脾虚和湿热中阻证型间存在多个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不同的蛋白质表达谱可能是同病异证的分子标签和证侯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因其中3种证型病例数极少或缺乏故予以剔除,留下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血清病毒标志物指标及HBV-DNA,对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AST、ALT、GGT、TBIL、DBIL在肝胆湿热证中较肝郁脾虚证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存在相关性,ALT、AST、GGT、TBIL、DBIL可为CHB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75个常用临床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422例,其中肝胆湿热证300例,肝郁脾虚证122例。检测常用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血常规、激素指标、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血脂、甲胎蛋白、肝纤维化指标等共75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查看单一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效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模型检测差异指标组合对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判别效率。结果: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尿素氮、血尿酸、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之间存在组间分布差异。上述差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范围为0.42~0.62。对差异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证候判定模型,其模型自身验证总误判率35.3%,刀切法总误判率为35.3%。结论:无论单一差异指标还是差异指标组合判定模型均未达到较好的判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目的,提示单一采用临床指标判定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主要证型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情况.方法 将100例慢乙肝患者分为湿热中阻证组17例、肝郁脾虚证组25例、肝肾阴虚证组58例,健康人组57例,分别采取空腹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长激素(Hgh)水平.结果 慢乙肝各证型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较健康人组显著降低(P<0.05);肝郁脾虚证组和肝肾阴虚证组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较湿热中阻证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慢乙肝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异常,且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较湿热中阻证更为严重(P<0.05).  相似文献   

11.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韩延华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生与肾、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尤责之于肝肾.肾虚肝郁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气滞、血瘀、痰湿为致病之标.补肾活血、疏肝理气是其治疗原则.并结合西医,对PCOS的诊治思路、用药特点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抑郁症不同中医证候的脑电地形图特征。方法分别对入选的143例抑郁症患者和8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将抑郁症患者分为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四种证候类型,比较分析各种证候的脑电地形图特征。结果抑郁症组以肝气郁结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心肾不交型;抑郁症组慢波频带,即δ、θ频带的相对功率总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抑郁症组肝气郁结型增高最明显;抑郁症组的α1频带的相对功率总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只有肝郁脾虚型的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各种证候所有导联的(δ+θ)/(α+β)比值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地形图有改变,不同的中医证候之间也有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7.
梁晓春教授认为经行头痛,气血不调是其病机总纲,病位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郁为始发因素,脾虚为重要因素,肾虚为关键因素.血瘀贯穿于病程始终,可见痰湿、寒凝等兼证,且痰、瘀二者之间可互为影响.经行头痛,病因虽复杂,但可简而概之为虚实两端,即气血两虚的"不荣则痛"虚证与气滞血瘀的"不通则痛"实证.临证可分为肝郁气滞、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20.
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而抑郁症表现的情志抑郁往往并非由肝气郁结所致,多种迟滞症状是由于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神机失养导致的。在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过程中,应当注意将情志抑郁作为辨病要点,而非辨证要点,不能简单地将情志抑郁归结为肝气郁滞而忽略脾虚的核心作用。脾虚肝郁是抑郁症的核心病机,且脾虚是病机关键,贯穿抑郁症发病始终,故抑郁症的治疗当更注重从中焦论治,治肝实脾,且健脾重于疏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