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我国食用菌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但大发展却是在近20多年。目前,我国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几年来,其生产发展更快,食用菌生产将呈如下发展趋势:(1)向多种袋用料栽培发展。据调查,近2年来食用菌栽培,正悄然从最早使用的木屑、蔗渣、稻草、麦秆、高粱壳等农副产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顾名思义,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大型真菌,市场上最为常见的有香菇、蘑菇、金针菇、平菇、黑木耳等;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的食用菌,由于目前还不能人工栽培,所以市面上很少见。我国是一个食用菌生产大国,却不是食用菌消费大国,人均0.2公斤年消费量,远远低于美国人均2~3公斤年的消费本平。造成这种差异,固然与人们生活水平有关,但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即相当一部分人对食用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忽视了这!JJ中的奇珍,盘中的佳肴。其实,食用菌是一种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首先,…  相似文献   

3.
担子菌类的子实休,特别是松口蘑、香菇、光帽鳞伞、离褶伞等,其子实体的形成需要一定温度,所以自古以来这些菇类都是作为季节性的珍品供食用的。近年来,由于对菌丝体培养以及子实体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进展,因此目前很多食用菌已能大量地进行人工栽培而通年地提供食用。然而,离开栽培季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是一类品种多、营养全、味道美的大型可食用真菌, 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 经常食用对增强体质、优化膳食结构、均衡营养以及调节人体功能都十分有利。但是由于栽培或加工过程中的管理不当可能导致食用菌中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标, 长期食用不仅会对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还会使消费者产生对食用菌安全问题的担忧和恐慌。为保证食用安全, 避免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以及二氧化硫污染对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影响, 针对食用菌安全性评价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及预测, 对食用菌栽培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食用菌的污染来源、防控措施, 并对其风险评估进行探讨, 为促进食用菌行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支持, 为其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肉类及肉制品是人类日常饮食中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食用营养和健康的肉制品已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消费观念。然而, 由于肉制品供应难以满足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过量摄入红肉可能导致的健康隐患以及肉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等问题, 新型肉类替代品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中, 食用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 其菌丝体的营养成分与子实体相近, 且栽培消耗的资源少。因此, 将食用菌菌丝体应用于肉制品中极具开发潜力。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 主要介绍了当前典型工业栽培食用菌(双孢菇、香菇、平菇、金针菇)菌丝的性质特点和营养价值, 重点综述了食用菌菌丝蛋白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并分析了目前食用菌菌丝体在肉制品中应用的阻碍因素, 为食用菌菌丝体肉制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菌根食用真菌因其独特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在食用菌占据重要地位。菌根食用菌除了营养价值,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作用,并且在生态安全、生态系统稳定、环境修复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潜力,菌根食用菌的非食用价值成为菌根菌研究的另一热点。本文从菌根食用真菌的资源、食药价值、生态安全、环境修复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王天 《中国食品工业》2000,(10):8-8,10,12
<正> 中国食用菌事业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10多种菇类中,绝大多数起源于中国。直到今天,由中国劳动人民最初确立的栽培技术原则,仍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而生辉世界。20世纪初,由于双孢蘑菇纯菌种制作技术和堆肥制作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世界菇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成为一门兼容多学科的生物技术,从而推动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适宜在酒糟中栽培的食用菌品种、酒糟栽培食用菌效果、酒糟预处理技术及栽培料配方等方面对不同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酒糟生产食用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究重心应从传统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筛选,转向研究酒糟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作用机理、菌株筛选、食用菌的营养品质、食品安全、酒糟菌糠的再利用,以及工厂化生产的栽培工艺研究等。酒糟栽培食用菌为酿酒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方向,提升了酒企新形势下的竞争力,同时也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野生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本实验以我国北方三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群众喜食的几种常见野生食用菌为材料,与市场上常见的平菇和香菇作对比,以比较不同食用菌间的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11种野生食用菌在灰分含量方面大大高于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综合评价方面平菇(CK1)和香菇(CK2)高于吉-2、吉-3,低于其他地区食用菌。在多糖、粗纤维方面,平菇(CK1)和香菇(CK2)处于中等水平。总体来说,尽管野生蘑菇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但与栽培食用菌相比野生食用菌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食用菌,味道鲜美,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一般包括野生和人工培植的磨菇、木耳等真菌。我国近几年来食用菌发展很快,以河北省为例,野生食用菌收购年达300万斤,人工培植的平菇、双孢蘑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发展到10万平方米、产量达150万斤,不仅出  相似文献   

11.
《餐饮世界》2014,(10):126-126
正中国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暨中国(杨凌)食用菌行业秋季博览会将于2014年9月19日至21日在陕西省杨凌顺利召开。活动由中国食用菌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强强联合举办,国际蘑菇学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鼎力支持,相关部门的领导莅临会议并指导。本次大会以"营养健康美味"为主题,通过大厨高超技艺,为来宾呈现色、香、味、形上乘的百菇盛宴。深入宣传食用菌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大多数食用菌栽培的原产地.目前食用菌年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5%.出口量占全球食用菌贸易量的40%。福建省盛产特色食用菌,据福州海关统计,2005年1~2月,福建省食用菌出口4417万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0.92%。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食用菌来说,由于具备极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其菌种选育方式也非常多,如基因育种、菌种脱毒技术等,均能够培育出价值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对于食用菌来说,需要通过加工才能够获得食用菌体,在加工过程中主要借助了化学、物理以及生物三类方法。由于不同的食用菌价值营养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烹饪中应用便需要明确细分。鉴于此,本文对"食用菌在烹饪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1食用菌种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如何有效缓解与解决食用菌菌种退化问题,提升食用菌食用质量,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有序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笔者分析了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一、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菌种不纯。在食用菌种培育过程中,由于菌种试管或袋内掺有其他种类的菌种,导致不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当前多种食用菌中功能性多糖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并对食用菌多糖在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等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以其营养性、功能性、绿色安全的特点,在保健品及药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地介绍了食用茵的营养价值、营养特点和药用价值,以期为食用菌在保健品及药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是味鲜、低热量、高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健康食品,野生食用菌更是食物中的珍品。环境镉、铅、汞、砷污染日益严重,通过食物链并经口摄食是人体对环境中有害污染物最主要的暴露途径,所以食品中污染的镉、铅、汞、砷被认为是典型有毒元素。与维管植物相比,大型真菌对生长环境中的金属和类金属等矿质元素具有更强的吸收和富集性能,包括镉、铅、汞、砷。对食用菌中镉、铅、汞、砷的含量水平,在菌体中各部位的分布及其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特别关注了野生食用蘑菇中镉、铅、汞、砷的研究现状。研究表明通过选择优良品种、改善生产环境、改革栽培技术等,市售人工栽培食用菌在镉、铅、汞、砷的污染问题上有所控制,按照相关标准抽检合格率较高,基本能够保证质量安全。但是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复杂,生长过程可控性差,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和食用安全风险评价,开发野生食用菌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食用价值,一直以来,生物科学界对食用菌的研究不止,各种研究成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及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食用菌研究中,分子生物技术是食用菌研究应用的主要技术门类,主要应用DNA分子标记、分子转化、基因克隆三种技术方法,促进了人们对食用菌分子构成的了解,实现了食用菌的价值成果转化.为了进一步推动对...  相似文献   

19.
国外食用菌生产、进出口贸易、市场行情和发展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世界食用菌的生产、主要商品化栽培食用菌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蘑菇罐头的产量、进出口贸易、市场行情和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传统,其主要功效成分为多糖。多糖化学结构复杂,分析方法繁多,不同方法的特点各不相同。近年来多种多糖分析方法用于食用菌多糖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进展,但目前鲜有针对食用菌多糖分析方法的系统、全面综述。本文系统查阅了Web of Science、PubMed、SciFinder Academic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近20年有关食用菌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旨在为食用菌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