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背景 社区居家养老因弥补了机构养老的不足而有望成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精准识别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养老服务。目的 基于养老服务需求方视角,了解南宁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宁市符合纳入标准的≥60岁社区老年人505例。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由调查员协助老年人填写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养老方式选择情况(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为了便于进行社区居家养老影响因素的研究,按老年人养老的地点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统一归为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505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96.2%。91.3%(444/486)的老年人并不清楚所在社区是否有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53.1%(258/486)的老年人表示知道所在的社区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7%(266/486)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哪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不是很清楚;34.0%(165/486)的老年人知道社区能提供疾病诊治服务。41.3%(201/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为老服务项目;39.3%(191/486)的老年人认为其不需要社区提供任何日常生活照料服务;66.7%(324/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提供体检、康复、老年护理服务;60.0%(292/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咨询、保健指导;48.0%(233/486)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看病、送药服务。60.9%(296/486)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占20.0%(97/486),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最少,占19.1%(93/486)。受教育程度〔高中或中专:OR=3.379,95%CI(1.307,9.802);大专及以上:OR=3.955,95%CI(1.508,10.371)〕、退休前工作〔有:OR=5.097,95%CI(2.382,10.908)〕、子女数〔2个:OR=8.198,95%CI(2.982,22.537);3个及以上:OR=3.607,95%CI(1.521,8.552)〕、自理情况〔完全不能自理:OR=4.165,95%CI(1.570,11.050)〕、受照顾情况〔保姆照顾:OR=0.046,95%CI(0.010,0.209)〕是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养老仍然是南宁市城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且愿意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逐渐增多,社区居家养老或将成为大趋势。经济条件好(高学历、退休前有工作)、家庭支持条件好(有配偶和多个子女)、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2.
背景 当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患病率高,但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低。明确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改善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率,提高健康水平。目的 研究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2017年9-12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区域内的两家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可利用的区域卫生服务资源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分析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模型中自变量相对重要性的优势分析方法,计算倾向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的调整R2值和相对重要性权重。结果 共发放问卷368份,回收问卷353份,有效问卷3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利用频率最高的3项卫生服务分别为体检(95.6%)、门诊(92.4%)和药事服务(8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曾从事职业类型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体检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入住养老机构时间、护理等级、两周内是否患病、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健康教育与咨询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朋友同事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门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医疗保险类型、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临床护理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子女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护理等级、两周内是否患病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急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朋友同事来养老机构探望频率、两周内是否患病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转诊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半年内是否患慢性病、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药事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倾向因素主要影响体检服务,影响程度为67.3%;需求因素主要影响健康教育与咨询、急诊、转诊服务,影响程度分别为58.9%、71.7%和71.9%;使能因素主要影响门诊、临床护理、药事服务,影响程度分别为42.4%、65.3%和44.9%。结论 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主要集中于预防保健与常见病、慢性病诊疗服务。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服务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社区应根据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项目利用决策特点为优化服务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3.
季红莉  路孝琴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63-1764
目的了解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卫生服务需求,为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某区3家不同性质养老机构内的60岁及以上、头脑清楚能自主回答问题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老人依赖照顾程度(Barthel index)、精神健康状况(GDS)、简易智力状况(MMSE)、社会功能状况等。结果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不能完全自理老年人53.1%,慢性病患病率96.5%,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达44.9%,老年人的2周患病率较高(72.7%),但就诊率较低(42.9%),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主要表现为急症救治、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和协助转院方面,希望养老机构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医疗服务。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差,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高,应开展更为方便的医疗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路径管理模式在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料中应用,并探讨其效果。方法 选择养老机构失能老年人60名,按照设计的路径管理图表对其实施照料护理。6个月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以焦虑、抑郁及皮肤、营养状况和满意度为观察指标,比较干预前后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按照路径管理模式对养老机构失能老年人实施照料护理6个月后,GDS、HAMA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皮肤和营养状况、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路径管理模式对失能老人进行照料,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及皮肤、营养状况,提高了老年人的满意度,使失能老年人获得最佳照护服务,同时提高养老机构的照护质量及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迅速增加,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面向家庭的上门医疗服务成为世界新趋势。目前我国的上门医疗服务还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运作机制。目的 基于失能老年人的视角,探讨北京市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构建合理化社区上门服务体系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8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内容包括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了解程度、利用情况及其满意度和具体意见建议等。2018年7-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北京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0名失能老年人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照顾资源、对上门医疗服务项目内容的利用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质性研究发现上门医疗服务能部分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但患者担心上门医疗费用较高且无法医保结算、上门医疗服务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影响了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量性研究结果显示:370例失能老年人平均年龄(80.9±8.4)岁,202例(54.6%)中度、重度失能,256例(69.2%)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168例(45.4%)需要聘请保姆照顾;314例(84.9%)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但仅76例(20.5%)实际利用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程度较高的前5项服务项目依次是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49(13.2%)〕、康复型家庭病床〔26(7.0%)〕、治疗型家庭病床〔22(5.9%)〕、化验标本采集〔22(5.9%)〕、定期性家访〔21(5.7%)〕;56例(15.1%)不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不愿意接受上门服务的前5位原因依次是担心收费较高〔39(69.6%)〕、担心费用无法报销〔23(41.1%)〕、不了解服务项目内容〔21(37.5%)〕、认为服务内容少或能力有限〔14(25.0%)〕、担心泄漏个人隐私〔14(25.0%)〕。结论 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负担沉重,对上门医疗服务需求迫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呈现“高意愿,低利用”的现状,建议推动医保支付和社会保险改革,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州省养老现状及对机构养老需求。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在全省九个地区选择43个县,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调查的2004名老人中,与家人同住者67%,独居25.5%,社区养老4.8%,机构养老2.6%。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院者37.27%,不愿意者40.22%。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健康状况、子女数、对家人赡养满意度及有无医保。影响入住养老院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子女数、收入、职业、有无医保、对家人赡养满意度等。结论:贵州省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程度低,应加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镇江市养老服务机构康复护理人员现状及需求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以综合性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为主,提供入住托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同时还具有培训、示范功能。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中城市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等日间照料机构为主;农村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乡镇敬老院的服务辐射功能,向农村老年人提供养护、社区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目前城乡养老方式现状,分析影响城乡养老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重庆市石柱县、壁山县、江北区、沙坪坝区四个区县60岁及以上老年1845人进行抽样调查,对城乡养老方式、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家庭养老(60.99%)居第一位,其次是社区养老(21.63%)和机构养老(17.38%),其中城区老人以社区养老为主(41.22%),乡村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8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来源主要为退休金(41.14%)、养老保险(36.77%)及子女赡养(28.99%)等.2)照料方式以自我照料为主(52.65%),其次是配偶子女照料(24.80%);夫妻合住占40.56%,与子女同住仅占20.65%.3)总体上有慢性病占78.54%,其中精神障碍合并慢性病高达86.18%,城区慢性病发生率(75.61%)显著低于乡村(81.15%).4)总体满意度达78.19%,患者满意度(67.64%)低于一般老人(80.75%),乡村满意度(72.66%)低于城区(84.39%);社区养老满意度最高(93.35%),其次是机构(80.79%)和家庭(71.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养老是否满意主要受社会支持系统、年龄与健康、生活方式及认知水平的影响.结论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改善亲子关系,减少因家庭因素所致的身心问题,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质量差距模型分析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质量现状,为提高养老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养老机构工作内容及养老护理员服务能力为基础自行设计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养老护理服务质量问卷,于2019年9—12月对我市及周边县区的8所养老服务机构内的513位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养老机构内老人期望的养老护理过程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质量。结果养老机构内老人期望的养老护理服务质量平均得分为(17.35±0.89)分;感知到的养老护理服务质量平均得分为(15.05±0.98)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期望的养老护理服务质量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康复护理为(4.52±1.07)分、心理护理为(4.42±1.09)分、技术护理为(4.26±0.89)分、生活照料为(4.15±0.91)分;感知到的养老护理服务质量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生活照料为(3.92±1.22)分、康复护理为(3.91±1.04)分、心理护理为(3.91±0.93)分、技术护理为(3.58±1.05)分。24个条目中除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消毒、冷热应用4个条目期望值与感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老护理质量亟待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期望值与感知值的差异,从差距一到差距四,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全面提升养老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之下,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机构养老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很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营养不合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全科医师营养教育及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北京市7家养老机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258例老年人中,存在营养不良及存在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老年人共计75例(29.1%)。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的老年人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2.349(1.070,5.156)〕、BMI〔OR(95%CI)=0.092(0.036,0.23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OR(95%CI)=0.208(0.083,0.522)〕、日常活动能力〔OR(95%CI)=10.214(3.099,33.669)〕、患病种数〔OR(95%CI)=2.682(1.248,5.763)〕及精神状态〔OR(95%CI)=4.822(2.005,11.600)〕是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地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面临着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健康威胁,高龄、低BMI、抑郁、合并多种疾病、日常活动能力低下及无医保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老年人加强个性化营养教育和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我国医养结合发展中屡遇瓶颈,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老年人多阶段、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是影响机构发展及其服务实现的“源头性”问题,精准把握并分析其需求现状,是健康合理发展医养结合、改善供需错位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力保障。目的 调查泸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泸州市符合纳入标准的社区老年人65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养结合相关情况调查表、衰弱综合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基础,将调查内容中关于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别纳入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和需求性因素,构建3个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预测概率及拟合优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回收率为96.5%。627例老年人中,340例(54.2%)对医养结合有所了解,416例(66.3%)表示有医养结合养老需求。模型Ⅱ和模型Ⅲ的-2对数似然值(-2LL)均小于模型Ⅰ,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均大于模型Ⅰ;模型Ⅲ的-2LL小于模型Ⅱ,Cox&Snell R2、Nagelkerke R2均大于模型Ⅱ,表明模型Ⅲ对样本的拟合程度最好。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92,95%CI(1.118,2.560)〕、子女数〔OR=0.571,95%CI(0.407,0.800)〕、就医方便度〔OR=2.931,95%CI(2.117,4.058)〕、社会支持度〔OR=0.455,95%CI(0.326,0.635)〕、慢性病患病情况〔OR=1.999,95%CI(1.343,2.975)〕、医养结合认知水平〔OR=1.719,95%CI(1.222,2.418)〕、衰弱程度〔OR=2.495,95%CI(1.666,3.736)〕、抑郁程度〔OR=1.914,95%CI(1.296,2.827)〕是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泸州市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知晓、需求水平较高,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政府、企业及后续研究者在今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对不同影响因素加以分类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需先行试点,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在初级保健中以温情守护居民健康,然而受基层医疗建设不足等条件的种种制约,如何保证温情守护?目的 了解广东省首批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广东省共36个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分层抽样法各层按1∶1∶1的比例从3类卫生技术人员中抽取调查对象。分别是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及其他社区卫生工作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总体工作满意度以及21项满意度因子。分析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91.3%。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自我评价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是(3.8±0.7)分,217名(86.5%)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21项满意度因子的得分均值中,得分最高的是“同事关系”(4.1±0.5)分,得分最低的是“单位福利待遇”(2.8±1.1)分。不同年龄对与领导的关系的满意度、不同文化程度对工作量的满意度、不同职称对得到同事的帮助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人数及分配合理程度〔OR=2.118,95%CI(1.072,4.184)〕、个人能力提高情况〔OR=2.220,95%CI(1.181,4.173)〕、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OR=1.905,95%CI(1.023,3.546)〕、与领导的关系〔OR=4.640,95%CI(1.328,16.214)〕和同事关系〔OR=5.111,95%CI(1.330,19.644)〕是影响总体工作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人数及分配合理程度、个人能力提高情况、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与领导的关系和同事是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用药差异可增加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目前,过渡期用药的差异性研究已经成为北美地区护理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对住院患者的服药差错研究较多,而对于医院-家庭过渡期的患者服药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差异进行调查,并研究其影响因素,以期减少用药差异事件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入住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病房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出院前1 d,对患者病历进行仔细查阅,获取其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用药相关资料。出院后4周开展电话随访,使用用药差异性评估工具评估用药差异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入组172例患者,其中24例失访,最终纳入148例患者,有效访问率为86.0%。148例患者中,80例(54.0%)发生了182次用药差异,平均2.28次/人,其中服药次数减少〔73次(40.1%)〕和用药剂量减少〔37次(20.3%)〕为主要的用药差异类型;遗忘服药〔38次(20.9%)〕和出院药物教育不详细〔58次(31.9%)〕是主要的用药差异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保类型〔OR=8.606,95%CI(1.505,49.207)〕、家庭关怀指数〔OR=2.387,95%CI(1.536,3.710)〕、骨折次数〔OR=0.134,95%CI(0.041,0.444)〕、骨质疏松知识认知〔OR=0.881,95%CI(0.797,0.973)〕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发生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差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出院早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存在较高的用药差异,医保类型、骨折次数、家庭关怀指数、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是其发生用药差异的影响因素。医院-家庭过渡期内医务人员需协同家属和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以减少和避免用药差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是老年人口大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目的 调查河南省老年人综合能力失能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1-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MZ/T039-2013)》进行调查,其包含老年人基本信息表和老年人能力评估表。问卷要求现场填写,对于不能书写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详细访谈后代为填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6 014份,回收有效问卷 5570份。5 570例老年人中2 760例(49.55%)老年人综合能力完好,2 810例(50.45%)老年人综合能力不同程度丧失,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2 291例(41.14%),中度失能老年人340例(6.10%),重度失能老年人179例(3.21%)。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受损率为20.45%(1 139/5 570),精神状态受损率为35.89%(1 999/5 570),感知觉与沟通受损率为23.34%(1 300/5 570),社会参与受损率为19.48%(1 085/5 570)。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情况、痴呆情况、精神疾病情况、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情况老年人失能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0.115,95%CI(0.075,0.177);70~岁:OR=0.154,95%CI(0.101,0.236);80~岁:OR=0.323,95%CI(0.209,0.498)〕、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OR=2.911,95%CI(2.337,3.626);小学:OR=1.873,95%CI(1.519,2.310);初中:OR=1.545,95%CI(1.244,1.918)〕、居住情况〔独居:OR=0.521,95%CI(0.373,0.727);与配偶居住:OR=0.452,95%CI(0.338,0.604);与子女居住:OR=0.534,95%CI(0.396,0.719)〕、经济收入〔0~元/月:OR=2.306,95%CI(1.172,4.539);4 001~元/月:OR=2.939,95%CI(1.340,6.444)〕、残疾〔OR=0.257,95%CI(0.214,0.310)〕、痴呆〔OR=0.030,95%CI(0.022,0.041)〕、精神疾病〔OR=0.190,95%CI(0.126,0.286)〕、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OR=0.163,95%CI(0.134,0.198)〕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老年人失能率超过一半,其中轻度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且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残疾、痴呆、精神疾病、近30 d内发生意外事件是老年人失能等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