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脑血管病隶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的范畴,为常见病、多发病,病死、致残率高。今年来我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血管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浅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脑血管病祖国医学谓之中风、猝中,致残率高,可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笔者近年来吸取中西医各家所长,采用急性期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稳定期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明显缩短疗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论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体会。方法根据中风病的分期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急救与康复结合、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病重者以西医治疗为主,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进行针灸、康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结论中西结合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应早期诊断、尽快治疗、尽早康复。并积极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理论研究和动物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合理辨证施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途径之一,临床应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开发高效、低廉的中医药针剂和中成药应用于临床,配合针灸、康复疗法等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较大进展.临床主要采取中医辨证施治与西药相结合、中成药与西药相结合、针灸及穴位埋线结合西药等疗法。虽然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优势且研究前景乐观,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应努力探明溃疡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的本质联系,逐步形成标准统一的规范化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西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逐渐突显.文章将对近年来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做一阐述,从支持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支持治疗结合中成药、免疫抑制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结合中成药4个方面进行探讨,期待能够为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指导临床中更加合理选用中成药治疗骨关节病。方法:参照痹症中医证候分型并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对骨关节病进行辨证分型,依据分型对症选用中成药。结果:共汇总60余种临床常用中成药,骨关节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风寒湿痹证3个证型。结论:骨关节病治疗方法上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建武  李东学  李马娃 《光明中医》2010,25(9):1669-1670
<正>急性脑血管病(ACVD)无论是脑梗塞或脑出血都属于中医的中风范畴。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临床多应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4月,我们运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医药互补治疗、循证医学研究方法4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提高ED的临床疗效。简要分析了中医和西医治疗ED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如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治疗E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扶正祛邪治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中的指导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中医扶正治法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及以毒攻毒等祛邪治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分析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与西医治疗肿瘤理论的相通之处,分析中医结合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等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及在疗效上的优势。结果:以中医扶正祛邪理论指导临床,对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结论:以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为指导,辨证应用扶正祛邪治法,结合西医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起到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几年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中西医结合能提高临床疗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但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2.
俞璐  张秋娟 《天津中医药》2022,39(8):999-1004
中医在缺血性脑疾病的防治中素有内在优势。中医认为,痰瘀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同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对其发病产生重要影响,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关键;现代研究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异常和炎症反应是与痰瘀相关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痰瘀同治法以其独特作用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古今文献,将围绕痰瘀同治法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机制理论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5%,对照组总有效率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血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中成药和西药,该研究选择来源于1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27 67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14 d内针对中风治疗的中西药物构建复杂网络,发现该网络具有无尺度现象,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分别对急、危、一般3类入院病情患者入院1 d内,2~3,4~7,8~14 d 4个时间段的中西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发现3类入院病情患者核心中成药使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和化痰醒脑药物,化痰醒脑药随时间变化在各类患者中使用逐渐减少。核心西药主要为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抗凝药和脱水药,脱水药在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入院14 d内均为核心药物,而入院病情为一般的患者在入院3 d内作为核心药物使用,神经保护药的使用在患者入院7 d后逐渐下降。中西药物组合主要为神经保护药+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药+活血化瘀药;化痰醒脑药在入院病情急和一般的患者中主要与神经保护药联合使用,而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多与脱水药联合使用。该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建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西药物使用的动态特征和药物联合应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薇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30-3434
缺血性中风病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实践中大型综合医院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时常同时使用多种中西药物,依据生物学"模块化理论",不同特征的患者使用药物也有所不同,同为治疗该种疾病的药物组合之间可能具有多种拓扑结构特征,即模块(modular)。该研究提出在全国20家大型综合医院的电子医疗病例组成的数据库中,建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药物复杂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法,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人群的若干个中西药物群组模块,阐释其结构与功能特点,探索适宜人群并评价药物群组模块在临床使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优化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方向,为联合用药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也为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方案进入指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被称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所致的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中国死因排名前列。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造成靶器官损害,很难逆转。因此,本病防重于治,防是关键。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辨析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思路与方法,以期在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是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情志所伤,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肺失宣降,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五脏不和;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和反应性机制。本文从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危害及预防和展望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史大卓 《中医杂志》2004,45(11):809-812
尽管传统中医药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疾病方面,仍显示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辨证与辨病、证的模糊性与证的规范化、整体观念与综合调控治疗、中药复杂成分与多途径干预及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就提高中医药临床防治心血管病疗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围绕"中医药防治痛风病"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收录的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表年份、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文献12324篇.发文量分析显示,该领域的...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病因多种、病情复杂,目前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方法均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需要中西医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肝硬化的病证结合诊治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诊断上宜据病分证,即依据西医病名,明确肝硬化的病因分类、程度分期及其并发证等,而后根据主症表现而中医辨证分型。我们发现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疾病分期有关,可进一步研究分期辨证与据因辨证的中医证候特征。治疗上,当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我们观察证实西医病因治疗与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可提高肝硬化疗效。但需注意具体病因肝硬化的病证结合治疗策略,如中西药物序贯或同时治疗,更要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疗效评价的可靠性。以优化疗效显著、宜于推广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发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作用,促进提高肝硬化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