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院前预警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就诊到溶栓时间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经我院卒中绿色通道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15例AI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院前预警(n=40)和无院前预警经门、急诊就诊(n=75)进入卒中绿色通道患者就诊至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的差异.同时观察2组患者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0~2)率、90 d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院前预警组ONT略长于无院前预警组[(207.00±89.71) min vs(175.11 ±65.21) min,P=0.031];但DNT明显短于无院前预警组[(42.57±19.58) min vs(59.55±13.95) min,P<0.01];2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9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分析结果显示,院前预警组患者入院-开始影像检查、获得影像结果-患者家属同意溶栓的时间明显短于无院前预警组(P <0.05,P<0.01);2组患者开始影像检查-影像检查结束时间、患者家属同意溶栓-开始溶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预警可明显缩短患者DNT.对于不具备溶栓条件的机构转诊可疑AIS患者时,应做到院前预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不伴感染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应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于静脉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史(包括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入院时NL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吸烟比例、有高血压史比例、有卒中史比例、有糖尿病史比例、有心房颤动史比例、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比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年龄[比值比(OR)=1.044,95%置信区间(CI):1.009~1.082,P<0.05]、NIHSS评分(OR=6.966,95%CI:2.801~17.327,P<0.001)和NLR(OR=1.165,95%CI:1.018~1.333,P<0.001)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评估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最佳界值为 3.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5%、75.6%。结论 入院时NLR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88-91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静脉溶栓AIS 患者78 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由家属护送入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 患者84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卒中急救时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检验结果时间(DTE)和DNT≤60 min 比例]、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NT、DNT、DTI 均短于对照组,DNT≤60 min 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E 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14.1%,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可有效缩短AIS 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卒中中心建设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诊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未建立卒中中心时收治的28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6—12月乐山市人民医院建立高级卒中中心后收治的33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time,DP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治疗后24 h、治疗后3 d)、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结果 观察组入院至完成CT时间、完成CT到静脉溶栓时间、DNT、DPT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流程中的实践情况及其对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8年6月—2019年4月的65例PDCA循环法管理前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19年12月的102例PDCA循环法管理后阶段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DNT及临床各环节用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发病至来诊时间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各环节用时及DNT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DNT≤ 60 min患者15例(23.1%),实验组DNT≤ 60 min患者76例(74.5%)。实验组有64例患者(62.7%)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下降≥ 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较对照组21例(32.3%)明显上升。结论 PDCA循环法可有效改进静脉溶栓院内诊疗流程,显著缩短临床各环节用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干预(EM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病-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救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是否启动EMS方式分为EMS组(启动EMS,n=36)和非EMS组(未启动EMS,n=44);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开始治疗时间(DNT)、发病至溶栓时间(OTN)、DNT达标率和溶栓疗效,并分析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结果:EMS组ODT、DNT、OTN短于非EMS组(P<0.05),DNT达标率及治疗1周溶栓有效率高于非EM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S患者NIHSS评分及启动EMS是影响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入院基线NIHSS评分、是否启动EMS、OTN均是AIS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启动EMS能明显缩短患者OTN,节约治疗时间,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8年6月启用QCC和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并将所有纳入患者按DNT≤60 min与DNT60 min分为院内非延误组和延误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的差异。结果使用QCC及TPS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溶栓流程,使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DNT由81 min缩短为59 min(P=0.002),DNT≤60 min的比例从20.3%提高至62.7%(P0.001),预后良好(90 d的mRS评分0~2分)比例从23.2%提高至71.1%(P0.001);与延误组相比,非延误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预后良好比例显著提高(P0.05),即非延误组预后较好。结论使用QCC及TPS的方法可有效缩短门-针时间,使患者能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倩  宋莎莎  王全庆 《海南医学》2023,(15):2252-2256
目的 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型的管理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HFMEA模型的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开始到接受治疗相关指标[入院至接诊时间(DTT)、入院至见到急诊医师时间(DTP)、入院至检验报告获取时间(DTL)、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DTI)、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及DNT达标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家属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DTT、DTP、DTL、DTI及DNT分别为(1.83±0.31) min、(0.87±0.12) min、(37.45±5.27) min、(21.98±4.21) min、(48.24±7.23)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7±0.29) min、(1.42±0.38) min、(49.71±5.10) min、(33.24±3.98) min、(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构建、整改对发病到实施溶栓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院内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通过绿色通道溶栓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以时间为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61例。比较2组OTT、DNT、DNT≤60 min比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 结果观察组OTT、DNT短于对照组,DNT≤60 min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72 h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BI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以后,观察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建立,能够显著缩短OTT、DNT,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残障程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运重建前后与预后不良有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师预测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切除术或者2者均行)的患者179例,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血运重建前后NLR值、NIHSS评分等,并进一步分析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入院的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及百分比、NLR值及血运重建后8h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与百分比、NL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NIHSS评分(OR = 1.123,95% CI 1.065~1.184,P < 0.05)是AIS患者血运重建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分界值为11;(3)NLR值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患者血运重建后NLR值较血运重建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是AIS血运重建患者发病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I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NLR变化具有上升趋势,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并非AIS患者血运重建3个月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内出现抑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98例为研究对象。卒中后6个月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被评定者进行检查,总分<7分为非卒中后抑郁(PSD)组(283例),总分≥7分为PSD组(168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SD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SD的预测价值。结果 PSD组男性所占比例低于非PSD组,平均年龄、精神疾病家族史、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首次发病者所占比例高于非P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高于非P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高于非PSD组,血清尿酸水平低于非PSD组,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分组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发生次数、mRS评分、血清尿酸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SD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内抑郁的发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并且这种共病状态对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产生较大影响。目的 探讨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温江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3例,记录其临床信息、疾病累积评分量表(CIRS)评分、共病指数、严重指数、入院及出院的NIHSS评分(以出院NIHSS评分为0~2分或较入院时减少≥4分为出院时好转)、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以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等资料。分析患者共病状态与出院好转与否及出院3个月随访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的264例患者的CIRS平均得分为(9.58±5.04)分、严重指数为(0.67±0.36)、共病指数为(3.30±1.83)、入院NIHSS得分为6(4,11)分、出院NIHSS得分为3(1,8)分。不同CIRS评分分层患者的年龄、严重指数、共病指数、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住院天数、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是否好转患者的CIRS评分分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情况患者的CIRS评分分层、年龄、严重指数、共病指数、出院NIHSS评分、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严重指数、CIRS评分、心房颤动、共病指数、年龄、住院天数与患者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呈正相关;高血压与患者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NIHS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有密切的关系。CIRS评分较低、年龄较小、共病指数和严重指数低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HA2DS2-VAS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y(doubled),diabetes mellitus,stroke (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评分与合并心房颤动的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46例初发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时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充血性心衰病史、既往抗凝治疗史、入院时NHIS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在不同预后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CHA2DS2-VASc评分与NIHSS评分(ρ=0.324, P <0.01),mRS评分(ρ=0.228, P <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抗凝治疗、CHA2 DS2-VASc评分、NIHSS评分是预测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HA2 DS2-VASc评分不仅能够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分层,而且还能预测卒中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亮艳  范学文 《当代医学》2010,16(31):20-22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尤瑞克林和疏血通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残障评分(mRS),并随访3个月的残障评分(mRS)。结果尤瑞克林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NIHSS和mRS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蕾  姜帅  罗业涛  何柳  李妮  方升  徐广会  朱曦  龚椒蕉  杨珊珊  张仲   《四川医学》2017,38(9):985-989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实施的多科协作优化改进,对缩短患者到院就诊至启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对溶栓流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多学科协作优化改进的患者入试验组,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为试验第一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为试验第二阶段;2014年1月至7月改进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NT时间、溶栓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DNT平均值由对照组的88min缩短到试验第二阶段的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NT≤60min的比例达为20%,试验第二阶段达51.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试验第二阶段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协作,对溶栓流程的实施优化,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时间〈24h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应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史,检测入院后24h内hs—CRP水平,同时收集患者入院后1,7,14d的NIHSS评分、mRS评分作为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综合判定指标。应用相关分析进行hs~CRP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7dNIHSS评分、mR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hs—CRP与入院后1,7,14dNIHSS评分,入院后1,7,14dinRS评分高度相关(P〈0.001)。hs—CRP是影响7dNIHSS评分及1TIRS评分的共同危险因子。结论hs—CRP是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