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测定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5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组织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并观察了5-羟色胺拮抗剂赛庚啶的效应。结果显示:运动前SMI组血浆组织胺含量明显低于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运动后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前三组血浆5-羟色胺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运动后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和对照组(P〈0.05)。心绞痛组(6例)服用赛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5例)、心绞痛组(11例)和对照组(7例)运动试验前后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P物质含量,探讨这两种神经调节肽与SMI和心绞痛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①运动前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55±2.18、5.11±1.59和5.39±2.84pmol/L,3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血浆CCK-8含量分别为4.91±1.08、8.56±1.57和5.73±2.46p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和对照组(P<0.01)。②运动前3组血浆P物质含量分别为2.13±0.28、2.10±0.21和2.13±0.16nmol/L,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运动后3组分别为2.25±0.21、2.46±0.20和2.18±0.12nmol/L,心绞痛组明显高于SMI组和对照组(P<0.02)。结果表明:高血浆CCK-8、P物质含量可能参与心绞痛的发生,心肌缺血时无症状可能与血浆CCK-8、P物质含量未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3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SAP)组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P<0.001);AMI组显著高于U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MI组发病后血清IgE水平逐渐升高,至发病后第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21天时降至初始水平。心肌梗死后无并发症组血清IgE水平较有严重并发症组显著升高(P<0.001),但二者的动态波动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5种神经肽(NP),即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脑啡肽(ENK)及神经降压肽(NT)的含量在CH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心绞痛(AP)3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血浆5种NP的含量变化,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发病第1天5种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7,14,21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AP组于心绞痛发作期5种N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2w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浆5种NP含量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及/或上升,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5种NP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5种NP参与了CHD的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及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及相应的心率与血压反应。方法冠心病组53例,高血压组45例,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二组缺血型ST改变为71.7%与28.9%,ST降低幅度2.9±1.4与1.5±0.5mm,心肌缺血627与105阵次,其中SMI493与93阵次(P<0.05~0.01)。缺血发生时心率98±16min比发作前68±8min、发作后77±9min都高(P<0.01),缺血程度与心率呈显著正相关(r=0.8653,P<0.001);伴心率增加的心肌缺血发作时SBP增加21±16mmHg,缺血程度与SBP改变呈正相关(r=0.625,P<0.05),心率增加不明显或下降者缺血发生时SBP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常出现短暂性心肌缺血,而且多为SMI,心肌缺血时常伴有心率、血压的改变。同步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心肌缺血时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选择动态的给药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CHD组)37例,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另选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上述部分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1)运动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CHD组均高于C组(P<0.05);血浆内皮素(ET)1浓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运动后,CHD组tPA活性下降(P<0.05),PAI1活性上升(P<0.025);血浆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增加(P<0.05);血浆ET1浓度上升,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述各指标的增高,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明显(P<0.01~0.005)。(3)运动前仅PAI1活性与心肌缺血面积呈正相关(r=0.452,P<0.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受损,使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次极量运动使之进一步加重而易诱发冠心病事件。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红细胞膜唾液酸(RBCm-SA)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ialsche试剂法检测RBCm-SA,F-8836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唾液酸(P-SA),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观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RCF)。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脑梗塞(ACI)组的RBCm-SA分别为30.8±4.3和31.3±4.4μgNANA/mg膜蛋白,RRCF分别为16.7%±3.5%和16.0%±3.6%,均低于老年对照组(P<0.01或0.05),老年对照组均低于非老年对照组(均为P<0.05);AMI和ACI患者的P-SA分别为2.4±0.4和2.4±0.3mmol/L,均高于老年对照组(均为P<0.05),老年对照组则高于非老年对照组(P<0.05)。老年患者和老年对照组的RBCm-SA与RRCF均呈正相关,而RBCm-SA与P-SA均呈负相关。结论老年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与RBCm-SA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肌缺血者QTc和QTcd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64例老年心肌缺血(MIS)患者和21例心肌梗塞(MI)患者心电图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QTcd),并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CVN)及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探讨QTc、QTcd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FVA)、心原性猝死(CSD)的关系;分析MI不同部位的QTcd变化以及稳定性心绞痛(SAP)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SAP)的QTcd差异。结果:老年女性患者QTc较男性长(P<0.05),而QTcd两者无差异;老年MIS患者QTc和QTcd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MI前壁、下壁和后壁3组QTcd无明显差异(P>0.05);USAP患者QTcd较SAP长(P<0.05)。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心绞痛(AP)30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观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CGRP含量为51.33±37.10ng/L,AMI组发病第1天血浆CGRP含量为35.74±10.42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发病第3天开始升高(44.04±12.41ng/L),第7天趋于正常(51.24±13.10ng/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P组在心绞痛发作期血浆CGRP含量为23.10±17.10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经治疗2w症状缓解后复查血浆CGRP含量升高至30.55±29.58ng/L(P<0.05)。提示循环血中CGRP含量不足是AMI、A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观察25例老年及老年前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β内啡肽(β-EP)、精氨酸加压素(AVP)在梗死后第1,2,3,4,5,6,7,14,21天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在AMI时血浆β-EP水平各天均低于正常人(P<0.05),其变化可能与儿茶酚胺抑制垂体释放β-EP有关;血浆AVP在第4、5天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其升高可能是机体应激反应所致。在AMI伴有合并症时血浆β-EP水平高于无合并症者(P<0.05),其升高可能参与AMI时上述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心率变异时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老年患者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了解AMI后HRV变化。方法以多单位协作方式对157例AMI后2周的老年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HRV时域法5项指标,并与健康老年组对比分析。数据经EpiInfo(6.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①AMI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低于对照组(P<0.01),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差值大于50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虽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②AMI后HRV时域5项指标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SDNN、SDANN和SDNNIn-dex在心肌梗塞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RMSSD和PNN50前间壁低于下壁心肌梗塞(P<0.05)。结论老年人AMI后HRV降低。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SDNN、SDANN和SDNNIndex和反映迷走神经活性的RMSSD和PNN502组指标变化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浆白介素-8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白介素- 8(IL- 8) 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 用ELISA 方法测定28 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1、4.5、10 、20h 血浆IL- 8 的变化。(2)在兔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检测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聚积,髓过氧化酶( MPO) 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1)13 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5 例未通。两组溶栓前IL- 8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 ,并持续升高24h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 兔缺血1.5h 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MPO 活性及MDA 含量明显增高;当再灌注1h 和4h 时升高更显著( P< 0.05 ,或P< 0.01) ,且IL- 8 的释放与MPO 活性呈正相关(r= 0.664 ,P< 0.01)。结论 IL- 8 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间释放,并诱导了中性粒细胞致心肌的浸润与损伤,其在临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心肌缺血和左心室肥大时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心肌缺血(MI)和左心室肥大(LVH)时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方法对73例老年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30例健康老年人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除低频(LF)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患者组伴有MI和LVH与无MI和LVH患者比较,R-R间期均方根(rMSSD)、R-R间期差值>50ms(PNN50)、高频(HF)和LF/HF比值等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MI和LVH患者与对照组比较,除HF(P<0.05)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迷走神经活性减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是导致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减低的主要原因,MI和LVH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张力平衡失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例心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浆、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F)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和ANF含量增高与心脏指数(CI)呈显著负相关(r=-0.5968,P<0.05;r=-0.8996,P<0.01),心肌AngⅡ含量变化与左室心肌重量(LVM)呈显著正相关(r=0.5723,P<0.05);提示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高和ANF变化参与心肌细胞增殖及心室重塑的意义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CCK及SP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组24例及IBS组26例受检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CCK和SP的含量.结果IBS患者血浆CCK含量(506pmol/L±298p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308pmol/L±214pmol/L)(P<005),SP的含量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乙状结肠粘膜中CCK和SP的含量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血浆CCK在IBS的疾病过程中可能起有一定的作用,可作为IBS的诊断标志;SP对IBS可能无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组24例及肠易综合征组(IBS)26例受检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胆囊收缩素(CCK)和胃动素(MOT)的含量,旨在探讨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粘膜中CCK和MOT有无变化,以及它们在IBS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结果:IBS组血浆中CCK、MOT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乙状结肠粘膜中CCK的含量两组无显著差别(P>0.2),MOT的含量两组均为零。提示血浆中CCK和MOT可能在IBS的疾病过程中起有一定作用,建议在临床实验诊断中验证它们作为IBS诊断标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尿激酶治疗恶化型心绞痛(WEA)的疗效,我们应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的定量分析方法,对40例WEA患者以随机双盲法采用了单纯常规治疗(A组)和常规治疗+尿激酶(B组)治疗观察,进行了心肌缺血面积(IMA)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B组与A组相比,B组的IMA较治疗前减少40.6%(P<0.01),A组的IMA较治疗前减少18.3%(P<0.05),B组与A组相比较IMA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个月内有心绞痛再发和心脏事件的例数亦少于A组。笔者认为:99mTc-MIBI心肌显像定量分析是评价溶栓疗效的可靠方法尿激酶在WEA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例发病≤6h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常规心电图初始ST段的抬高预计和最后QRS改变估计心肌梗塞范围(MIS),观察尿激酶对MIS的影响。结果表明:MIS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尿激酶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尿激酶组未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两组未通病例中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MIS。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这一效果在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病例中尤为突出,对冠脉未通病例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根据连续2天(即48小时)动脉心电图(DCG)分析,将(EH)患者2天ST段均无SMI发作组30例60份DCG资料与2天ST段均无SMI发作组55例110份DCG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再将同一患者1天有SMI发作另1天没有SMI发作的28例SMI发作日与非SMI发作日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MI发作组(P〈0.01)、SDANN(P〈0.01)、SDNNi(P〈0.05)以及rMSSD(P〈0.05)均低于无SMI组。同一患者SMI发作日SDNN(P〈0.01)、SDANN(P〈0.01)、SDNNi(P〈0.01)以及rMSSD(〈0.05)均低于非SMI发作日。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运动高血压及其生化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40例血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女做运动负荷试验表明,14例出现运动触发性高血压[≥30/12.6kPa(225/95mmHg)],其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索Ⅰ(AngⅠ)、血浆5-羟吲哚类物质浓度运动后均较正常血压者升高(P<0.05);内源性洋地黄因子显著升高(P<0.001),而运动后降低;血小板5-羟色胺运动后降低。高血压患者子女运动后心钠素较对照组升高(P<0.05),6-酮-前列腺素F1α、凝血烷B2(TXB2,血栓素B2)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