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的MSCT征象。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为1.2 cm×1.3 cm~6.5 cm×6.2 cm;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可见突入支气管内生长,2例呈"分叶征",2例可见钙化,1例示"晕征",1例示"空气半月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持续性强化,部分呈"花斑"样。5例示"贴边血管征"。结论边界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明显持续性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更有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胸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平扫以囊性低密度为主,可见索条状分隔影,无钙化;增强扫描,囊状低密度区无强化,索条状分隔影呈轻度强化,可见血管影穿行于瘤体内。(2)胸腺类癌3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内部见小囊状低密度区,无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未见强化,瘤内均可见多发细条状血管影。(3)胸腺鳞癌6例,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均见囊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状区无强化,2例瘤内见细条状血管影。结论胸腺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受侵范围,有助于判断手术的可切除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胸腹腔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平扫和增强CT以及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资料,分析本病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9例孤立性纤维瘤(SFT)中,发生在胸腔6例,腹、盆腔3例。9例肿瘤直径均在5cm以上,其中2例发生在胸腔者最大径超过10cm,2例可见条片状、点状钙化,4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所有病例不均匀强化,其内有条状、小片状坏死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尤其在静脉期表现更明显,呈"地图样"强化,3例动脉期可见较多血管影。结论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仔细观察、分析可达到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壁型韧带样纤维瘤病(abdominal wall type desmoids-type fibromatoses,DF)的MSCT表现,并评价MSCT在诊断DF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DF患者12例MS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12例均位于腹前壁肌肉,横截面积最大约14.6cm×14.3cm,最小3.5cm×1.8cm,椭圆形8例,浅分叶状4例,边界清楚2例,模糊10例。MSCT平扫示12例全部呈稍低密度,密度较均匀,肿块均未见明显出血、囊变、坏死及钙化,有10例平扫可见少量条状稍高密度影。肿块增强后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其中有6例增强后可见斑片状更高强化区,条状影未见明显强化。结论腹壁型韧带样纤维瘤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的认识能为DF的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MSCT征象。结果 10例患者中位于前纵隔2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5例。CT平扫6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3例病灶内见低密度,前纵隔1例内部见分枝状及短条状钙化,其中1例边缘模糊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增强后6例呈较均匀显著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接近于同层面大血管强化,且呈持续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呈轻度强化。6例有临床症状者其中5例病灶位于中纵隔。结论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呈血管样强化、并持续强化较常见,可以出现分枝状、短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况红妹  龚洪翰  彭德昌  张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66-16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0例PSH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47~68岁,平均57.6岁。1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例仅行CT平扫,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部位:右肺3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2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3例。病灶形态:10例均为圆形、类圆形肺内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晰.分叶不明显(4例有浅分叶)、无毛刺、胸膜牵拉凹陷、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病灶大小:均为单发,最大径1.7~5.1cm,其中〈3cm者6例。病灶密度:CT平扫4例密度较均匀,6例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区,4例见点状或粗大点片状钙化;CT增强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9例中7僻呈延迟强化。特征性的征象: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10例、尾征3例、晕征7例。结论: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晕征等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sH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SCT征象、诊断价值及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12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及MS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单发、外突肾轮廓,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含脂肪3例,呈“楔形征”6例,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9例,等密度2例,稍低密度1例,未见钙化灶;增强后呈“快进快出”3例,“快进慢出”4例,“持续强化”5例,增强后肿瘤内出现粗大血管6例、假包膜2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癌8例,肉瘤1例。结论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密度,呈“楔形征”,增强后呈“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或“持续强化”,出现粗大瘤内血管时,应考虑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及腹部Castleman病的临床、CT征象与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胸腹部Castleman病的患者10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CT资料,并与病理对照,对其CT征象进行归纳。结果本组10例中,呈单发病灶7例,病理为局灶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5.6cm,平均直径3.8cm,CT平扫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4例,其中有囊变2例,伴钙化2例;增强后7例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与主动脉的强化程度接近。本组中呈多发病灶3例,病理为多中心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直径1.2~3.5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中度强化,与邻近肌肉强化程度接近。结论单发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多发浆细胞型Castleman病CT表现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SP患者资料,回顾分析了PSP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术前均经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硬化性血管瘤,均为单侧、单发。CT表现为:7例血管贴边征、3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2例尾征、1例显著肺动脉征。5例PSP延迟强化。结论 PSP好发于女性,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但缺乏特异性征象,常为孤立性结节,边界清楚,常为类圆形,可有浅分叶状,钙化少见,强化后呈延迟强化,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诊断,确诊尚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 CT 和病理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 PSP(13个病灶)的临床及 CT 资料,12例均行 CT 平扫,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1例为单发孤立病灶,1例呈多发病灶,病灶最大长径1.10~8.03 cm,平均(3.53±0.78)cm。13个病灶中,左肺3个(23.1%,上叶1个,下叶2个),右肺10个(76.9%,上叶2个,中叶2个,下叶6个);双下肺8个(61.5%),中上肺5个(38.5%);肺门中心型4个(30.8%),周围型9个(69.2%);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8个(61.5%),不规则形1个(7.7%),浅分叶4个(30.8%);边缘光滑10个(76.9%),边缘毛刺3个(23.1%);增强后7个见血管贴边征(53.8%),空气新月征6个(46.2%),晕征6个(46.2%),尾征6个(46.2%);3个(23.1%)病灶内有散在点样或斑点样钙化,余病变 CT 平扫密度均匀,CT 值28~47 HU,平均35 HU;9例(10个病灶)增强扫描后,2个轻度强化,5个明显均匀强化,3个不均匀强化。增强后 CT 值60~110 HU,平均77.2 HU,最大强化净值为75 HU。结论青中年女性3 cm 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后明显均匀性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要考虑到 PSP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2年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所有病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多平面重建。结果:23例患者中,左肺14例,右肺9例。18例形态规则,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影,5例形态不规则。边缘光滑者16例,5例可见分叶,2例边缘不光滑。1例肿块边缘可见晕征,4例边缘可见"尾征",肿块伴钙化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数明显强化,5例可见贴边血管征,2例见"空气新月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 CT 和 MRI 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患者中,21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9例行 MRI 检查.观察 CT、MRI 平扫和增强时肿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直径多在5~10cm之间,CT 平扫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 增强后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10例,主要呈云絮状、索条状强化;动脉期9例可见纤细血管显影.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13例.MRI 平扫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影,DWI 呈高信号,4例可见靶征改变,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呈渐进性强化.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CT 结合 MRI 检查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经手术或CT导引下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20例,20例均做了64层螺旋CT检查,其中1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呈圆形7例,椭圆形9例,类三角形4例,肿瘤边缘清晰,3例病灶可见浅分叶。肿瘤密度欠均匀,9例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点状钙化,3例病灶周边可见"含气裂隙征"。12例增强扫描,4例呈斑片样强化,7例肿瘤呈均匀一致性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内部密度均匀,4例肿瘤边缘肺门侧见"贴边血管征"。结论多层螺旋CT层厚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增强扫描的时间分辨率高,可以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微钙化及增强特征,较普通CT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MSCT 诊断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 SFTP 患者的临床及CT 资料。结果12例 SFTP 患者中,8例出现胸闷,6例呼吸困难,5例胸痛,2例咳嗽;7例呈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可见包膜6例、分叶征5例;可见坏死9例,钙化3例;病灶直径3~22 cm,平均(11.3±2.4)cm;9例与肺组织分界清晰,7例与胸壁呈锐角,增强后9例明显不均匀“地图样”强化,其中7例病灶内可见迂曲血管影,3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SFTP 在 CT 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尤其增强 CT 对 SFTP 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腹内E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9例EGIST中,高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3例,均为单发,其中肝脏转移1例,1例腹膜及肠系膜种植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少量腹腔积液。1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周围,2例位于肠系膜根部,2例位于左下腹小肠系膜周围,1例发生于大网膜,1例位于盆腔右侧,2例位于腹膜后间隙。肿块最大径11~36 cm不等,平均(15±4)cm。椭圆形2例;分叶状、不规则7例,边缘均清晰。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程度不等的坏死、囊变区,其中3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出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增强幅度为22~32 Hu,静脉期增强幅度为27~43 Hu,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肿块内均未见液气面。5例肿块实质见迂曲条状、簇状的肿瘤血管,经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可见肿瘤血管来源。结论腹内E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病变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胸片及CT图像,并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胸片检查,9例单发,1例多发(3个病灶),共12个病灶.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共9个病灶.平片上病灶短径平均为(1.8±0.6) cm,未见钙化、毛刺、空洞等征象.CT病灶位于胸膜下,大小为1.7cm×1.9cm,5例可见浅分叶,2例可见小块状钙化灶,3例见周围血管包绕征,4例可见周围有肺气肿带包绕,所有结节均未见毛刺、空洞及空泡征,无胸膜牵拉征,肺门纵隔无淋巴结增大,无胸腔积液.平扫CT均值为(45.6±10.0) Hu,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及未强化区,主要与病理组织成分相关;强化区域CT均值为(105.6±12.7) Hu,绝对增强均值为(60.0±13.8) Hu.病理上均包含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实变区和硬化区,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部分CD34、NSE(+).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术前若作出正确诊断,多数患者可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