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辣木籽为原料,经湿法超微粉碎预处理后再经过低温烘干制成辣木籽粉,通过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pH、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辣木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以辣木籽油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考察光照、温度和抗氧化剂对辣木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以中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按1∶1组成的复合酶为酶解用酶,料液比1∶6,pH 5. 0,复合酶添加量6%,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8 h。在最佳提取条件下,辣木籽油提取率为85. 23%±0. 72%。光照及高温均能使辣木籽油的过氧化值升高,其中光照比温度对辣木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更大。因此,贮藏辣木籽油时,应尽量放置低温、避光处。另外,添加抗氧化剂BHT也能有效提高辣木籽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番木瓜籽为原料,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首先确定了最佳使用酶为木瓜蛋白酶,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液比、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添加量和酶解pH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分析法优化了水酶法提取番木瓜籽蛋白质的工艺条件。最终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木瓜蛋白酶在料液比为1:19,酶添加量为2.0%,pH为7.0,温度为49℃,酶解时间为5 h,此时番木瓜籽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84.96%。本研究结果可为番木瓜的综合开发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牡丹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液料比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强弱顺序依次为酶解温度、液料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液料比3∶1、酶添加量3.6%(以牡丹籽质量计)、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提取率可达92.8%。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提取巴塘核桃油的最佳工艺及不同储藏条件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L9(34)正交试验研究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加酶量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并以过氧化值和酸价为指标研究该核桃油在不同温度、光照、容器材料以及抗氧化剂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巴塘核桃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pH7、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3.5 h、加酶量1.4%,在此条件下巴塘核桃油提取率为78.91%±0.03%;将此条件下提取的核桃油用铁罐灌装,置于冷藏、避光的条件下,并添加0.02% BHT+VC(质量比1:1)作为抗氧化剂,其表现出的氧化稳定性较佳,具有较长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5.
以文冠果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文冠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酶解时间、料液比、酶添加量及酶解温度对文冠果油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选用碱性蛋白酶,酶解时间5 h,料液比1∶5,酶添加量0.75%,酶解温度50℃。在最佳条件下文冠果油提取率达81.6%。  相似文献   

6.
以番木瓜籽为原料,对2种提取番木瓜籽油的工艺和效果进行比较。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溶剂法提取番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选用石油醚,料液比1∶8(g∶m L),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80℃,番木瓜籽油提取率为35.8%;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番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选用石油醚,料液比1∶4(g∶m L),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20 W,番木瓜籽油提取率为38.8%。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番木瓜籽油得率比溶剂法高,并且超声波辅助法比溶剂法提取的时间短、温度低,是一种短时高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番木瓜籽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番木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番木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溶剂浸提番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了番木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提取番木瓜籽油的浸提温度为61℃、浸提时间为2.5 h和液料比为3.18∶1(mL∶g)。在该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21.27%;番木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达到了食用油脂的标准,但是其杂质含量较高,还需进一步精炼;番木瓜籽油中含有5种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18.90%)、油酸(71.06%)和亚油酸(4.28%)。  相似文献   

8.
杨端 《中国油脂》2020,45(7):31-34
以奇亚籽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奇亚籽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水酶法提取奇亚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奇亚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性蛋白酶作为酶解用酶,酶解温度45℃,液料比8. 47∶1,pH 10,酶添加量5. 17%,酶解时间2. 16 h。在最佳条件下,奇亚籽油提取率为89. 53%。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番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番木瓜籽油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最佳提取条件为:石油醚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4(g:mL),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20 W,番木瓜籽油提取率为35.1%,番木瓜籽油的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80.7%,特别是油酸的质量分数高达72.7%,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林弈琪  陆艇  王超 《中国油脂》2014,39(5):9-12
以杨梅核仁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酶法提取杨梅核仁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酶种类、酶添加量、酶解时间以及料液比对杨梅核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6,酸性蛋白酶添加量1.0%,酶解时间3 h。在最佳条件下,杨梅核仁油的提取率可以达到19.0%。  相似文献   

11.
牡丹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茂君  李静 《食品科学》2014,35(14):53-57
采用亚临界流体技术萃取牡丹籽油,通过正交试验对制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此法所得牡丹籽油的脂肪酸
组成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 ℃、萃取压强0.5 MPa、每次萃取30 min、
萃取3 次,该条件下牡丹籽出油率达24.16 %。所得牡丹籽油共鉴定出12 种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45.412 2%)、
亚油酸(38.119 9%)、棕榈酸(11.124 6%)和硬脂酸(3.648 9%)。其理化指标为:相对密度0.901 3、折光指数
1.474 2、酸值3.25 mg KOH/g、碘值175 g I2/100 g、皂化值176 mg KOH/g、过氧化值1.48 meq/kg。  相似文献   

12.
为开发蚕蛹油提取新工艺,以蚕蛹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中性蛋白酶水解法提取蚕蛹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蚕蛹油提取率为响应值,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超声功率、底物质量浓度和加酶量对蚕蛹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对蚕蛹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蚕蛹油提取率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底物质量浓度、加酶量、超声功率。超声波辅助水解法提取蚕蛹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68.2 g/L、超声功率121.6 W、加酶量2 849.4 U/g。在此条件下,蚕蛹油提取率为(90.2±0.66)%。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超声波辅助水酶法与传统溶剂(正己烷)提取的蚕蛹油中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基本一致,均主要由棕榈油酸、软脂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对葡萄籽油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葡萄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比较不同物质的抗氧化性,以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亚硝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的大小为检测指标。结果:萄萄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8.136 ℃、提取时间1.703 h、料液比1∶5.627。优化后提取的萄萄籽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同等质量浓度的沙棘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抗坏血酸;对亚硝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抗坏血酸和沙棘黄酮;还原能力比较中,高于沙棘黄酮和抗坏血酸。结论:该工艺条件可行,葡萄籽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辅助酶法提取绞股蓝皂苷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传统水提法提取得率低的问题,研究微波辅助酶法提取绞股蓝皂苷工艺。采用响应面法筛选酶法提取中复合酶的最佳配比,确定了复合酶最佳配比为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质量比为4∶5∶5,再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微波辅助酶法提取绞股蓝皂苷主要因素为复合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微波时间,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酶添加量1.8%、酶解温度52 ℃、酶解时间2 h、微波时间4 min,此工艺条件下绞股蓝皂苷得率为7.88%。该提取方法与传统水提法相比,产品得率增加了68%,且提取温度较低,工艺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5.
任美  夏延斌  王亮亮 《食品科学》2016,37(10):105-110
以莲子钻芯粉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莲子钻芯粉中的甲基莲心碱,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为自变量,以甲基莲心碱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选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莲子钻芯粉中甲基莲心碱,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酶量3.1%(质量分数)、酶解时间1.7 h、酶解pH 4.8、酶解温度50 ℃。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甲基莲心碱提取量为(7.02±0.22)mg/g,高于传统乙醇法(4.03±0.17)mg/g,提取量提高了71.9%。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有效地提高了莲子钻芯粉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生物酶法提取锁阳多糖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较高的锁阳多糖得率,以河西锁阳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生物酶技术进行锁阳多糖提取工艺及活性的研究,选用单因素试验探索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及纤维素酶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值对锁阳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ethlthiazoletrazolium,MTT)法评价锁阳多糖对HeLa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锁阳多糖超声波-纤维素酶法提取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g/mL)、超声功率300 W、酶解温度60 ℃、超声时间10 min、加酶量1.8%、酶解时间90 min、pH 5.5。最优条件下锁阳多糖得率达3.01%。MTT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多糖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刺梨种子为原料,出油率为评价指标,对刺梨种子油进行超声提取工艺研究。选择料液比、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了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刺梨种子油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确定为超声功率100 W,料液比1∶12(g∶mL),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温度50 ℃。在此提取条件下,刺梨种子出油率为8.27%。刺梨种子油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为酸值1.25 mg KOH/g,过氧化值3.24 mmol/kg,碘值161.2 g/100 g,皂化值177.20 mg KOH/g,相对密度0.924 3,折光系数1.469 7,各项指标均符合NY/T 751—2017《绿色食品 食用植物油》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黑加仑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对产品的品质进行分析。利用超声波对黑加仑籽进行前处理,以油脂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5 min,复合酶添加量为2%(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2:2:1),酶解初始pH6.5,酶解温度55℃,液料比5:1(g/g),酶解时间3 h,在最优条件下黑加仑籽油提取率为78.34%。通过理化指标对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黑加仑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加仑籽油的感官指标、过氧化值和酸价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要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67.92%,油中多酚、α-生育酚、γ-生育酚含量分别达到300.49、19.55、41.67 mg/kg,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植物油脂。本研究为黑加仑籽油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庆权 《食品科学》2014,35(20):98-104
以成熟海蓬子种子为原料、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海蓬子籽油。在微波温度、微波时间、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海蓬子籽油得率影响4 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温度55 ℃、微波时间5 min、料液比1∶10(g/mL)、微波功率700 W。在此条件下,海蓬子籽油得率为32.58%。与传统索氏抽提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海蓬子籽油的得率提高了0.15%,而提取时间仅为索氏抽提法的1.39%。  相似文献   

20.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龙  邓泽元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2015,36(23):111-115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 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 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