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上颌骨延长在婴儿Crouzon综合征伴颅缝早闭后缩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1例9个月的女婴经颅内外联合径路进行手术。设计Monobloc 截骨线,将整个面骨分成额部、眶部、上颌3段截骨,固定后前移重塑颅面骨,并外置牵引器,将额、双侧眼眶和面中部颧骨上颌骨整体逐步前移,同时内置延长器向下延长上颌骨,牵引结束后固定3个月。结果 患儿顺利完成Monobloc截骨牵引,牵引器调节螺丝杆前移达18 mm,三维影像测量颅面骨实际前移12 mm。牵引结束时、拆除牵引器后1个月及6个月均显示患者面部轮廓有6 mm的回缩,头部畸形和面中部严重凹陷得到良好纠正,患儿突眼、反咬合得到完全纠正,术前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改善,但上颌向下延长长度有限。结论 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上颌骨延长可以应用于婴儿Crouzon综合征,并且为呼吸困难型的Crouzon综合征患儿提供了一种早期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颅缝早闭的额眶畸形矫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婴幼儿颅缝早闭引起的额眶骨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 采用额骨上眶骨联合截骨塑形前移的手术方法。连续收治了 11名患儿 ,2名女性 ,9名男性 ,年龄 6~ 9个月。其中 ,额缝早闭 6例 ,非综合征性单侧冠状缝早闭 2例 ,多骨缝早闭 1例 ,Apert综合征和Saethre Chotzen综合征累及冠状缝等骨缝早闭各 1例。结果 随访 2~ 11个月 ,均取得满意的矫正效果。其中 1例术后发现颅骨顶部 (非术区 )局部隆起 ,经戴头盔 3个月得以控制。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额骨上眶骨联合截骨塑形前移方法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颅缝早闭引起的额眶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3.
陈杰  何黎升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800-1801
目的:探讨运用头颅外支架牵张器治疗颅颌面畸形。方法:利用头颅外支架牵张器进行牵张治疗腭裂术后严重上颌骨发育不良7例,颅锁综合征2例,Crouzon综合征1例,上颌骨发育不良2例。结果:患者术创正常愈合,牵张过程顺利,达到预期牵张目的。结论:头颅外支架牵张器可有效地治疗颅颌面畸形及软组织量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矫正老年性重度上睑下垂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笔者医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额肌瓣悬吊组(n=46)、联合组(n=46)。额肌瓣悬吊组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联合组行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上睑回缩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眼睑生理功能,术后3个月美学效果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57%,高于额肌瓣悬吊组的7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时间延长,两组上睑回缩量均逐渐增大,联合组上睑回缩量均低于额肌瓣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联合组上睑活动度高于额肌瓣悬吊组,眼睑自然闭合时睑裂高度低于额肌瓣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上睑轮廓评分、双眼睑高度对称性评分、重睑形成效果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额肌瓣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3%,低于额肌瓣悬吊组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重度上睑下垂治疗中,眶隔筋膜瓣、额肌瓣悬吊术相结合可降低上睑回缩量,美学效果好,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眶隔筋膜瓣结合额肌瓣悬吊术对重度上睑下垂的远期疗效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4例(128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单切口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率、上睑回缩量及双侧眼睑对称程度。结果:两组总矫正率比较(100.0%vs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完全矫正率为75.0%明显多于对照组的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上睑回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16±0.02)mm vs (0.41±0.03)mm,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睑缘恢复对称程度、上睑缘形态及眼睑闭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屈光度和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过程当中,应用眶隔筋膜瓣联合额肌瓣悬吊术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定量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者经颅骨重塑术后骨吸收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颅骨重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头颅畸形(Crouzon综合征)患儿14例,平均年龄7.7岁,给予改良monobloc截骨牵引成骨和颅骨重塑术。调取患儿术后1周(t1)及术后1年(t2)的头颅CT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保存后,输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颅骨上采用ROI(region of interest)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于重建的颅骨上选取术区的自体骨移植部分,标记为目的选区,读取该区域骨体积,Vt1作为成骨牵引前骨体积,Vt2作为成骨牵引后骨体积,以(Vt1-Vt2)/Vt1×100%作为骨吸收率。采用配对Student’s-t检验对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骨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在14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骨吸收,术后1年的骨吸收率为3.482%。术后1年与术后1周骨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1,P=0.410)。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经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术后1年时出现骨吸收,但骨吸收程度可以接受。因此,对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进行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同期矫治先天性颅缝早闭症继发眶距增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单侧冠状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8岁,采用额眶前移联合倒U形截骨同期矫治头颅畸形及眶距增宽症。术前通过数字化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头颅模型及手术导板,术中以数字化导板指导截骨,术后通过数字化技术评价其效果。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头颅三维数据,计算前颅不对称性指数(ACVAI)及眶内壁间距,并通过ProPlan CMF 3.0对术后头颅三维模型和术前模拟进行配准,制作颜色梯度图,判断术后颅骨瓣及眼眶位置与术前设计是否相同。结果4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导板高度吻合,导板的放置未损伤周围组织,截骨时间缩短至1~2 h。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颅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4例患儿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ACVAI均降至3.5%以下(-1.5%~3.0%),术后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22~28 mm)。颜色梯度图显示,术后效果与术前手术设计模拟效果高度吻合。结论数字化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规范化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颅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为满意的外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肘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35例, 其中14例接受肘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关节镜组), 21例接受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随访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瘢痕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肘关节Dhillon功能评分, 测量并比较患侧Baumann角。结果 35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随访期内两组患儿骨折均愈合, 无肘关节感染、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切开组1例发生手术切口愈合不良, 并发症发生率为4.76%(1例/21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Baumann角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瘢痕长度为(7.4±1.6)mm, 明显小于切开组(31.9±4.9)mm(P<0.001)。术后6个月随访肘关节Dhillon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优11例, 良3例;切开组优9例, 良11例, 可1例;关节镜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大段骨缺损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过程中发生滑移骨段回缩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9-12应用Ilizarov骨搬运治疗且滑移骨段外固定在对合端愈合前去除的47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按是否发生滑移骨段回缩分为回缩组(回缩≥3 mm)与非回缩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合并伤、病程、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滑移距离、间隔时间、外固定去除时机方面的差异。结果回缩组26例,回缩距离(10.42±6.75)mm。非回缩组21例,回缩距离(1.25±0.76)m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去除时机为滑移骨段回缩的独立影响因素。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38例二期行内固定、植骨术,9例二期行内固定、外固定、植骨术。继续随访10~35个月,46例骨愈合,1例发生骨不愈合(再次植骨后愈合),骨愈合时间平均6.6(4~12)个月。结论胫骨大段骨缺损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过程中,对合端愈合与牵张骨痂成熟前将滑移骨段外固定去除可能发生滑移骨段回缩,回缩距离与外固定去除时机、滑移距离有关,但外固定去除时机是滑移骨段回缩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尿道下裂手术皮瓣转移思路矫治隐匿阴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收治的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 试验组采用基于尿道下裂手术皮瓣转移思路的改良手术方式。统计分析2组术后皮瓣缺血、水肿、皮肤裂开等近期并发症情况, 以及术后6个月阴茎外观的Boemers评级(良好、一般、不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的瘢痕增生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阴茎整体外形情况(塔形、圆柱形、倒塔形)。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98例患儿, 年龄2.5~13.7岁, 平均6.4岁。对照组103例, 试验组195例。所有入组患儿均一期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3~4 d出院, 平均恢复时间3~4周。术后随访时间均>6个月。对照组术后出现皮瓣缺血2例(1.9%), 皮肤裂开3例(2.9%), 试验组术后2例(1.0%)患儿出现皮肤裂开, 2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3)vs. 1.0%(2/195),P>0.05]。试验组Boem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修复额眶部复杂骨质缺损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对额眶部复杂骨质缺损的病例采用螺旋CT扫描取得缺损部位骨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得到数字化模型,通过机械工程快速成型技术得到实体模型,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化模型进行术前测量、模拟手术,并计算求得修复体模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得到修复体后,通过实体模型的模拟手术进行验证和修改,术中植入受区.结果 本组患者12例,其中额眶颧骨折4例,眉弓缺损1例,陈旧性额眶颧骨折7例.术后额眶部形态满意,双侧眉弓对称.随访1~2年,1例发生术后1月感染,取出植人体,余均无植入体外露、变形及形态不满意.结论 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术前取样、计算机模拟手术、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并术前预制修复体,降低了额眶部复杂骨质缺损的一期修复与重建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颅骨重塑治疗1例Crouzon综合征伴颅缝早闭额部后缩病例的经验体会.方法 经颅内外联合径路.额部颅骨截骨前移重塑加植骨,Monobloc截骨并外置牵引器,将额、双侧眼眶和面中部颧骨上颌骨整体逐步前移,牵引结束后同定4个月.结果 截骨牵引手术顺利.额眶、面中部牵引前移达20mm,患儿突眼、反咬合得到完全纠正,术前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转为轻度.结论 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颅骨重塑为治疗Crouzon综合征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个案管理模式在多指患儿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0例多指患儿, 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研究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热、咳嗽、咳痰、腹泻、呕吐等)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结果研究组术后2、6、12 h的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个案管理模式应用于多指患儿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能有效减轻患儿术后机体应激、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促进机体康复的同时减少了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前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术的3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6)。研究组将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重建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三维数据测量及模拟手术后再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对照组功能优良率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19、15/16和(15.6±1.5)周、(16.9±1.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腕关节功能障碍,无感染或需再次手术调整内固定的病例。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模拟手术过程,预制手术方案;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线暴露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良好等特点,适用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相似文献   

15.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 女2例, 发病年龄48~75岁, 2例为外院行开腹胃癌根治术, 9例为本院行胃癌根治术, 其中5例为开腹手术, 4例为腹腔镜手术;8例为全胃切除术, 2例为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 1例为近端胃次全切除术, 重建方式为双通道吻合;发生Petersen疝时距离接受胃癌手术的时间为10 d~45.8个月, 中位时间12.5个月, Petersen疝术后住院天数4~19 d, 手术时间为55~209 min, 中位时间为105 min, 1例死亡, 10例好转。本研究显示Petersen疝是胃癌术后少见并发症, 不能自愈, 需尽早诊断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在肝泡型包虫病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152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80例,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72例,不同肝切除范围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三维重建分为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记录并比较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影像学数据、术中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共有79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了三维可视化重建并生成了实时的三维模型,三维可视化重建时间平均19 min,其中有13例患者重建时间超过了30 min,最长者达到了150 min。在根据三维重建结果拟定手术方案的79例患者中,术前模拟手术预计切除肝脏体积为(583.6±374.7)mL,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573.8±406.3)mL,二者比较一致(P=0.640)。切除范围≥4个肝段和≤3个肝段患者中分别有41例和38例选择进行了三维重建。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未三维重建组(P=0.021),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未三维重建组(P=0.047),2组患者间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切除范围≥4个肝段或是≤3个肝段患者的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间术后3 d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90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可以减少≥4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在≤3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则没有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和开放手术半肾切除治疗小儿重复肾的疗效. 方法先天性重复肾患儿64例.平均年龄17个月.开放手术组36例,腹腔镜下手术组28例.开放组平均年龄18个月,男19例,女17例;输尿管异位开口15例、输尿管膨出18例、膀胱输尿管反流2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1例.腹腔镜组平均年龄16个月,男18例,女10例;输尿管异位开口9例、输尿管膨出16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2组患儿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转开放手术2例.2组患儿术中术后未发生外科并发症.开放组平均手术时间2.5 h,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均值2.64 g,术后引流量平均91.4 ml,引流天数平均4.2 d,住院天数平均19.3d;腹腔镜组分别为2.9 h、1.45 g、55.4 ml、3.4 d和14.3 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半肾切除术治疗小儿重复肾畸形半肾无功能安全有效,与开放手术比较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早期重建与晚期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间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的95例ACL损伤患者资料,其中早期重建组(伤后2周内实施手术)31例,男21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29.3岁.晚期重建组(伤后2~6个月实施手术)64例,男4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3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定结果等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消除时间、肿胀消除时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同)的时间、Lysholm评分、IKDC评定结果等.结果 早期重建组3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32个月)随访.晚期重建组6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5个月(11~33个月)随访.早期重建组疼痛消除时间[(35.6±3.2)d]、肿胀消除时间[(14.7±2.7)d]、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时间[(48.8±4.8)d]均长于晚期重建组[(21.5±2.6)、(8.5±2.1)、(34.5±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IKDC评定结果:早期重建组A级12例,B级15例,C级4例;晚期重建组A级26例,B级29例,C级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12,P=0.250).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9.6±6.9)、(91.5±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7,P=0.500).结论 早期重建与晚期重建ACL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但早期重建ACL者术后康复时间长于晚期重建者,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眶区老化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眶区整体年轻化手术方案从解剖学意义上修复重建年轻化眶区特征. 方法 通过切除上睑多余的松弛皮肤、提上睑肌复位、眼轮匝肌肌瓣上移和眶肌筋膜韧带松解及提紧的眶区整体年轻化手术,同时矫正眶区老化的多个病理性改变. 结果本组共16例患者,均施行眶区整体年轻化手术,手术同时矫正了上睑皮肤松弛、上睑凹陷、习惯性眉抬高伴额纹增多、下睑皮肤肌肉松弛、眶隔脂肪疝出、下睑沟壑等多个眶区老化表现,术后随访2~6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 眶区整体年轻化手术使眶区老化可以达到解剖学复位,重建了眶区年轻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颅眶沟通性肿瘤切除术中颅眶重建方法及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35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17~73岁,平均46.3岁。以眼眶胀痛为首发症状者13例,视力下降12例,眼球突出或眼位不正5例,头痛、头晕2例,复视2例,眼球搏动1例。术中切除病变后采用自体骨片及钛网、额骨骨膜瓣、人工硬脑膜、医用耳脑胶等材料进行颅眶重建,术后重视颅内压管理并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3 d,MRI检查示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术后1周内发生脑脊液眼漏1例及术区感染2例,分别经腰大池持续引流10 d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9例视力下降者术后1个月好转;眼眶胀痛者术后2周内明显缓解;眼球突出或眼位不正及眼球搏动等症状术后均消失。27例良性肿瘤患者24例痊愈,随访期间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患者18个月内复发6例,行二次手术或放疗,其中2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所致脑疝及呼吸循环衰竭。无眼球凹陷、搏动性突眼、颧部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自体骨片及钛网、额骨骨膜瓣、人工硬脑膜、医用耳脑胶等材料进行颅眶沟通性肿瘤切除后颅眶重建,具有稳固可靠、操作简便、易达解剖重建等特点,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取得较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