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渤海油田储层主要以疏松砂岩为主,需要实施分层配注提高采收率,而常规注水工艺受井斜和注水层数等限制,存在作业时效低、施工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渤海某油田M井首次尝试采用了智能注水完井技术进行分层配注,实现了注水工艺智能化。该技术通过井下压力传感器和液控滑套,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和流量控制,通过地面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快速、准确调控,可实现井下储层状态实时动态监测和井下工具的远程控制,从而达到精细化注水、改善油藏管理和节省修井时间的目的。该技术在渤海油田的成功应用,为海上无人平台分层注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述胜利滩海油田注水开发的特点,根据油田产能建设的要求,对注水水源的选择、注水水质、水处理工艺及脱氧工艺技术和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海水处理工艺技术及相关设备国产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尝试工作,介绍了胜利油田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海水处理、污水处理、脱氧工艺流程等技术。  相似文献   

3.
王潇 《海洋石油》2022,42(3):50-53
随着海上油田注水技术的发展,智能分层注水因其特有的优势得到更多油田的青睐。近年来渤海油田开发较多地运用中心处理平台加无人井口平台模式,针对无人平台注水井分层配注的难题,研制出通过地面控制系统,利用液压管线远程控制调节井下流量阀的技术,进而达到分层调配的目的。该工艺于2021年在渤海某无人平台B井得到了成功应用,性能可靠,测调效果良好。该文从工艺技术、关键装置及现场施工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为后期海上油田开展分层注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渤海油田某在役生产处理平台为例,对生产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及常用设备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原油性质、各平台的注水指标要求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适合渤海油田不同工况的生产水处理流程方案,可为后续油田设计生产水处理流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泵-泵供水技术采用密闭叠压供水、不再设置储水罐,实现全密闭供水工艺。供水系统的二级布站为一级布站,简化了供水系统的流程、减少投资,降低了能耗,并依托数字化油田管理平台,实现了供水站、水源井无人值守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海上油田零散小区块生产存在的平台空间问题、注水水源和注入水处理问题和注水压力问题,介绍了目前陆地上小区块油田注水工艺(主要有本井采注水、近井高扬程采注水和单井污水回注工艺技术)。结合胜利海上油田生产实际,在借鉴当前国内外小区块注水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优选海上零散小区块CBG4和CB246区块,进行了注水开发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渤海油田常规分注工艺反洗井难、调配效率及调配合格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可反洗测调一体分层注水研究。通过配套测调一体配水器、可反洗井封隔器,优化防砂、注水管柱结构,实现了不动管柱反洗井和测调一体功能,形成了渤海油田可反洗测调一体分层注水工艺。渤海油田10口注入困难的井应用该工艺进行了不动管柱反洗井作业,并进行了30井次的调配作业。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反洗井工具性能可靠,开关灵活,洗井效果良好,缓解了注水压力升高现象,降低了酸化频次;测调效率显著提高,平均单井调配周期仅需10 h,相较常规分注工艺调配周期2~3 d大幅降低。可反洗测调一体分层注水工艺的成功应用,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为渤海油田分层注水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某油田WHP是个简易的井口平台,由于空间及费用的限制,该平台没有生产水污水处理装置.也没有其它相邻油田处理合格的注水井水源输入,而本平台又是个注水开发的油田,所以开发水源井就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陈曦 《石化技术》2023,(1):73-75
渤海油田是注水开发油田,延长注水井管柱寿命,可以保证井的安全完整性,这对于油田增产和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影响注水井管柱寿命的重要因素为注水水源的水质和注水速率。以渤海A油田作为研究对象,从注水的水质分析结果出发,再通过研究腐蚀机理,从而合理地选择注水井管材。同时通过对临界冲蚀流速概念的理解,计算并制定合理的注水量,可以有效避免注水井管柱冲蚀的发生,提高注水井的完整性。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渤海油田“注好水”、“注够水”、“合理注水”的总原则,为渤海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南海高凝原油油田的经济开发,进行了无人平台工艺方案设计与研究,简化了平台工艺流程。针对油田高凝原油的特点,研究了无人平台的远程操作与远程置换。对无人平台公用系统设置进行了比选研究分析。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海上无人井口平台的设计可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海底管道系统最终验收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施工资源的投入和管道的投产时间,因此在保证管道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更快地完成海底管道的验收工作一直是施工方与油田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最终验收的压力测试环节。随着我国海底管道工程向深水方向发展.海底管道的压力测试施工时间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海底双层保温管道压力测试施工的时间增加尤为显著。为缩短管道的压力测试时间,根据双层海管内介质温度与压力的变化关系,结合南海部分项目的实际压力测试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温降和压降的变化情况,对现行的最终压力测试接受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压力测试接受标准。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油田注水管网管理系统不直观、功能不强的缺点,本文开发以MapInfo为开发平台,VB6.0为编程工具的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文章将GIS技术与注水管网专业知识相结合,详细阐述了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输入编辑、查询、分析、可视化等功能的实现。运用该系统提高了油田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南海油气田平台设施远程控制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以降低季节台风对海上油气田生产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停产或缩短停产的时间,提出台风遥控生产模式设计方案。以恩平油田群新建平台设施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台风遥控模式的工况界定、工艺处理控制流程、海底管道的油水置换、平台的供配电远程管理模式、仪表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海上与陆地远程通信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构建南海油气田台风遥控模式的系统设计方案。研究内容对今后海上油气田设施提高台风应对能力、提升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SCAN3000软件作为埕岛油田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现场仪表及设备等硬件紧密结合,具有数据采集和控制功能,实现了对海上采油平台的生产数据和生产设备的遥测遥控,对部分平台实现了采油平台的无人值守,既保障了安全生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海洋石油管道工程中海底管道悬跨的问题,阐述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的原理及施工工艺,该技术通过常规工程船舶搭载石料,采用遥控无人潜水器可操作自卸式抛石漏斗进行抛石作业,采用多点抛料、逐级堆叠的施工工艺完成抛石处理,应用三级校核标准实现抛石质量控制,完成悬跨点抛石支撑。非连续性抛石处理海底管道悬跨施工工艺简单、对作业船要求低、不影响油田生产,而且可靠性高,在费用和效果上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该方案为处理海底管道悬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海上无人平台在国内的各大海域日益增多,降低了海上设备的操维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无人平台的安全可靠性要求较高。无人平台的油气生产工艺流程多为简易化,原油自油井开采出来后,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外输管道。南海某无人平台较为特殊,需要设置外输泵进行增压方可满足生产要求。此文通过设计研究和方案比选,首次在海洋平台上,创新性地采用柴油置换备用泵中的原油,并增设远程启动信号,当运行的外输泵故障后,操作人员可在其他平台或者终端远程启动备用外输泵,进而保证无人平台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徐世军 《海洋石油》2015,35(4):72-75
海上采油平台靠海底电缆远距离供电,且平台上大量使用电潜泵、注水泵等电机设备,其配电系统特性为负荷端电压及功率因数过低,在平台负荷率接近满载运行的情况下,平台无法再增加新的电潜泵,限制了平台注水作业和采油作业。此外,平台上大量的换流装置如变频器等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谐波电流。为有效解决目前平台上的这些问题,秦皇岛32-6作业区采用了调谐滤波器来改善平台电能质量。对调谐滤波器在QH-D32-6作业区平台电能质量改善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谐滤波器的应用确实改善了平台功率因数,提升了平台电压,增加了负荷裕度,且抑制了谐波电流,是一种在平台上可行的无功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假定海底管道发生油溢事故时形成的空气、油膜和海水的组合体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模型的辐射亮温与油膜厚度的关系、有效发射率增量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不同频率下辐射亮温与油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利用微波遥感技术检测海底管道泄漏及泄漏量、污染区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由此理论设计了机载微波辐射计,文章还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优选方案,指出利用高精度微波辐射计架设在无人机上监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国内铺设的数万公里海底管道缺乏实时在线泄漏监测,一旦海底管道出现泄漏,不仅会造成油气田的停产,而且还会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无法估量的破坏。详细介绍了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阐述了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适用范围,提出了海底管道泄漏监测的可行方案及适用条件,为后续海底管道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