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 10 年来,每年省内有近千万外来流动人口,时常引起局部疟疾流行。1988~1997 年全省报告疟疾49 206例,疟疾年发病率在0.18% ~1.24%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95 328 例,平均每年检出9 533 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人占 53.3% ,本省居民占46.7% 。间日疟是广东当前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罕见输血感染三日疟。在 166 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9 种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调查显示,昆虫学接种率为 0.084~0.665 ,即在该区平均居住1.5~11.9 d 就可能感染疟疾。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防治疟疾及传疟媒介可获得良好效果,也是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勐腊县勐伴镇上回落、下回落、盘山、象朵牙4个村寨发生的疟疾流行情况。方法对4个村居民的疟史、蚊帐覆盖及蚊媒进行调查,对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结果4个村近2年的疟史率平均为62.76%,4个村平均蚊帐覆盖率为42.86%。现场血检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者318人,阳性130人,血检阳性率为41.40%,其中恶性疟102人,恶性疟比例达78.46%,共有30例查见配子体,配子体携带率为23.08%。4村总发病率为20.12%,瑶族村发病率较高。传疟媒介调查,微小按蚊占55.76%。结论4村发生了以恶性疟为主的点状暴发流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发生原因是当地防疫网络不完善,传疟媒介大量存在及村民疟防知识匮乏等。  相似文献   

3.
奥里塞邦根据地形可划分为山区、平原和沿海地区三种类型,该邦目前恶性疟流行仍极严重,1984年283 927例疟疾病人中有恶性疟226 279例,占疟疾总例数的79.69%。在印度,1984年共有恶性疟病例655 453例,其中奥里塞邦占了226 279例,为全国恶性疟病例数的35%。早期的调查研究查明,在奥里塞邦发现的12种按蚊中,仅溪流按蚊,印神按蚊和微小按蚊是传疟媒介,库态按蚊似不起作用(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分析近5年来淮安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 为制订相应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对2009-2013年淮 安区常住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并进行蚊媒监测。结果 结果 近5年淮安区共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 人48 203人次, 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 血检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360人次,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53例 (间日疟2例、 恶性疟 48例、 未分型3例), 阳性率为14.72%, 均为到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的返乡人员。201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1 048 只, 未发现其他按蚊。 结论 结论 近5年淮安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境外输入性病例较多, 且传疟按蚊和疟疾传播条件依 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病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类疟区用这种抗疟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昆明按蚊传疟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腾冲县固东区,位于云南西部地区,1986年曾发生较大面积的疟疾流行,发病率达12%∞.当地按蚊相简单,仅捕获昆明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3种,以昆明按蚊为优势种,捕于人、牛房共14871只按蚊,其中昆明按蚊占77.6%。为弄清当地的传疟媒介及其以传播疟疾有关的生态习性,于1987年7~8月,对昆明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作了定量研究,并将两种按蚊作一比较。昆明按蚊的昆虫学接种率为0.0038,中华按蚊为0.000031,按比例推算当地居民的疟疾病例,由昆明按蚊传播占99.1%,中华按蚊为0.9%。结果证明:昆明按蚊为当地的高效媒介.它的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110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及时掌握全省疟疾流行态势,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类疟区的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各地疟疾监测报告和传染病报告,划分为中华、嗜人及微小按蚊流行区,并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态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1年全省疟疾609例,发病率1.65/10万,较2000年上升20.44%,微小按蚊疟区发病率下降,嗜人及中华按蚊疟区均不同幅度上升,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最高,达1.06/万,中华按蚊疟区升幅最大,达27.84%。结论 疫情不稳定,波动幅度大,防治难度高,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8.
宾阳县疟疾曾广泛流行,1954年发病率达157.58/万。1956—1957年,共血检居民2171人,疟原虫阳性121人,平均阳性率5.57%,其中间日疟占66.12%,恶性疟占3.26%,三日疟占25.62%。1957年学生脾脏检查1057人,脾脏肿大232人,脾肿率21.95%(10.91%-33.68%);1958年全县进行疟疾调查420000人,有疟史19099人,疟史率为4.55%。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4—11月为疟疾流行李节。1954年、1957年、1964年曾发生3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157.58/万、48.28/万、30.52/万,其余年份在一些地区也有局部性或灶性流行。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分布区1999-200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25%,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4.59%,输入性病例占15.41%,内源性疫点占87.23%,外源性疫点占12.77%,平均疫点病例数为1.30例。结论: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发病比较散发,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移民和移民区的疟疾流行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移民和当地居民的疟疾发病情况、居住房屋及防蚊情况、小学生和当地居民疟疾带虫情况,收集全县疟疾疫情和移民点周围发热患者血检资料,媒介情况和防治措施。结果 近6年全县的疟疾发病率波动在15.25/万~31.19/万之间,2002~2003年42.48%的疟疾病例为境外感染,2004年勐马地区恶性疟占17.39%,小学生和当地村民的带虫率为O;移民的住房和防蚊条件好于村民,移民疟史率为0,当地居民为21.28%;查获微小按蚊等9种按蚊,微小按蚊占总数的3.350/0。结论 移民具有良好的居住及生活环境,免受疟疾感染。鉴于当地是疟疾高发区,又受境外疟疾高度流行的影响,要继续做好移民的疟疾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1.
昌宁县1993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1994~200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68例,其中间日疟197例(占73.5l%),恶性疟62例(占23.13%),混合感染1例(占0.37%),未分型8例(占2.99%);本地感染病例43例(占16.04%),输入性病例225例(占83.96%)。媒介按蚊监测到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18种,其中主要以中华按蚊为主(占72.56%)。昌宁县疟疾疫情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低发病期;病例以输人性为主;本地感染病例有增多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加大媒介按蚊种群密度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为1988年的0.59/万降至1997年的0.04/万,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61.08%降至11.38%,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升至54.47%,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行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南岸区近8年疟疾防治与发病情况分析重庆市南岸区卫生防疫站重庆630064李宗勤,戴德军我区位于长江南岸,是重庆市近郊区,共33.63万人.城市人口占72.75%,农村仅占27.25%.是嗜人按蚊和中华接蚊并存的疟区。解放初期,疟疾发病率高达18...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流行间日疟,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其分布区疟疾病例占全省疟疾总数的90%以上。疟疾波动与嗜人按蚊在人房的密度、比例、叮人率升降密切相关。1984年以前,全省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后则高于全国平均值,近年来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既与嗜人按蚊分布广,又与抗疟措施落实差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 ,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分布区 1999~ 2 0 0 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 ,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 1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 0 .2 5 % ,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 ,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84 .5 9% ,输入性病例占 15 .4 1% ,内源性疫点占 87.2 3% ,外源性疫点占12 .77% ,平均疫点病例数为 1.30例。 结论 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 ,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 ,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 ,发病比较散发 ,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连续四年溴氰菊酯泡蚊帐防制媒介和控制疟疾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为疟区用这种抗疟4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勐腊县勐伴镇上回落、下回落、盘山、象朵牙 4个村寨发生的疟疾流行情况。方法对 4个村居民的疟史、蚊帐覆盖及蚊媒进行调查 ,对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结果 4个村近 2年的疟史率平均为6 2 .76 % ,4个村平均蚊帐覆盖率为 4 2 .86 %。现场血检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者 31 8人 ,阳性 1 30人 ,血检阳性率为 4 1 .4 0 % ,其中恶性疟 1 0 2人 ,恶性疟比例达 78.4 6 % ,共有 30例查见配子体 ,配子体携带率为 2 3.0 8%。 4村总发病率为 2 0 .1 2 % ,瑶族村发病率较高。传疟媒介调查 ,微小按蚊占 5 5 .76 %。结论 4村发生了以恶性疟为主的点状暴发流行 ,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 ,发生原因是当地防疫网络不完善 ,传疟媒介大量存在及村民疟防知识匮乏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1999~2001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省1999~2001年疫情报告和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的材料,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1999~2001年云南省16个地州的120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31858例,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13.43%,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2.63‰。发病率在5‰以上县的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0%左右,但发病数则占全省的80%左右。25个边境县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1630例,占全省发病数的67.90%,报告恶性疟5292例,占全省恶性疟数的78.52%。流动人口中以省内流动人员的感染数最高。云南省3年来上报的疫情数均低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数,预示疟疾疫情存在漏报。结论 云南省的疟疾态势依然严峻。“十五”期间,需要通过培训、宣教等手段提高疟防工作者的能力和社区居民的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