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功能,是影响血液透析病人血液透析顺利度、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常采用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途径,但长期透析后常出现血管堵塞,瘘管不能使用。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对11例前臂动静脉内瘘多次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上臂建立动静脉内瘘即高位动静脉内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将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出现血肿后即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冰块冷敷血肿6 h,将冷新鲜马铃薯切薄片外敷在血肿部位,2 h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动静脉内瘘出现血肿后对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冰块冷敷血肿6 h,24 h后改用热敷。观察两组内瘘血肿的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肿采用冰块冷敷加冷新鲜马铃薯薄片外敷,能及时消除血肿,保护内瘘功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752例,其中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378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353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18例,下肢动静脉内瘘术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4%,使用时间3个月至10年,绝大部分患者透析效果满意.结论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最佳方法,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225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建立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分为鼻烟窝内瘘组38例,腕部标准内瘘组142例,前臂高位内瘘组30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5例,比较各组内瘘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鼻烟窝内瘘组、标准内瘘组和前臂高位内瘘组在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上无显著差异,上臂肱动脉内瘘组内瘘血流量高,达1052ml/min、3年通畅率为50.0%,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前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烟窝内瘘穿刺方便,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可保留足够长的近端血管以备内瘘重建,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永久性血管通路;上臂肱动脉内瘘血流量大,可作为前臂内瘘失功无法建立血管通路的备选,但其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情况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5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效果.结果 15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例如正确选择穿刺方法、压迫止血方式及做好卫生宣教等有效的健康护理,使得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本院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制作内瘘,以建立用于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观察其应用情况。结果:3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为1~5年,平均使用寿命为(3.4±0.4)年;患者中有5例发生感染,3例并发内瘘血栓,2例形成动脉瘤,1例血量供应不足。结论:加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尿毒症并新做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观察组31例,观察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既给予常规护理,还给予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30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开始观察内瘘是否闭塞、术后8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充盈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术后3个月检查内瘘是否成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内瘘血管内径、血流量、内瘘闭塞、内瘘成熟情况均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上臂血管、术后30分钟开始利用远红外线照射等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血透患者的充分性和并发症,探讨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开始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28月,评估动静脉内瘘(AVF)和带袖套隧道导管(CTC)的Kt/V值,比较二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7例患者中,采用AVF的41例,CTC的26例:AVF组的年龄和感染发生率比CTC组低(P〈0.05);二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高于CTC组(P〈0.05)。结论 AVF组患者年龄轻、感染发生率低,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CTC在AVF无法建立时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对144例浅表肿物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前局部麻醉,利用麻醉药物在皮下软组织的短暂聚集停留而改变肿物的轴向,达到获取较长的淋巴结皮质部分;对12例隆起表面和15例贴近皮肤的肿物,在肿物与皮肤间注入麻醉药物,提高探头扫查声窗的清晰度;对17例贴近较大的血管且穿刺距离不足的肿物,在肿物与血管之间注入麻醉药物增加肿物与血管的距离,避免损伤血管。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能有效创建浅表肿物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老年患者皮肤瘙瘁的疗效。方法:维持性HD且伴有皮肤瘙痒的老年患者63例随机分为(HD)组、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HDF+HD)组和高通量透析(HPD)组,每组各21例,观察临床皮肤瘙痒差异性。结果:3组患者透析前及透析6个月后血尿素氮(BUN)、肌酐(Cr)、钙和尿素清除指数(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DFq-HD组和HPD组治疗后患者体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和B2一微球蛋白(82一MG)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指数也显示患者对皮肤瘙痒的主观感受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F+HD和HPD均减低患者血浆的血磷水平,有效清除PTH和G2一MG大中分子毒物,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85例行AVF成形术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准备、操作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等。结果28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0.88%,其中前臂为90.83%(198/218),上臂为91.04%(61/67),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前臂及上臂自体AVF成形术成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AVF成形术总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行前臂及上臂AVF成形术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从手术难度来看,应首选前臂。  相似文献   

15.
三种不同的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8):2399-2401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等三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普通穿刺)、B(钝针穿刺)、C(新型钝针穿刺)三组,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A、B组,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6个月后C组患者CRP水平低于A、B组,HGB水平高于A、B组(P均〈0.05),组间URR、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TCC)在血液透析中的可行性。方法:30例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Permcath双腔导管作右侧颈内静脉内置入。结果:3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期间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2例,感染2例,出血2例,经处理后消失。除4例死亡外(非导管因素),其余均在继续透析中,血流量在200~300 mL/min之间。透析充分性与动静脉内瘘(AV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C长期导管安全性能高,能满足临床透析需要,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通量血液透析(HD)、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串联(HP/HD)3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素氮、肌酐和β2-微球蛋白清除的影响。方法将血液净化中心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是HD组24例,HFHD组22例,HP/HD组22例。在透析前后分别取血检测患者尿素氮、肌酐及β2-微球蛋白。结果3组患者透析前后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下降。HFHD和HP/HD组患者循环中β2-微球蛋白透析显著下降,而HD组透析前后β2-微球蛋白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D、HFHD、HP/HD均能有效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小分子溶质,而HFHD、HP/HD对β2-微球蛋白清除能力明显优于HD。  相似文献   

18.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简称血灌)、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50例须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将其分为血灌组(26例)和血透组(24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潜伏期、波幅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灌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15.6±31.9)ms、(8.9±1.15)μV和(341.8±33.5)ms、(8.03±1.01)μV,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灌组和血透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MMSE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MMSE评分分别为(27.9±2.3)分和(25.6±1.9)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远期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持续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可能较常规血液透析好。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血液透析膜对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不同透析膜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清IL-2、TNF—α和CRP的水平。结果铜仿膜和血仿膜透析后血清IL-2水平增高,聚砜膜透析后对血清IL-2水平无明显影响;铜仿膜和血仿膜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血清TNF-α水平增高,聚砜膜透析后血清TNF—α水平亦明显升高,但较铜仿膜和血仿膜组透析后水平降低;三种透析膜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处于微炎症状态,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影响透析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提示非生物相容性透析膜可能损害透析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