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探讨护理体会,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用笔者本院呼吸内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的48例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发生的48例MDRB感染患者的调查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部位多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类型社区感染居多,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最多。对发生MDRO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MDRO的传播,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结论:多重耐药菌是呼吸内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神经外科2013年上半年与2014年上半年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率及分布情况和感染特点,通过护理干预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定植率。结果:我科室2013年上半年共收治患者38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164例,占42%,最常见的耐药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3.5%;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2014年上半年共收治患者48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154例,占31%,明显低于2013年同期。结论: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多重耐药菌的临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加强各种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和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所实施的管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其院感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5月我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预防干预措施,观察多重耐药菌感染改变情况,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3年2月-2014年2月监测6 962例患者,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17例,感染发生率为3.11%,经过实施有效预防干预措施,2014年3月-2015年5月共监测7 583例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27例,感染发生率为1.67%。结论找出影响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及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ICU住院的重症肺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12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75例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作为对照组。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检测入组患者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并进行记录,计算NLR比值;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SOD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CP-1水平。结果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9.33%),革兰阳性菌,真菌较少。主要多重耐药菌以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NLR、MCP-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机体免疫反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传染病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发生154例(160例次)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高危群体为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1.22%;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占33.76%;多重耐药菌感染为医院感染高发因素,占63.64%。结论应加强重视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工作,可以采取主动防控的方法避免和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18例作为病例组,发生敏感菌感染的肝炎肝硬变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插管、血清总胆红素、抗生素应用时间为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菌药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只有院内感染、抗生素应用时间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关。结论:控制院内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肝炎肝硬变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住RICU的79例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同时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及泛耐药三组患者之间进行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分离出的129株病原菌中前三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4.0%)、金黄色葡萄球菌(22.5%)及鲍曼不动杆菌(15.5%);多重耐药菌72株,前三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9%)、铜绿假单胞菌(25.0%)及鲍曼不动杆菌(19.4%)。泛耐药菌29株,以铜绿假单胞菌(48.3%)及鲍曼不动杆菌(44.8%)为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高。患者入住RICU次数、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合并糖尿病与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并骨髓炎的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
372 例糖尿病足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有无合并骨髓炎分为有骨髓炎(OM)组(54.6%)及无骨髓炎组(Non-OM)组
(45.4%),比较组间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骨髓炎的危险因素。结果OM组以革兰阴性
(G-)菌感染为主(53.7%),而Non-OM 组以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占优势(56.7%)(P=0.001)。G+菌以葡萄球菌属最常见
(35.1%),OM组中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64.9%、68.5%)显著高于Non-OM组(29.2%、32.6%)(P<0.05)。G-
菌以肠杆菌为主(62.4%),OM组中肠杆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30.1%、38.6%)显著高于Non-OM组(15.1%、22.2%)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创面大于4 cm2是糖尿病足患者发生骨髓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选择覆盖G-菌的抗生素,对于感染多重
耐药菌及伤口面积>4 cm2的患者应警惕骨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部位及分布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统计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鉴定到的常见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0例。其中,有3例属于医院感染,占15%,17例属于社区感染,占85%。感染发生部位以胃肠道多见。病原菌种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EsBls(+)菌(60.00%)、AD大肠埃希菌EsBls(+)菌(2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00%)、鲍氏不动杆菌(5.00%)。并分析得出了常见多重耐药菌标本分布情况、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结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涉及医疗、护理、检验等多个学科,需要从诊断、用药、监测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以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带来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1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析其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类型。结果总共分离出病原菌194株,鲍氏不动杆菌占比17.53%;铜绿假单胞菌菌占比25.26%;肺炎克雷伯菌占比14.95%;泛耐药菌株27株,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类型、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关性肺炎类型、卒中类型、意识障碍、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及干预工作,以降低病原菌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内多重耐药菌与念珠菌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398例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培养并做相应的药敏实验,分析发生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39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与深部念珠菌混合感染23例,发生率5.8%。发生此类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有:①易感人群均属危重患者,高龄,住院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②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③侵袈巨操作技术的开展。结论:我院发生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情况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对多重耐药菌与真菌合并感染更值得关注。因此,根据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尿毒症病人维持性血液透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所具有的特点、临床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血液透析病人的实际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6年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 376名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资料,对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透析病人43例(3. 13%)、53例次,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标本中共分离多重耐药菌5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3株(25. 49%),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15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感染多发生在呼吸道和泌尿道;鲍曼不动杆菌全部为呼吸道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在血液感染和导管感染,说明多重耐药菌种感染发生部位具有偏好性。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最低;美洛培南对大肠埃希菌、产ESBL大肠埃希菌等多重耐药菌种具有显著的抗菌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为多重耐药菌的高发人群,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产ESBL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高发,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积极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风险因素分析及信息化精准管理模式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2021年本院的住院患者共61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住院患者300例(2020年组),2021年住院患者311例(2021年组)。2020年组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45例,2021年组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患者11例,并进一步按是否发生感染,将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66例)和非感染组(545例)。分别对各分组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医院感染发生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各分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晓情况、督导得分情况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组以及2021年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021年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2020年组,感染组以及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COPD、吸烟、心功能分级、住院天数以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较高的年龄、心功能分级、住院天数,合并糖尿病、COPD、吸烟、以及较低血浆白蛋...  相似文献   

14.
金龙  都鹏飞 《安徽医学》2015,36(7):797-800
目的:了解2013年度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方法对住院的53885例患者进行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感染部位以及药敏状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3885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589例,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446例,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血液、粪便及其他分泌物,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特诊一科、EICU、儿科血液病区;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和上呼吸道高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和胃肠道;多重耐药菌感染以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细菌最多(70.5%,其中ESBL大肠埃希氏菌52.7%,ESBL肺炎克雷伯菌17.8%),其次分别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10.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7.0%)、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2%)。结论该三甲医院2013年度医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较多的科室主要为血液内科、特诊一科、EICU、儿童血液病区,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并发症、激素的应用是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细菌是主要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且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58例患者,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多重耐药菌以及预后。结果 58例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25例,肺炎克雷伯菌14例,鲍曼不动杆菌1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大肠埃希菌2例。经相关干预,58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影响呼吸内科患者的预后,要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对呼吸内科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加以积极的防控,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给呼吸内科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并为其有效防控提供对策。方法 收集362例次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样本来源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患者预后,并对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提出防控对策。结果 共有47例次(13.0%)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检出样本中,痰液及血液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1例次(44.7%)及9例次(19.1%);在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构成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占40.4%;32例次(68.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好转出院。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次数≥6次、发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5个变量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留置引流管及既往感染过多重耐药菌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种类较多,多从痰液及血液中检出,且以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总体预后较好;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监测与筛查,制定...  相似文献   

17.
郭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1-1313
目的:分析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VIPEK2检测患儿的致病菌类型。同时,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51.39%、大肠埃希菌31.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5%、鲍曼不动杆菌1.39%、铜绿假单胞菌1.3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3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结论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创面病原菌定植和感染情况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2013-2016年临床科室送检的病人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难愈性创面和非难愈性创面中共采集分泌物478例次,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71.76%为多重耐药菌。难愈性创面分泌物中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比例为77.96%,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非难愈性创面分泌物中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比例为55.79%,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本次住院超过2周是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定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类型创面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均较高,而难愈性创面分泌物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尤为突出,应加强病人创面感染防控,尤其是难愈性创面的感染防控,以降低病原菌定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耐药基因。方法:连续收集24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痰液标本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并进行耐药基因筛查,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分析VAP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240例患者痰液标本检出多重耐药菌135株(56.25%),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5.19%,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胞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1.1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真菌占3.70%。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高,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耐药率相对较低;革兰阳性多重耐药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较高,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等耐药率相对较低。耐药基因筛查可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酶、甲基化酶与糖肽耐药基因簇、粪肠球菌esp、屎肠球菌esp。与非多重耐药组相比,多重耐药菌感染组女性、老年、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慢性肺部疾病与心脏病、动静脉置管及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动静脉置管、预防使用抗生素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女性、高龄、应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动静脉置管、预防使用抗生素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因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基因以SHV、TEM和VIM-1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以vanA和vanB为主。  相似文献   

20.
邹燕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35-153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ICU3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强化隔离措施,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和多重耐药菌监测,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结果经严密监测和护理,我院ICU未发生交叉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结论采取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强化隔离措施,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和多重耐药菌监测等多种方法,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