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所有高血压者中,ACEDD型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在高血压1级和3级组内,ACEDD型亚组的N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EDD基因型增加了颈动脉硬化易感性,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但DD型高血压并动脉硬化中颈动脉MINT与高血压分级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Ⅱ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结果(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为15.O%、37.3%、47.7%;D及Ⅰ等住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他(OR=2.14)、ApoA(OR=360.39)、SBP(OR=1.21)、DBP(OR=1.08)、ACE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病存在联系(P〈0.05)。ACE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CE基因型缺失型具有颈动脉硬化易感性,可能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汉族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情况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81例广西地区汉族2型DM无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9例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及100名汉族正常对照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血脂进行检测。结果:2型DM合并高血压组ACE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其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及无合并高血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DM合并高血压DD基因型组ID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组(P<0.05),Ⅱ基因组型TG、TC及LDL-C低于DD基因型组及ID基因型组(P<0.05),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HDL-C高于DD型组及ID基因型(P<0.05);ID基因型组TG高于正常组,DD基因型组Ⅱ基因型组(P<0.05)。结论:广西地区汉族2型DM合并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无关联。2型DM合并高血压DD基因型及ID基因型者与正常人比较更易患高甘油三酯血症,高总胆固因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Ⅱ基因型者不易患高脂血症,ID基因型者更易患列高甘油三酯血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及高血压病的关系,随机选择41例正常老年人,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其ACE基因型。同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2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ACE浓度。结果显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老年人高血压病无相关关系。但血清ACE水平在ACE三种基因型之间有显著差异,DD型者最高[(37.50±1.51)U/ml),显著高于ID型[(23.11±3.03)/U/ml」和Ⅱ型者[(20.59±2.87)U/ml]。提示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人群体中,ACE基因I/D多态性不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遗传标志。但ACE基因缺失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ACE水平增高,这可能与该多态性参与介导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在宁夏农村地区回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农村回汉族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对37例农村地区回族高血压患者,42例回族正常人,81例同一地区的汉族高血压患者以及34例汉族正常人进行ACEI/D基因型的分析比较。结果宁夏农村地区回族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分布是:Ⅱ型27.0%、ID型27.1%、DD型45.9%,回族正常对照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31.0%、ID型26.1%、DD型42.9%,同一地区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37.0%、ID型23.5%、DD型39.5%,汉族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是Ⅱ型57.6%、ID型21.2%、DD型21.2%。结论宁夏农村地区回族人群的ACE基因I/D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同一地区相应汉族人群的分布无显著差异,D等位基因正常汉族高于相应回族人群和汉族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海南黎族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46例黎族正常对照组与111例高血压病人血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3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DD、DI、1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1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黎族正常人和高血压病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3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及99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和0.512。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1%和0.375(P<0.05),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2.63,1.76。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发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上的287bp插入/缺失片段,确定ACE基因型。在各组间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CE的DD基因型及其他易患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用冠状动脉造影标准确诊冠心病。结果:(1)冠心病组ACE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16.04,16.08;P均<0.01)。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较高(隐性作用时OR=2.15,P<0.01,显性作用时OR=2.84,P<0.01)。(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一致(x^2分别为1.50,1.06,P均>0.05)。(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ACE的DD基因型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2)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3)ACE的DD基因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是否有致脑出血效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0名ICH患者和90名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致脑出血的效应。结果:170例样本中ICH组ACE DD基因型频率为35.0%,D等位基因频率5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ACE DD基因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OR)为2.923,与ACE非DD基因型OR值0.5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 DD基因型增加脑出血发生的概率。结论:ACE I/D基因多态性可能是ICH发病的独立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和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对三个市县筛选高血压者85例作为病例组,血压正常者119例作为对照组,黎族101例,汉族103例。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和I、D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在黎族EH组ACE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II型44.7%、ID型34.2%、DD型21.1%,D等位基因频数38.2%;黎族NT组为1154.0%、ID33.3%、DD12.7%,D等位基因频数29.4%;黎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0.05)。汉族EH组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是1153.2%、IDI0.6%、DD36.2%,D等位基因频数28.7%,汉族NT组1157.1%、ID28.6%、DD14.3%,D等位基因频数28.6%。汉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黎族和汉族地区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12.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搪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与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锭式反应(PCR)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2例(其中并发脑梗塞61例)和对照组50例正常人的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高血压患者并发脑梗塞组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0.52和0.65)明显高于高血压无伴发脑梗塞组(0.32和0.47)和对照组(0.30和0.46),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92例EH患者(EH组)和368例正常血压者(NT组)作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检测2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组DD型占132例(33.67%),与II型比较和与NT组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但2组未显示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104例中DD型44例与不伴LVH的288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EH和EH伴LVH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方法扩增115例广东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96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活性,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频率(34.7%)和D等位基因频率(60.0%)显著高于对照组(15.6%和42.1%)(P均<0.05).(2)高血压组血清ACE(217.18±57.35 U/L)及血浆PAI-1活性(0.87±0.16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9.13±47.64 U/L,0.62±0.18 U/ml)(P均<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ACE与PAI-1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913、0.7806,P均<0.01).(3)高血压组DD基因型血清ACE(257.46±54.73 U/L)、血浆PAI-1活性(0.97±0.16 U/ml)显著高于ID基因型(213.28±51.36 U/L,0.83±0.17 U/ml)及Ⅱ基因型(177.63±51.45 U/L,0.72±0.15 U/ml)(P均<0.01);D基因型血清ACE、血浆PAI-1活性亦显著高于Ⅱ型(P均<0.05).结论 (1)DD基因型以及D对位基因可能与广东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有关;(2)高血压患者血清ACE和血浆PAI-1活性增加,由ACE基因型所决定的ACE活性,可能参与血浆PAI-1水平的调节;(3)高血压患者纤溶受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ACE基因DD型可能是高血压纤溶紊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应用PCR技术检测40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和40例无高血压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表明,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相比,D型等位基因的频率增高(62.5%vs47.5%,χ2=3.64,P>0.05,OR=1.84,95%CI1.34~2.52),但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DD基因型的频率也增高(37.5%vs17.5%,χ2=4.01,P<0.05,OR=2.83,95%CI2.36~6.73)。提示携带DD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易感性。  相似文献   

16.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骆瑜  熊玮  杨纯玉  梁旭 《海南医学》2011,22(3):78-80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C型心钠素受体(NPRC-55)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298)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1例及对照者120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ACEI/D、NPRC-55、eNOS298基因多态性,并比较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ACEI/DDD基因型频率(48.1%)与对照组(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组NPRC-55CC基因型频率为65.4%,对照组为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eNOS298DD基因型频率为3.7%,对照组为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D基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NPRC-55和eNOS298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76名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型多态性 ,利用B型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情况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 (DD基因型频率 :0 .5 0vs 0 .18;D等位基因频率 :0 .71vs0 .38;P <0 .0 1)。 (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男性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 3 .86 9,1.0 81,2 .44 7,2 .173,P <0 .0 5 )。 (3)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后的危险性分层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是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相关 ,且其作用独立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sertion/deletion (I/D) polymorphism i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gene and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was determined with PCR technique in 82 hypertensive and 117 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 group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D/DI/II genotype distribution and D/I allele carrying (chi(2)=6.41, P<0.05), indicating an association of DD genotype and D allele carrying with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patients with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complicated by hypertension had 1.32 times higher risk than non-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 cours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was significantly lengthen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was identified between normotensive diabetic patients 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levate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ut the clos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normotensive diabetic patients 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levated systolic pressure. CONCLUSIONS: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D allele might b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and elevation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