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市选取4 024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进行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81.01±12.64)分,其中学校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平均得分分别为(80.16±15.36)(73.07±19.85)(88.52±14.03)(82.65±14.1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朝鲜族中小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24,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关联质量有正向关联(β=0.17,P<0.01),负性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朝鲜族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19,P<0.01)。  结论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尚可,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可降低负性情绪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模型探究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在山西省2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62名慢性心衰患者,进行6个月的纵向追踪。采用心力衰竭患者报告结局调查问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PROM)先后2次进行测量(T1和T2),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模型分析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均具有一定稳定性。2次测量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均成正相关(r=0.331, P < 0.001; r=0.445, P < 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控制T1躯体症状后,T1心理状态可以预测T2躯体症状(β=0.163, P=0.010);进一步分析心理状态各维度显示,控制T1躯体症状后,T1焦虑可以预测T2躯体症状(β=0.183, P=0.004)。  结论  心理状态是躯体症状的前因变量,心理状态可以正向预测躯体症状。进一步分析显示,焦虑是躯体症状的前因变量,焦虑对躯体症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肺结核时空分布差异的可能影响因素,可为深入认识肺结核的传播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根据宁夏2004―2019年肺结核标准化发病比(standardized morbidity ratio, SMR)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bin model,SDM)分析宁夏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差异的可能影响因素。  结果  SDM显示日照时数(β=0.000 336 4,P=0.021)、卫生机构数(β=0.003 058 8,P < 0.001)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δ=0.000 013 3,P < 0.001)与宁夏肺结核SMR呈正相关,而降水量(δ=-0.000 919 9,P=0.028)和卫生机构人员数(β=-0.000 109 2,P=0.005;δ=-0.000 148 0,P=0.034)与宁夏肺结核SMR呈负相关。日照时数、卫生机构数和卫生机构人员数表现为直接效应,降水量、人均GDP和卫生机构人员数表现为间接效应,其中人均GDP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降水量和卫生机构人员数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结论  宁夏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性)、干旱日照长的气候环境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因素有关,建议相关部门调整相应的政策以提升宁夏不同县(区)间的肺结核防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COVID-19疫情背景下定州市和青岛市两地医务工作人员发生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年7月―2021年8月对定州市和青岛市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 MBI-GS)评价职业倦怠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982名被调查者中,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为91.1%,其中达到轻中度、重度的比例分别为71.5%和19.6%。多因素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或者比较不满意(OR=3.108, 95% CI: 1.653~5.843)、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OR=1.129, 95% CI: 1.071~1.191)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高;同时睡眠时间缩短(OR=0.331, 95% CI: 0.166~0.662)的人群发生重度职业倦怠者风险更低。Spearman相关分析中,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 < 0.001),社会支持情况、生活满意度情况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 < 0.001)。  结论  定州市和青岛市大部分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水平较高,需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等关怀和社会支持力度,同时也要考虑适当增加防疫工作中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以促进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情况,探讨医务人员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焦虑状况、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情况。  结果  被访医务人员的焦虑水平高于国内常模(37.23±12.59)(t=14.370,P<0.001);焦虑水平在职业、学历和工作年限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焦虑状态的医务人员三种量表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焦虑同客观支持(r=-0.098,P=0.051)、主观支持(r=-0.189,P<0.001)、社会支持的利用度(r=-0.164,P=0.001)、朋友支持(r=-0.356,P<0.001)、家庭支持(r=-0.330,P<0.001)、其他支持(r=-0.238,P<0.001)、积极应对(r=-0.282,P<0.001)呈负相关关系,同消极应对(r=0.385,P<0.001)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度,逐步提升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水平,打造更高质量的医务人员团队,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公立医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的237个治疗点29所共346名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职业压力指标问卷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相关显著(r=-0.422~0.554,P0.05);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人格、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4.03,NFI=0.915,TLI=0.901,CFI=0.921,RMSEA=0.067),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路径系数显著(β=0.82,P0.01),人格对职业倦怠的路径系数显著(β=-0.51,P0.01);人格在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Z=0.260,P0.05)。结论医疗机构可开展人格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艾滋病防治医护人员缓解职业压力,抵御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泸州市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抑郁的相关性。   方法   于2017年3月―6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在泸州市选取975名≥60岁者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u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15, GDS-15)、杜克社会支持量表(Duke social support index, DSSI)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中有认知功能障碍者有127(13.03%)人。认知功能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呈正相关(r=0.160, P < 0.001)、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r=-0.237, P < 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社会支持对认知功能的直接效应为0.116(95% CI:0.053~0.178);以抑郁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116(95% CI:0.076~0.162)。   结论   抑郁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负向影响,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认知功产生直接正向作用, 且抑郁在社会支持与认知功能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在精神科护士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式选取2018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6所医院工作的12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问卷、职业认同量表、心理资本问卷、职业倦怠量表。结果职业倦怠与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呈负相关关系(r=-0.719、-0.596,均P0.01);职业认同负向预测职业倦怠(β=-0.600,P0.01),正向预测心理资本(β=0.289,P0.01);心理资本负向预测工作倦怠(β=-0.451,P0.01);心理资本在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7%。结论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关注护士的职业认同感,重视护士心理资本的建设,从而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东省COVID-19疫情防控人员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为提高防疫队伍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在线问卷对广东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参与过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 168名疫情防控人员,632人(29.15%)有离职倾向。高级职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有编制、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满意度和领导/同事/亲戚支持对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存在负向作用,而工作通宵和休息日加班对离职倾向具有促进作用。交互作用项“工作满意度×家人支持”在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东省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较高,完善疫情防控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防疫人员提供更多支持可降低其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和影响因素,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市某中心城区社区医务人员843人,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工作内容内卷(JCQ)、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调查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情况,采用工作倦怠感量表(MBI)调查职业倦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35份,有效应答率99.1%。JCQ模式下,835名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5%,ERI模式下,职业紧张检出率为34.0%。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0.8%,其中轻、中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2.2%,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 30岁、工龄 < 10年、临床科室、每周工作时长 < 40 h、不值夜班,年龄40 ~ 49岁(OR = 1.546)、工龄≥ 10年(OR = 1.506 ~ 1.707)、公共卫生科室(OR = 2.085)、每周工作时长≥ 50 h(OR = 2.408)、值夜班(OR =1.811)的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增加(P < 0.05);相比月收入 < 3 000元、不运动、每天睡眠时间 < 6 h的人员,月收入≥ 3 000元(OR = 0.098 ~ 0.133)、每周锻炼次数≥1次(OR = 0.308 ~ 0.603)、每天睡眠时间≥ 6 h(OR = 0.300 ~ 0.334)的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降低(P < 0.05);社会支持(OR = 0.667)、回报(OR = 0.605)的得分越高,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越小(P < 0.05);付出(OR = 2.468)、内在投入(OR = 1.549)的得分越高,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也越大(P < 0.05)。
  结论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情况。可从个体、组织、社会三方面加强干预,通过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合理排班作息、适度运动锻炼、加强心理疏导等途径方式,降低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为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 545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职业倦怠通用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以职业紧张为自变量,职业倦怠为中介,抑郁症状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1 545名医务人员平均年龄(34.2 ±8.8)岁,平均岗位工作时间(7.6 ±6.8)年。其职业紧张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3.0 ±0.8)分、(3.9 ±0.6)分、(2.5 ±0.8)分,付出-回报失衡指数平均得分为0.8 ±0.4,检出付出-回报失衡模式高职业紧张308人,检出率为19.9%;职业倦怠得分为(1.8 ±1.1)分,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工作成就感各维度得分分别为(2.2 ±1.6)分、(1.5 ±1.4)分、(4.4 ±1.5)分,检出有职业倦怠感133人,检出率为8.6%;抑郁症状得分为(7.8 ±4.5)分,检出有抑郁症状者391人,检出率为2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12、0.542、0.667,P < 0.01);抑郁症状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36、0.542,P < 0.01),与职业紧张的回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s=-0.514,P < 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变化解释量分别为33.2%和13.9%。
  结论  广州市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对其抑郁症状具有直接作用;职业倦怠作为职业紧张的负面结果,在职业紧张影响抑郁症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负性情绪与消极应对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四川省某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唯一定点医院1 372名一线抗疫医务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负性情绪在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  医务人员社会支持评分为(41.51 ±9.13)分,负性情绪评分为(0.52 ±0.40)分,消极应对评分为(0.80 ±0.56)分。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久的医务人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所表现出的负性情绪越低,也更不容易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P < 0.05)。女性医务人员比男性医务人员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P < 0.05)。护士的负性情绪要高于医生和医技人员(P < 0.05)。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r=-0.172,P < 0.01)、消极应对(r=-0.082,P < 0.01)呈负相关,负性情绪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427,P < 0.01)。社会支持得分负向预测负性情绪(β=-0.306,P < 0.01)和消极应对(β=-0.077,P < 0.01)。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的效应显著[β=-0.181,95%置信区间为(-0.238~-0.124),t=-6.278,P < 0.001];负性情绪对消极应对的效应显著[β=0.188,95%置信区间(0.166~0.210),t=16.733,P < 0.001];社会支持对消极应对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04,95%置信区间为(-0.028~0.020),t=-0.733,P=0.760]。负性情绪在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89.5%。
  结论  社会支持通过负性情绪间接地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消极应对行为产生影响。应该加强医务人员的社会支持,从而使其在工作中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支援武汉市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综合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对武汉市某医院支援新冠肺炎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12名调查对象中,获得有效调查问卷81份。医护人员无焦虑症状者32名,占39.51%;中度及以上焦虑者23名,占28.40%。无抑郁症状者33名,占40.74%;中度及以上抑郁者28名,占34.57%。27名医护人员存在应激障碍,占33.33%。已婚医护人员广泛性焦虑量表总分及抑郁量表总分均高于离婚或单身医护人员(P < 0.05),女性医护人员抑郁量表总分高于男性医护人员(P < 0.05);工作年限≤ 5年的医护人员焦虑量表总分、抑郁量表总分、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总分均最低,6~10年的最高(P < 0.05);周工作时长≤ 40 h、每月夜班次数≤ 4次的医护人员焦虑量表总分低于其他医护人员(P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程度高于同类调查结果。医院应及时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采取合理轮休、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等措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有效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升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的防护能力。方法2020年2—3月,在多个省市向医务人员发放有效调查问卷863份。使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行编制的人口学特征量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信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Mplu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医务人员有效预防行为的直接及间接因素。结果863名医务人员有效预防行为得分为(50.18±4.99)分。焦虑与有效预防行为成弱的负相关(r=-0.139,P<0.05),积极应对方式、态度、感知严重性、行为技巧和领悟社会支持均与有效预防行为成弱的正相关(r=0.258、0.104、0.131、0.302、0.276,P<0.05)。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2.829,CFI=0.931,TLI=0.920,RMSEA=0.046,SRMR=0.045)。领悟社会支持对有效预防行为有影响,其总效应(β=0.270)和直接效应(β=0.13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方式可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有效预防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β=0.049,P=0.019),行为技巧可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有效预防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β=0.061,P=0.002),焦虑、态度、行为技巧可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有效预防行为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β=0.002,P=0.012),焦虑、感知严重性、行为技巧可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有效预防行为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β=-0.001,P=0.028),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分别为0.181、0.226、0.007、-0.004(P<0.05)。结论通过提升医务人员的领悟社会支持、积极的态度和应对策略、提高医务人员的行为技巧,可以促进其采取有效的预防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某部队附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干预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随机抽取某部队附属医院300名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调查其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干预后再评估其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该干预措施的效果。
  结果  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轻、中、重度职业倦怠比例分别为26.67%、41.67%和20.67%,MBI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情绪倦怠(24.73 ± 5.28)分、去人格化(8.77 ± 3.35)分、自我价值(35.21 ± 10.49)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35岁、有编制、夜班6~8次/月、不兼军职、月薪> 8 000元,年龄20~25岁(OR=3.969)、合同招聘(OR=2.538)、夜班> 8次/月(OR=2.943)、兼有军职(OR=2.600)、月薪5 000~8 000元(OR=2.231)或 < 5 000元(OR=2.379)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发生中、重度职业倦怠(187例)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或0.01)。调查对象经认知干预后的MBI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干预后中、重度职业倦怠人员比例明显下降(15.67% vs.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重,年龄较小、兼有军职、夜班频繁、月薪较低、非编制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认知干预可明显改善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可在科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识别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潜类别与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的关联。  方法  于2020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4所中学1 402名初、高中学生,采用线上社交焦虑问卷(SAS-SMU)、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中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分为低线上社交焦虑型(47.00%,659名)、中线上社交焦虑型(43.37%,608名)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9.63%,135名)3个潜在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中线上社交焦虑型和高线上社交焦虑型与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1.22,2.23,P值均 < 0.01)和睡眠质量(β值分别为0.85,1.68,P值均 < 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线上社交焦虑存在异质性。学校和家庭应关注线上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中学生,防止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