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对侧枝循环的评估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收治的9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机械溶栓术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术发现,侧裂侧枝血管丰富者16例,不丰富者79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丰富者19例,不丰富者76例。随访3个月后的mRS评分发现预后良好者70例,不良者25例。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梗死体积、年龄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两组侧裂侧枝循环、软脑膜侧枝循环均较术前明显丰富,且预后良好组改善更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侧裂侧枝循环(不丰富)、软脑膜侧枝循环(不丰富)、梗死体积(≥30mL)为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侧枝循环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侧枝循环丰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等,根据术后90 d mRS 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2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RS评分≤2)率为43.5%(47/108),病死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两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血管再通时间短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P<0.05);血管再通程度好的患者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 真实世界中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张超  李勇昂  刘宣  叶军强 《浙江医学》2022,44(21):2305-2308,232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VT后90d时随访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灌注成功率、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FPG、NIHSS评分、Tan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T后90d,预后良好组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低于预后不良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NIHSS评分及Tan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FPG、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能力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90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IR)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HIR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HIR<0.4)组和侧支循环不良(HIR≥0.4)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为3~6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79例,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52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核心梗死体积较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患者占比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大、ASPECTS较低、血管成功再通率较低、术后sICH发生率较高且HIR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90,95%CI 1.077~4.869,P=0.031)、HIR≥0.4(OR=2.974,95%CI 1.060~8.342,P=0.038)是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R是一个可靠的术前侧支循环评价指标,高龄、HIR≥0.4是预测前循环AIS-LVO患者血管内取栓治疗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巴丽君  丽静  吴琳琳 《右江医学》2023,(10):896-900
目的 探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arge vessel occlusive stroke, LVO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对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2019年11月—2022年4月122例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组(n=58)和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n=6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VOS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6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栓负荷量评分(CBS)≥6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7分占比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或0.001);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71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率,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再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90天预后;同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71例AIS患者中,术后63例(88.7%)mTICI分级达到2b-3级,其中mTICI 2b级23例、mTICI 3级40例。术后90天时随访,30例(42.3%)预后良好(mRS评分≤2),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8.5%),20例(28.2%)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意识清醒、饮酒史、后交通动脉开放、术前NIHSS评分及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IHSS评分(OR=1.116,95%CI:1.101-1.232,P=0.030)、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OR=1.019,95%CI:1.005-1.034,P=0.008)、后交通动脉开放(OR= 2.748,95%CI:0.791-9.545,P=0.034)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造影剂外渗形成的原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病人40例,分为无造影剂外渗组、渗出型造影剂外渗组和出血型造影剂外渗组,统计3组发病到再通时间(OTR)、穿刺到再通时间(PTR)、术中拉栓次数、造影剂外渗的体积、吸收的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生活能力(mRS)评分。结果3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OTR、PTR、24 h 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m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渗出组造影剂渗出体积低于出血组(P < 0.01),而2组成功再通拉栓次数、造影剂完全吸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缺血性卒中院内和院外的就诊时间,熟练手术操作技术,从而减少术后造影剂外渗及病人术后出血转化的机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年龄和NIHSS两者相结合的指标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8月—2021年10月就诊于中国3个综合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889例,以门诊或电话方式随访90天。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术后90天死亡率。结果 在纳入的889例患者中,预后不良组血管内治疗前的SPAN指数、wSPAN指数、SC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SPAN、wSPAN、SC均与EVT患者90天预后独立相关(SPAN:OR=0.961,95%CI=0.948-0.975、wSPAN:OR=0.968,95%CI=0.959-0.976、SC:OR=0.767,95%CI=0.713-0.826)。SPAN、wSPAN、SC与sICH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20,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因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行急诊机械取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随访100天,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mRS≤2)和预后不良组(3≤mRS≤6),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管再通率为73.75%(59/80),其中mTICI 3级为58.75%(47/80),mTICI 2a级为26.25%(21/80),mTICI 2b级为15.00%(12/80),血管未能再通患者占12.50%(10/80)。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3例,预后不良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入院Alberta卒中早期卒中CT评分(ASPECTS)、入院NIHSS评分、侧支代偿良好比例、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入院高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发病至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为预后危险因素(P<0.05)。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P<0.05)。结论 急诊机械取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入院高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为预后危险因素,入院高ASPECTS评分、高侧支代偿比例及成功再通为预后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机械取栓为血管内治疗的新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87例,预后的评价通过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mRS≤3分认为预后良好(44例),mRS 4~6分认为预后不良(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OR=1.820,95%CI:1.19~2.77,P=0.005),术后24 h NIHSS评分以及年龄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术后24 h NIHSS评分:OR=2.006,95%CI:1.30~3.10,P=0.002;年龄:OR=1.102,95%CI:1.04~1.17,P=0.001)。 结论 年龄、NHI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存在显著性关系,年龄和NIHSS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中和术后24h监测收缩压和舒张压,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120~140mmHg(1mmHg=0.133kPa)]、B组(141~160mmHg)和C组(161~180mmHg)。记录各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各组术后90d良好预后(mRS 0~2分)患者比例、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以及术后90d患者死亡率。结果:B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高于A组,但低于C组(P<0.05)。B组术后90d良好预后比例和术后90d死亡率患者比例均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明显低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围手术期患者血压141~160/80~95mmHg水平,患者预后最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术期血压水平控制在141~160/80~95mmHg时,患者的预后较为理想,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围术期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脑水肿严重程度,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该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9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Ⅰ组(轻度)、Ⅱ组(中度)、Ⅲ组(重度);治疗后12周利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水肿程度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Ⅰ组、Ⅱ组、Ⅲ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优良患者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病史是导致脑水肿严重的危险因素,而血管成功再通是脑水肿的保护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优良组侧支循环优良、血管成功再通、重度脑水肿、高血压、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患者百分比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3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在90 d随访时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hs-TnI水平与90 d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s-Tn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曾患有卒中比例、收缩压、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病史及吸烟史比例、舒张压、心率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水平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水平、hs-TnI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女性、年龄、既往卒中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hs-TnI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为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hs-TnI的AUC值为0.818。 结论 hs-TnI升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就诊的因大血管闭塞接受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的患者, 根据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估D-二聚体对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16例, 年龄(72.8±13.1)岁, 男性72例(62.1%), 其中无效再通组75例、有效再通组4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基线收缩压升高(OR=1.038, 95%CI:1.012~1.065, P=0.00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OR=10.157, 95%CI:3.624~28.470, P<0.001)和术前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术前ASPECTS评分、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和时间窗构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预后(术后90 d mRS评分)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15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0~2分)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3~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评估模型预测效果。前瞻性选取2022年2-6月该院收治69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150例患者中有67例(44.67%)为良好预后组,有83例(55.33%)为不良预后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于DSA的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从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是血管内治疗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ASPECTS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与其他单一评估指标相比,预测模型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相对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侧支循环下直接取栓与桥接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直接取栓术组(n=47)和桥接取栓组(n=46);直接取栓术组患者采用血管内直接取栓术治疗,桥接取栓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行侧支循环Tan分级,依据Tan分级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较差组。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术后24~48 h行头颅平扫CT评估是否有出血转化;术后90 d行卒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记录患者入院后影像学检查时间、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取栓血管再通时间,以及预后和自发非创伤性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ASPECT)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心房颤动占比、基线收缩压、肌酐、基线血糖、血小板计数、闭塞部位、脑卒中病因、侧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20.
张陇平  韩小芳  李雅 《重庆医学》2015,(23):3264-3266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予以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n=30)行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术后血管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溶栓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观察组21例(70.0%)血管再通,完全再通17例(56.7%);对照组再通18例(60.0%),完全再通3例(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22例(73.3%)疗效良好,对照组16例(53.3%)疗效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治疗24 h 后,观察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急诊动脉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