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腺泡细胞癌又称浆液细胞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涎腺肿瘤,临床上少见,主要发生在腮腺。作者等自1976年以来收治涎腺肿瘤394例,经病理证实腮腺腺泡细胞癌11例,现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就其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等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等涎腺。发生于鼻中隔的极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近期发现的位于鼻中隔的涎腺腺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我院从2011年至2018年117例涎腺恶性肿瘤,由两名高年资病理医师根据2017年版WHO头颈肿瘤分册中所描述MASC镜下形态学特征从中筛选出符合MASC形态特征的病例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100、Vimentin、CK7、GATA-3、Mammaglobin、P63、Ki-67、CD117及DOG1。结果 7例MASC病例,发生于腮腺6例,颌下腺1例,女性2例,男性5例(男女比例2.5:1),发病年龄21-63岁,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45.1岁和44岁,临床症状为颌下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病程2周至3年;7例均为单发结节,直径1.3-3.5cm,平均直径2.77cm,2例结节界限清楚,5例与周围涎腺分界不清;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呈多结节状,结节被纤维组织分隔,肿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微囊样及实性,2例具有乳头状结构,腺腔及微囊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类似甲状腺滤泡,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核圆,可见小核仁,胞浆嗜酸性或空亮,核分裂象少见;7例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K7、Vimetin、Mammaglobin及S-100,强弱不等地表达GATA-3,均不表达P63、DOG1及CD117,Ki-67增殖指数均较低(2%-15%)。7例病例,4例获得随访资料,3例失访,随访时间8-43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MASC是临床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型肿瘤, 易与涎腺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ncinoma,AciCC)混淆,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可与AciCC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影像学、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1例SPA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随访26个月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SP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涎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特征与乳腺纤维囊肿性病变相似,表现为不规则的导管及腺泡分布于丰富的硬化性胶原间质中,形成模糊的小叶状结构。腺上皮细胞形态多样,有的呈大汗腺样化生,有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伊红酶原颗粒,导管上皮可以增生并伴有非典型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腺上皮EMA弥漫强阳性,导管及腺泡周围肌上皮SMA及Calponin阳性。Ki-67指数<1%。影像学表现:彩超结果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或不清楚的低回声团,可以探及稀疏的血流信号。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缘较光滑,与正常腮腺分界清楚,也可边界不清。结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是一种罕见的涎腺疾病。主要发生于腮腺,预后较好。影像学缺乏特征表现,界限不清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需与黏液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慢性涎腺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涎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32~71岁,肿块位于单侧腮腺/颌下腺。肿瘤细胞主要由多种形态的肿瘤性边缘区B细胞构成,弥漫或结节状浸润生长,见“滤泡植入”、“淋巴上皮病变”伴导管内聚集生长、伴导管上皮周围基底膜样嗜酸性物质增多,见脉管、神经侵犯。肿瘤细胞B细胞相关抗原弥漫阳性,CD5、CD23、Cyclin D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随访8~97个月,5例均未行放化疗,3例无复发,1例继发右上腭MALT淋巴瘤,1例死亡。结论 涎腺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呈B细胞免疫表型且无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的表型特征。本病呈惰性进程,预后一般较好,可累及周围淋巴结及其他涎腺腺体,有复发和远处播散的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适应WHO涎腺上皮性癌分类的诊断,对其病理形态学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术中快速切片诊断进行评估.方法对80例涎腺上皮性癌切除标本及术中40例快速切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涎腺上皮性癌占同期涎腺肿瘤的17.8%,主要以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多见,肿块多无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定性正确率85.0%.结论按WHO推出的涎腺上皮性癌的组织学分类对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学以及预后特点具有重要依据.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肿瘤发生在腮腺,1例发生于左颌下腺.其中1例继发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涎腺组织中淋巴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样间质中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团呈片状、岛状、条索状和巢状浸润,淋巴细胞呈多少不一浸润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呈泡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AE1/AE3(+),EMA(+),p63(+),CK5/6(+),S-100(-),SMA(-),Vimentin(-),LCA(-),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结论:涎腺的淋巴上皮癌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有其特征,免疫表型呈AE1/AE3(+),EMA(+),p63(+),CK5/6(+),需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低恶性的肿瘤,一般见于涎腺,其中腮腺的发病率较高、但发生于上颌窦粘膜之腺泡细胞癌则甚为少见。现将我科一九七七年收治的一例加以报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例涎腺分泌性癌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收集分析4例涎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肿瘤均发生在腮腺,患者年龄为30岁~55岁,中位年龄为40岁;肿瘤直径为0.5 cm~3.0 cm;肿瘤组织均界限清楚,2例大部分切面灰白实性,质地中等;1例切面实性,灰粉灰黄相杂,质软易碎;1例呈囊实性改变,实性区质软灰粉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多种结构,可呈微囊、大囊及腺管内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界限不清,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或空泡状,具有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少见。4例肿瘤细胞CK5/6、p63均为阴性表达,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S100、Mammaglobin,弥漫表达CKAE1/AE3、CK7、CK8、Vimentin,大部分肿瘤区域DOG1表达缺失,仅在少数瘤巢周或腔缘弱阳性,而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发生于涎腺的分泌性癌类似于乳腺的分泌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唾腺型腺泡细胞癌13例,包括腮腺9例、颌下腺2例、舌部及泪腺各1例。除腮腺者外,文献中皆未见报导。腺泡细胞癌在病理形态及组织化学染色上皆似唾腺腺泡细胞,多数生长慢,病程长,临床上易误诊为良性肿瘤;但常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对放射线不敏感,应行广泛切除;有淋巴结转移时,应一并进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涎腺导管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为质硬灰白色边界不清肿块;光镜下肿瘤呈巢团状、腺样生长,瘤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孟刚  马东白 《肿瘤》1998,18(3):180-181
45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析孟刚马东白袁建达关键词腮腺腺样囊性癌治疗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200032)腮腺腺样囊性癌为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涎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特殊,病理形态复杂,本文对45例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5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 (+). 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口腔、颌面     
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147例涎腺肿瘤针吸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分析,腮腺肿瘤手术20例临床分析,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皮粘附因子(epithelial cadherin,E-cd)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分化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E-cd多克隆抗体的过氧化物酶的免疫组化检测技术。E-cd表达以细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强度则以正常腮腺组织阳性细胞呈现的棕黄色染色特征( )为标准。结果:2例正常涎腺组织E-cd在腺泡细胞尤其在腺管系统和腺泡一腺管单位有明显表达。5例良性混合瘤均为正常表达。涎腺癌47例中,39例E-cd表达减弱或消失。高恶性涎腺癌与低恶性涎腺癌的E-cd表达有明显的差异。术前累及面神经和皮肤的11例均为E-cd表达减弱或消失。E-cd表达的减弱或消失与涎腺癌的复发、转移和5年自下而上率有明显的关系。结论:涎腺肿瘤组织的E-cd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大涎腺来源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近10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治的大涎腺MEC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大涎腺MEC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200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四川省肿瘤医院共收治大涎腺MEC90例,排除病理及随访资料不完整14例,最终76例大涎腺MEC纳入研究。患者总体5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为84.0%,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94.0%。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大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病理分级既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也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在63例腮腺来源的MEC患者中,以无疾病生存为临床终点,腮腺深浅叶全切除是独立于病理分级的重要预后因子。结论: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规范治疗后,大涎腺MEC患者的预后较好。病理分级是影响大涎腺MEC患者无疾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腮腺腺体全切较部分切除有助于提高腮腺MEC肿瘤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约占所有涎腺来源的恶性肿瘤的10%,占头颈部所有恶性肿瘤的1%[1].大涎腺是腺样囊性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口腔和鼻腔,老年人多见,≥65岁患者占41.2%,男: 女为1: 1.3[2].组织学上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可分为3个亚型:管状型、筛状型、实性巢型,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管状型预后较好,而实性巢型预后差,筛状型预后介于二者之间.因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低,临床上无法进行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文在复习近年发表的文献基础上,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以期指导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4年12月至2014年3 月收治的15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特征。结果:15例患者中,男8 例,女7 例,发病中位年龄44岁。肿瘤位于胰头部8 例,胰体尾部 6 例,钩突部 1 例。肿瘤直径 3~18cm,平均直径 6.67cm。患者出现黄疸者少,肿瘤标志物多不升高。出现术前转移者6 例,12例行根治性切除,3 例行保守治疗。术前及术中均不能正确诊断,最终诊断需要靠术后病理或穿刺,行抗胰蛋白酶、抗糜蛋白酶检测均阳性。术后化疗多以吉西他滨为基础。平均生存期20.6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临床特点比较特殊,且现倾向于认为其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