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研究的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  相似文献   

2.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研究的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势必使"教"与"研"相脱节.  相似文献   

3.
"能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究其缘由,关键是能研究的老师没有找对方向,能教的老师没有研究的习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而不能研,能研而不能教,这是目前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当然,在教师之中能教能研、能文能武的人也不在少数.上述特例的成因,除了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卜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校只管教不管研,或者有的学校突出了研而忽视了教,逐步丧失了研的落脚点,这样,势必使教与研相脱节,南辕北辙,走不到一起.  相似文献   

5.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位常有教研成果见诸报端的教师,因为教学效果不佳,而落得"只有几篇文章!"的下场;一位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因为没有上档次的教研成果,而落得职称评聘八年抗战也不能取胜的结果;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已经成为学校中的一种怪现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在管理中怎样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促使教师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新民 《教育文汇》2011,(12):16-16
"教"是"研"的土壤;"研"是"教"的深入。教科研论文是"研"的成果,是"研"的结晶,是"研"的升华。老师只研不教,误人子弟;只教不研,定会平庸;教和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提倡老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应当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能“研”而不能“教”,能“教”而不肯“研”,这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上述现象的成因,除了教师主观因素外,学校管理层面的疏导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校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或者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研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有的教师论文经常见诸专业报刊,但课堂教学却传统沉闷,效率低下;有的教师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却没有一篇像样的论文。似乎能研者不能教,能教者不能研。为什么有的教师善研而不善教,有的教师只会教却不会研呢?教与研的壁垒何在?  相似文献   

12.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时刻要对每一个学生热情相待,一视同仁。尤其不能歧视学困生。学困生本来就很自卑,很需要老师热情鼓励和帮助,如果老师再“雪上加霜”,冷眼相待,势必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羊”,自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校长能否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了搞好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校长千万别忽视上好三堂“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尴尬的信息技术教师Xixiwife:在学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在副科教师和后勤人员之间,悲哀!做的事情很多———几乎每天都是小跑做事,可其他老师根本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还认为你躲在微机室玩呢。很寂寞———与其他老师的关系很奇怪,因为办公的地点离他们太远。应有的评价太不值———有时候都想,还不如教其他的副科呢,至少很单纯,按课时拿钱。多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越教越迷茫!Pyinhu: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很尴尬,没有地位,没有前途,只能自己来支配自己的时间。工作不能得到认可和支持。机器硬件坏了,学校觉得你应该修…  相似文献   

15.
以研促教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大多数学校非常重视教研工作,将其视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谈“研”色变,认为教研是压在教师身上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人这样形容:“教研就是老师甩不掉的‘包袱’!”  相似文献   

16.
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社会的转型使得许多老师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满足,只教不研的现象并不少见,专业素质原地踏步或摇晃衰减的情况也令人不安的凸显出来,视而不见就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认识危害,寻求对策,教师专业发展最根本的途径一言蔽之就是“研”。  相似文献   

17.
一位农村校长对笔者叙说这样的苦恼:上级部门好不容易给了学校一个“脱产置换”(指参培者的岗位由实习老师短暂顶岗,让其参加一段时间全脱产学习)名额,却没有教师愿意去,领导物色好人选后还得反复做工作.即便是常规的短暂的学习教研活动,许多老师也不乐意去.这位校长的苦恼绝非个案,笔者长期从事农村教师的研培工作,既享受着教师积极参与研培工作带来的快乐,也不时忍受着面对消极参与研培工作的教师带来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难教,难就难在学生的思维活跃,逆反心理强,不再把老师的话当成“圣经”,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一个老师教育的失败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学生,更多地应该对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我附近一所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特意在道路两旁放置了许多花钵。为了提醒学生爱护花草,学校做了二十块牌子,立在花钵最集中的地方,每块牌子都写着十个“不得”,然而,花钵摆上去不到一个星期,校园到处是枯绿残红,原因是少数学生不顾禁令,偷摘花朵。学校又继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抓住了写检讨、罚款、处分,后来又派专人守护…  相似文献   

19.
一、宜从校本出发,忌“朝令夕改” 学校在打造教与研特色的过程中绝不能心血来潮,朝令夕改,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从校本出发,开展校本研究。可某些学校管理者却只顾自己的喜好,不顾学校的传统,不顾全体教师的感受,使得教学模式今天是江苏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明天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后天是衡水中学的“尊重的教育”。也就是说,只要哪个地方创造出一个新经验、新课题,自己的研究方向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一线教师担负着学、教、研三项主要工作任务,“教”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学”是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而研是发展的推动力量,三者密切相连,相互促进.“研”如果模糊,“学”与“教”也就混沌.中小学一线教师该研究三类“人”和三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