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婕  黄颖  唐文红  田晓芬 《内科》2013,8(3):274-275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及13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比例、晨峰出现频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及其变化规律和波动情况,通过对其血压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治疗方案的调整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块组4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增高(63.6%vs 44.4%,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76.2%vs 41.7%,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斑块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龄老年人群血压变异性(BPV)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80岁高龄老人111例,按照ABI分为异常ABI组(ABI≤0.9或ABI>1.3)56例和正常ABI组(ABI>0.9)55例,比较2组24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另根据血压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48例和非高血压组63例,观察2组BPV及ABI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ABI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异常ABI组较正常ABI组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和夜间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24h收缩压变异性[(12.80±2.66)mm Hg(1mm Hg=0.133kPa)vs(14.14±3.64)mm Hg]明显降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1.99±4.19)mm Hg vs(9.97±4.05)mm Hg]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24h收缩压变异性[(14.87±3.91)mm Hg vs(13.20±3.41)mm Hg]、夜间收缩压变异性[(12.27±5.50)mm Hg vs(10.33±3.93)mm Hg]明显增高,ABI[(0.98±0.21)vs(1.07±0.20)]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夜间舒张压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为AB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群24h舒张压、昼间及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可能是异常A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四科收治的高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年龄80~98岁。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超杓型组(夜间/昼间血压比值≤0.8)6例,杓型组(0.8夜间/昼间血压比值≤0.9)24例,非杓型组(0.9夜间/昼间血压比值≤1)83例,反杓型组(夜间/昼间血压比值1)47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计算心踝指数、踝肱指数、每搏外周阻力和每搏外周阻力指数,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踝指数、踝肱指数、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数的差异。比较夜间/昼间血压与心踝指数、踝肱指数、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颈动脉硬化积分、心踝指数、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比值与颈动脉硬化积分、心踝指数、踝肱指数呈正相关(r=0.490,P=0.000;r=0.617,P=0.000;r=0.776,P=0.000);而夜间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比值与心踝指数、踝肱指数呈正相关(r=0.247,P=0.002;r=0.208,P=0.010)。结论高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比值与动脉僵硬度显著相关;夜间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比值与动脉僵硬度相关性较小。改善动脉僵硬程度可能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及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 h动态血压水平及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9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EH组,n=47),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组(EH+T2DM组,n=43)。所有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AVI、ABI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动态血压与CAVI、ABI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EH组患者比较,EH+T2DM组患者各时段的平均收缩压(SBP)、脉压(PP)、收缩压负荷(SBP-L)及CAVI呈增高趋势,而AB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EH组患者杓型血压占42.5%,EH+T2DM杓型血压占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AVI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日间平均脉压差(dPP)、夜间平均脉压差(nPP)、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呈正相关,ABI与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dPP、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nSBP-L等指标呈负相关。结论合并T2DM可增加EH患者收缩压、脉压及收缩压负荷水平,并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以及培哚普利干预的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培哚普利,于服药前后及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昼夜节律性和全天及昼间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脉压差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口服培哚普利4周后,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均值下降明显(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脉压差增大,白天舒张压降低、夜间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培哚普利能24h缓慢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尤其夜间收缩压,改善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动态血压特征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中有脑微出血的42例患者列为观察组,未合并有脑微出血的38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值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随测血压值均比24动态血压监测(ABMP)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夜间降低是引发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需对血压的动态节律变化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234例进行动脉僵硬度检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表示血压变异性,根据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实测值超过标准值的百分比分为动脉正常组(n=44)、动脉轻度硬化组(n=72)、动脉中度硬化组(n=78)、动脉重度硬化组(n=40),比较四组血压监测数据、血压变异性、血生化指标并分析与ba PWV的相关性。结果:1四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小时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舒张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baP WV增高的百分比与患者年龄、24小时收缩压的标准差、24小时舒张压的标准差、昼间收缩压的标准差、昼间及夜间舒张压的标准差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0、0.210、0.373、0.315、0.306和0.184;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178;P0.01)。3患者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24小时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昼间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为baP W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患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以800例合并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研究对象日间、夜间及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均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均P0.05);高血压合并T2DM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经相关分析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与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舒张标准差、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标准差、血压晨峰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增大,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昼夜血压调节损害较大并可能与血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清晨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为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检查出清晨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四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情况测定baPWV和ABI,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中度动脉硬化组和重度动脉硬化组。收集受试患者的病史、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baPWV与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患有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P<0.05);组间比较显示,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动脉硬化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清晨高血压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可作为评估清晨高血压患者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收缩压之间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入选心功能(NHYA)Ⅰ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77例,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后,按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分为4组,单纯高血压组(A组)42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B组)66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C组)25例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D组)4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D组患者昼间和夜间血压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与A组比较,B、C和D组夜间舒张压显著升高(P<0.05,P<0.01)。夜间低血氧水平与醒时、醒后舒张压、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的夜间舒张压更高,合并重度OSAS的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幅度与夜间低氧血症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的65~80岁老年患者220例,按照ABI数值将所有老年人分为正常ABI组(ABI0.9)和异常ABI组(ABI≤0.9或ABI1.3),其中正常ABI组121例,异常ABI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按照血压高低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95例)和非高血压组(125例),分析比较两组BPV参数及ABI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BPV、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ABI组24 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收缩压BPV明显低于正常ABI组,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的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影响ABI的独立危险因素,BPV与ABI明显相关,平稳控制血压对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测量,计算机自动计算 HRV 和 BPV 各指标。结果脑梗死组 HRV 各指标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夜间血压下降率脑梗死组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BPV 各指标脑梗死组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其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 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随访观察 HRV 和 BPV 指标的变化对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7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d,用药4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心率、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总时间、ST段最大下移数值,记录24 h、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结果用药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均下降(P<0.05,P<0.01),用药后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明显下降(P<0.05,P<0.01),用药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下降(P<0.05).心肌缺血发作频率、缺血总时间以及最大ST段下移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d,能改善心肌缺血又能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佩戴无创性动态血压时夜间血压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男性患者均佩戴美国太空实验室全自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压的变化情况。结果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夜间血压水平较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尤其是收缩压和脉压差升高明显,其是导致脑血管疾病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夜间血压水平较单纯高血压患者高。控制较低的夜间血压水平对心脑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对232例已经接受服药治疗并且至少伴有一个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累及靶器官损害数目和并存心脏、脑和肾脏临床状况分为3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靶器官损害数目与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和血压负荷增高密切相关,靶器官损害累及3个器官与累及1个器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存脑血管疾病组夜间平均舒张压增高显著,并存心血管疾病组和肾脏病变组的患者以24 h平均收缩压增高和血压负荷增加显著,并存临床状况的患者,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并存心、脑和肾临床状况组分别与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血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数目越多;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异常多见于并存临床状况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监测36例偶测血压正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将糖尿病组分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16例)及非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20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24小时、白昼、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平均24小时、夜间舒张压明显增高(P<0.05,P<0.01),而平均白昼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糖尿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与非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相比,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动态血压的监测较偶测血压更易发现夜间血压异常: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是否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昼夜规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规律及血压波动程度即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65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报告.将65例EH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大(LVH)30例,另一组为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大3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对下列参数进行分析: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与舒张压(24 h 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与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⑤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与舒张压标准差(dDSD);⑥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⑦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与舒张压比值(nDBP/dDBP).结果 高血压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高血压无LVH组比较,24 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昼夜(清醒/睡眠)规律性不明显,nSBP/dS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大多有较明显昼夜(清醒/睡眠)变化规律,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不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不显著,有明显昼夜规律性;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时,血压的变异性增大,无明显昼夜规律性,nSBP/dSBP比值明显增高.利用这些指标可评估高血压患者是否有靶器官损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