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宫腔以外部位生长引起的疾患。异位内膜的组织结构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相同,共同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是一种激素依赖性及免疫性疾病。现就EM在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内膜增殖症病灶位于子宫内膜,是一类妇科常见的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1]。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宫腔积液、阴道异常排液及下腹疼痛等。本研究就子宫内膜增殖症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增殖症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为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异常刺激,而无孕激素抵抗,机体受内外源性雌激素持续上升的影响,在孕激素拮抗丢失而子宫内膜腺体持续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内膜无法经增殖期过渡至分泌期,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2]。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作兔子宫内膜VX2肿瘤模型并探讨其在介入放射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宫腔内瘤块置入法建立肿瘤模型,分为实验A 组(n=10)、B 组(n=10)及C 组(n=10),经右侧颈动脉用3F导管选择插至子宫动脉内分别注入顺铂(0.5 mg/kg)、聚乙烯醇(PVA)颗粒及生理盐水(1 ml/kg),分别于种植后2周和介入治疗后1周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生长及坏死情况,处死观察其肿瘤大体外观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0只大白兔种植2周后经过MRI检测证实子宫均有肿瘤生长,种植成瘤率100%.在行介入治疗时有2只死于出血,1只死于术后感染.MRI平扫表现为子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等信号肿块,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或呈边缘强化;血管造影示动脉期子宫动脉增粗,实质期肿瘤染色明显.A组和B组肿瘤治疗前后大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及C组与A、B组治疗后大小与坏死百分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子宫病理切片HE染色示兔子宫内膜腺体下鳞癌组织浸润.结论 兔子宫内膜VX2肿瘤模型建立容易,成功率高,适合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兔子宫内膜肿瘤的介入治疗模型.MRI能对兔子宫内膜VX2肿瘤进行动态观察,其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壁以外的其它部位引起的一种疾病.最常发生的部位有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韧带、子宫颈、盆腔腹膜等处。  相似文献   

5.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al endometriosis,RE)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累及直肠壁,在直肠壁内非癌性生长,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影响,产生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经期便血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排粪造影是在病人排粪时,对肛管直肠部及盆底进行静态、动态相结合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能够显示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异常.对直肠子宫内膜内异症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并对临床的诊断和制订手术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黎  晏咏梅  蒙丽 《西南军医》2007,9(1):72-7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细胞生长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几乎可以生长在机体的各个器官,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具有种植和侵蚀生长的特点,严重影响孕龄妇女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亦有上升的趋势,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对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5例,年龄22~36岁,平均27·8岁。全部均有剖宫产史,其中2例剖宫产2次。4例为膜壁纵切口,其余12例为腹壁横切口…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孙特  祖静  吴炅 《武警医学》2007,18(3):209-20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并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症群,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孕三烯酮诱导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孕三烯酮对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进行处理 ,MTT法测算孕三烯酮作用 0~ 4 8h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抑制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 ;取 2 4h为作用时间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 ,应用PTEN单克隆抗体经由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内PTEN的表达。结果 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孕三烯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呈时间 剂量 效应关系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孕三烯酮可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1× 1 0 -6mol/L和1× 1 0 -4mol/L浓度的孕三烯酮作用 2 4h后 ,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 1 3%和 1 5 0 %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同时细胞内PTEN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结论 孕三烯酮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的生长增殖 ,这一作用可能与上调PTEN的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结果27例卵巢肿瘤患者中,卵巢颗粒细胞瘤6例,其中2例(2/6)合并子宫内膜增生,3例(3/6)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例(1/6)合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卵泡膜纤维瘤15例,其中9例(9/15)合并子宫内膜增生,5例(5/15)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例(1/15)合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6例,其中2例(2/6)合并子宫内膜增生,4例(4/6)合并子宫内膜样癌。27例患者卵巢肿瘤的MRI特点卵巢颗粒细胞瘤表现为附件区囊实性占位,具有海绵样外观;卵泡膜纤维瘤T1WI及T2WI常呈等低信号;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常表现为盆腔内体积较大的带有壁结节的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火焰征”。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纤维瘤及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均可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它们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MRI检查发现卵巢肿瘤与子宫内膜病变并存时,根据其影像特点,能够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3 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于月经周期第 1d开始服米非司酮 10mg ,1次 /d ,连续服用 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殖激素的改变。结果 :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 ,痛经及盆腔痛消失 ,腺肌症患者子宫明显缩小、卵巢异位、囊肿缩小或消失。雌二醇 (E2 )及孕酮 (P)处于早~中卵泡期水平。结论 :小剂量米非司酮长期服用可破坏子宫内膜的完整性 ,干扰其功能 ,影响在位及异位内膜的生物学效应 ,从而起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围绝经期及术后复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英  王宇  何晓英  李梅 《西南军医》2003,5(5):12-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于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1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殖激素的改变。结果 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痛经及盆腔痛消失,腺肌症患者子宫明显缩小,卵巢异位囊肿缩小或消失。雌二醇(E2)及孕酮(P)处于早-中卵泡期水平。结论 小剂量米非司酮长期服用可破坏子宫内膜的完整性,干扰其功能,影响在位及异位内膜的生物学效应,从而起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围绝经期及术后复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彭俊  李宗恒 《西南军医》2008,10(5):111-1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以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生长为特征。主要影响生育年龄的妇女,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约占妇女人口的10%~15%,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30%。EMs为良性病变,但其某些生物学行为却类似恶性行为,尤其是具有组织侵袭、远处种植生长的能力。可引起痛经和不孕,严重困扰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1,36(1):103-107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局部伴性索间质样分化1例,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6例,低级别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肿瘤1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例。20例均为单发,其中腔内生长型6例,肌层肿块型7例,肌层浸润型3例,浆膜下型3例,宫外型1例。病灶最大径为(6.18±1.34)cm;类圆形14例,形态不规则6例;边界清晰8例,边界不清12例。12例出现卵石征,8例可见黏液样变区域,1例呈环岛征改变,7例肿块周围及内部见多发蚯蚓状、螺旋状强化血管影,6例瘤周可见T 2WI线状低信号轮廓,6例瘤周可见T 2WI结节状或蠕虫状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0例肿块实性成分呈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其中15例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仿或高于肌层,5例强化程度低于肌层。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通过胰蛋白酶消化、贴壁纯化等技术,分离及培养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结果:8份标本获得成功,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均有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两种形态细胞。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5周,间质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14周。结论:成功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该改良培养法经济、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   

15.
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覆盖在子宫腔内面 ,因某种原因使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异位的子宫内膜除大部分位于子宫肌层、卵巢、输卵管、阴道等处外 ,尚有少数位于膀胱而引起泌尿系统症状。1 病历简介患者 ,女 ,2 8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 18个月 ,于月经期进行性加重 ,月经后逐渐缓解 ,无肉眼血尿 ,无腰痛 ,无发热及浮肿 ,经对症、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查体 :双肾区无叩痛 ,腹部无压痛 ,双合诊于尿道内口附近可触及一肿物 ,大小约 2 0cm× 2 0cm有触痛 ,质地韧。在膀胱适度充盈下 ,行B超扫查 :于膀胱…  相似文献   

16.
金巧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97-1597,16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妇女的多见病及常见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宫腔以外部位种植生长,病变多发生在卵巢及盆腔等部位。临床上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发生在腹壁或其他位置,但近年来由于剖宫产人数的增加,发生在腹壁的子宫内膜异位的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复杂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较少见,仅有个别研究报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结果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体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子宫内膜可异位至全身任何部位,侵犯卵巢并在其内生长形成的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OEC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及不孕。一次性手术切除病灶是消除症状、恢复生育能力的最佳方法,但因术前病灶范围不明确,常发生术后病灶残留,从而导致不典型增生甚至恶变。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术前病灶范围的评估对OEC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RI能够准确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筛选或诊断OEC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本文将围绕OEC的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50例,所有患者均参与促排卵治疗,于注射HCG日应用三维阴道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进行检查,采集数据包括: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HCG日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VI及FI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及VFI均大于非妊娠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方面,子宫内膜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截断值为4.8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7.5%。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4.5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结果表明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对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MR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48例,其中恶性肿瘤26例(23例I期子宫内膜癌和3例子宫内膜肉瘤),良性息肉样病变22例(子宫内膜息肉12例和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分析其MR平扫及增强图像病灶特征,并与病理结果 进行对照.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纤维核、囊变区及完整结合带在不同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中的出现概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6例子宫内膜恶性息肉病变,其中23例子宫内膜癌在MR T2WI上均表现为子官内膜均匀等或稍高信号肿块(23/23),增强后相对于肌层均呈低信号(23/23),并伴结合带中断或模糊(20/23);子宫内膜含间质成分恶性肿瘤3例,2例为腺肉瘤,1例为癌肉瘤,MR T2WI均为混杂信号,早期局部明显强化,至后期仍明显持续强化;26例子宫内膜恶性息肉病变在MRI上子宫结合带中断或模糊征象出现的概率(23/26)均较子宫内膜息肉(1/11)及子宫黏膜下肌瘤(1/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块内小囊变影及不定形纤维核影见于子宫内膜息肉(分别为8/12及5/12),2种征象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出现概率均较子宫内膜恶性息肉样病变(3/26及2/26)及子宫黏膜下肌瘤(0及2/1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例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MRI均表现为境界清晰,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肿块,且出现子宫黏膜推移征象(10/10).MR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所有48例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定性诊断敏感度为92.3%(24/26),特异度为83.3%(20/24),准确度为95.8%(46/48).结论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反映子宫内膜良、恶性息肉样病变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官腔外生长,出现反复周期性出血及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约10%,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目前,按其组织发生学、临床表现及处理的不同分为腹膜型、卵巢型及深部浸润型3种类型[2].深部浸润型是DIE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腹膜下浸润深度超过5 mm,大多数分布于盆腔后部,如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凹、阴道直肠隔、结直肠壁等,其他部位如膀胱、输尿管少见.目前DIE发病率尚无确切的数据.有些病例药物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大多数严重病例,手术是最终的选择.手术前对病灶分布精确定位才能保证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