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南香鲜果汁与巴氏灭菌果汁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鲜果汁与巴氏灭菌果汁分别鉴定出62和28种香气成分。南香鲜汁中的主要香气成分是己醛、2-辛醇、D-柠檬烯、(4R)-3,4-开环-5α-胆甾炕-3-酸4-羟基-4-甲基-ε-内酯等;灭菌后的南香汁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为D-柠檬烯和己醛等;灭菌后果汁原有的愉悦的香气成分如内酯物质未检出;2-甲基-6-(2-丙烯基)-吡嗪的出现使果汁呈现烘烤香味,癸酮则使果汁风味变劣。  相似文献   

2.
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霞多丽葡萄汁到酒精发酵结束,每隔12h对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检测得到的香气成分通过质谱谱库进行定性,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霞多丽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31中香气物质,其中醇类物质有11种,酯类物质有13种,其他物质(酸、醛、酮)有7种。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显著。其中酯类和醇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有所增加,而其他类(酸、醛、酮)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急剧下降。发酵结束后,发酵液的主要香气成分为:乙醇、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2,3-丁二醇、苯乙醇、正丙醇、己醇、乙酸己酯、辛酸乙酯、壬酸乙酯、2-苯基乙酸乙酯、十二酸乙酯、乙酸乙酯、2-甲基乙酸丙酯、3-甲基乙酸丁酯、己酸乙酯、乙酸。  相似文献   

3.
杏仁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汁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方法和感官评价分析杏仁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汁酶解前后风味品质变化,结果得到,杏仁β-葡萄糖苷酶能明显增强刺梨果汁风味品质,刺梨果汁的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20 U/L,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60 min,酶解前后果汁香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均显著增加,酶解后呈现香味的物质相对含量为72.127%,较酶解前相对含量的45.055%提高约1.5倍,并增加了乙酸己酯、罗勒烯、乙酸苯乙酯、β-丁香烯、依杜兰、丁酸乙酯、乙酸戊酯等多种呈香成分,有效提升刺梨汁香气,起到自然增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香蕉浆粘度高不易取汁的特点,分别对香蕉浆进行酶解和直接加水处理,制备酶解香蕉汁和非酶解香蕉汁,比较不同处理的香蕉果酒发酵前后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果胶酶处理的香蕉汁(果酒)可溶性固形物(TSS)和总酸(TA)分别为24.91° Brix(8.40° Brix)和4.70 g/L(5.67 g/L)高于非酶解处理的香蕉汁(果酒),pH则低于非酶解的香蕉汁(果酒);酶解样品酒精度11.5%vol,高于非酶解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在四个样品中共检出8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43种,醇类13种,其他种类物质相对较少,结合香气活度值(OAV)和主成分分析(PCA),共发现OAV>1的香气物质15种,正己醇、乙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丁酯、丁酸异戊酯、反式-2-己烯醛、己醛等10种物质是果汁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这些物质主要与甜香、香蕉香、覆盆子香、梨香、桃香、青草味相关,经果胶酶处理后的果汁中与青草味相关的己醛含量更少;苯乙醇、异戊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7种物质对果酒...  相似文献   

5.
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对芽菜、萝卜干、榨菜和大头菜等4种酱腌菜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24、30、27和27种化合物。芽菜主要含有β-水芹烯、β-蒎烯、松油烯、石竹烯等;萝卜干中含量较多的是二甲基三硫、二甲二硫、壬醛、正己醛、反-2-己烯醛、1-异硫代氰酸辛酯;榨菜中含量较多的是异硫氰酸烯丙酯、庚醛、正己醛、壬醛、辛酸乙酯;大头菜的主要组分有苯甲酸、异硫氰酸烯丙酯等,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各样品的香气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鉴定并分析了野生蓝莓果汁及其果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6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酸(1种)、酯(21种)、醇(7种)、醛酮(11种)、酚(4种)、烷烃(15种)、其他物质(10种)。其中蓝莓果酒中检出4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86.09%;蓝莓果汁中检出挥发性成分为28种,相对含量为83.24%,其中4种为共有的挥发性成分。野生蓝莓果酒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包括9-十六碳烯酸乙酯(13.09%),正己酸乙酯(10.41%),肉豆蔻醛(13.01%)。蓝莓果汁中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36.49%)、六甲基环三硅氧烷(11.39%)、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3.66%)是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物质是蓝莓果酒和蓝莓果汁形成独特香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组分共同作用丰富其香气种类,赋予其宜人的香味。  相似文献   

7.
蜜柚发酵酒与蒸馏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巴氏灭菌对新鲜沃尔卡姆柠檬汁香气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巴氏灭菌前后新鲜柠檬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巴氏灭菌前后的柠檬汁中分别共鉴定出86种和9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均有不同。巴氏灭菌后,醇类、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9.15%和0.86%,而烷烯类、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10.77%、0.40%。巴氏灭菌后原有的挥发性成分有所变化,同时也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柠檬汁中柠檬烯、萜品油烯、β-蒎烯、α-松油醇、4-萜烯醇、月桂烯、香茅醇、1-β-红没药烯等主体挥发性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奕  吴琼  吴庆园  蒋和体 《食品科学》2016,37(20):108-112
为探究巴氏杀菌对沙参糯米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程度,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巴氏杀菌前后的沙参糯米酒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以及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前后的酒样中分别鉴定出73 种和71 种香气成分,二者主要香气成分均是苯乙醇、芳樟醇、乳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十二醇、α-松油醇、正己醇和4-萜烯醇。巴氏杀菌后,醇类和酯类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1.22%与2.00%;而烷烯类、醛酮类、酸类以及酚醚类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杀菌后,沙参糯米酒中原有的愉悦香气成分如香茅醇、乙酸苯乙酯等未检出;辛酸、正癸酸等具有不愉快气味的成分经过杀菌后也相应减少和消失。辛酸乙酯、十四醛三聚物、甲基庚烯酮等的出现使得杀菌后的沙参糯米酒增添了宜人的香甜果香气息。综上,巴氏杀菌对沙参糯米酒的香气成分影响不大,适合作为该酒的杀菌方式。  相似文献   

9.
巴氏灭菌前后沃尔卡姆柠檬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明鑫 《中国酿造》2020,39(10):176
为探究巴氏灭菌对新鲜沃尔卡姆柠檬汁香气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巴氏灭菌前后新鲜柠檬汁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巴氏灭菌前后的柠檬汁中分别共鉴定出86种和9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均有不同。巴氏灭菌后,醇类、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9.15%和0.86%,而烷烯类、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10.77%、0.40%。巴氏灭菌后原有的挥发性成分有所变化,同时也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柠檬汁中柠檬烯、萜品油烯、β-蒎烯、α-松油醇、4-萜烯醇、月桂烯、香茅醇、1-β-红没药烯等主体挥发性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果酒香气成分的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秦美猕猴桃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经GC-MS分离与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的96.44%,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烃类以及少量的其他化合物,以酯类、醇类、酸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3-甲基丁酯、3-甲基丁醇、苯乙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醇酯、已酸乙酯、辛酸、2-甲基丙醇、乙酸-2-甲基丙酯、癸酸、乙酸己酯、己酸等.这些物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猕猴桃果酒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清香型牛栏山二锅头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共得到42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酯类化合物17种,酸类化合物8种,醇类化合物7种,杂环类化合物5种、烷烃类化合物4种和醛类化合物1种。液液萃取主要呈香物质有3-甲基-1-丁醇、十六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固相微萃取主要呈香物质有3-甲基-1-丁醇、己酸乙酯、3-甲基-1-丁醇乙酸、辛酸乙酯和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对香气成分的分离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对白酒的定性分析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哈密瓜主要香气成分,该文采用热脱附方法对哈密瓜果肉、哈密瓜果汁的香气进行富集,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D)联机进行检索分析.结果显示,哈密瓜果肉、哈密瓜果汁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从中检测出56种香气成分,其中哈密瓜肉香气成分有31种,哈密瓜汁的香气成分有46种,共同香气物质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  相似文献   

13.
辛广  谢婷婷  张博  李书倩  王月囡 《食品科学》2010,31(16):197-199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快速测定南果梨果酒中的香气成分。设立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温度对固相微萃法分析南果梨果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鉴定出的主要香气成分;乙醇、乙酸乙酯、2- 甲基-1- 丙醇、异戊醇、2- 甲基-1- 丁醇、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3- 甲硫基丙酸乙酯、苯乙醇、癸酸乙酯是不同温度下共有的成分,温度在40℃鉴定出的香气成分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14.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初探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马瑟兰葡萄酿制的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并与同一种植地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马瑟兰干红葡萄酒中共检出香气成分42种,其中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4-甲氧基-4-甲基-2-戊醇、2,4-二甲基-3-戊醇、芳樟醇、香叶醇、乙酸异戊酯、2-丙基-1-庚醇、癸酸乙酯、2-甲基-2-硝基-1-丙醇相对含量较高。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共检出香气成分30种,其中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2-丙基-1-庚醇、乙酸异戊酯、3-乙基-3-甲基庚烷、己酸己丁酯、十六烷、2,2-二甲基丁烷相对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山楂果醋易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与NIST 05 a.L谱库比对,鉴定得到各个组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得到49 种化合物,结构鉴定出36 种化合物,占总易挥发成分总量的98.91%,对山楂果醋易挥发性成分贡献较大的依次是:酯类化合物11 种,占40.12%;酸类化合物6 种,占33.63%;醇类化合物11 种,占21.79%。此外,醛类化合物1 种,占0.05%;酮类化合物2 种,占0.57%;其他类5 种,占1.55%。初步确定乙酸、乙酸乙酯、乙醇、乙酸-3-甲基丁酯、苯甲酸乙酯、3-甲基丁醇、己酸乙酯、己酸、苯甲酸、乙酸-1-甲基丙酯、2-丁醇、苯乙醇、辛酸、2-甲氧基-4-甲基苯酚是山楂果醋的主要香气成分。以期为山楂果醋的香气特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山楂果醋品质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山楂果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种对啤酒的风味与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皮尔森麦汁、啤酒花、啤酒酵母、百香果原浆和水等为主要原料酿造百香果果啤,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测定不同啤酒酵母(S-04、US-05、S-33、CS31和CN36)...  相似文献   

17.
应用液液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分析2 种芝麻香型白酒(BTQ、YH)中香气活性成分。经保留指数、香气特征并结合标准品比对,BTQ和YH分别定性出挥发性化合物75 种和68 种;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分别嗅闻出香气活性化合物48 种和46 种,BTQ中香气稀释(flavor dilution,FD)因子值最大的是3-甲硫基丙醛(FD=6 561);YH中FD最大的是苯乙醇、3-甲基-1-丁醇、丁酸乙酯、戊酸乙酯(FD=2 187)。通过多种方法联用,对嗅闻到的51 种香气活性成分和28 种非嗅闻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相关阈值进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比较它们对整体香气的贡献程度,发现BTQ中有40 种化合物OAV不小于1,YH中有36 种化合物OAV不小于1,2 种酒中香气贡献度最高的是己酸乙酯、3-甲基丁醛、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结合FD因子及OAV,对这2 种芝麻香型白酒香气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有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3-甲基丁醛。  相似文献   

18.
刘敏  高伟  张睿梅 《食品科学》2021,41(22):193-200
为优化杏酒的发酵工艺,提高杏果的综合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杏汁和杏皮渣为原料,分别加入两种酵母进行发酵,比较发酵工艺对杏酒基本理化指标、香气物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采用4 种发酵工艺,工艺1为杏汁+酵母BV818,工艺2为杏汁+酵母CECA,工艺3为杏皮渣+酵母BV818,工艺4为杏皮渣+酵母CECA。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杏酒中的香气物质,并对杏酒进行感官评价。在杏酒中共检测出41 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29 种、醇类5 种、醛类2 种和萜烯类5 种,其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占香气总量的72.7%。在工艺1~4的酒样中,香气总量分别为14 765.27、15 034.37、12 580.27 μg/L和7 347.61 μg/L,用杏汁发酵的杏酒中香气总量显著高于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在4 种工艺酒样中均能检出且气味活性值大于1的香气物质为杏酒的特征香气物质,共有6 个,分别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芳樟醇、癸酸乙酯和丁酸乙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工艺2的酒样与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芳樟醇5 种特征香气物质处于同一象限,说明该酒样具有杏酒的典型香气特征。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杏酒具有杏、桃、柑橘、苹果、梨等果香和槐花、金银花等花香,采用工艺2酿造的杏酒,感官评分最高。结论:用杏汁发酵的杏酒,香气物质含量较高,以果香和花香为主,酒体轻盈,口感清爽,而用杏皮渣发酵的杏酒,总酚含量较高,香气复杂,酵母味明显,酒体饱满。本研究为杏酒发酵工艺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研究杏酒香气物质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aroma of Rhine Riesling must and wine was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intense odor-active compoun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special designed method of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 to detect characteristic odorants,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GC-MS. Generally,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higher odor intensities for the wine than for the must samples. The aroma substances 2-phenylethanol, 3-methyl-1-butanol, 3-(methylthio)-1-propanol, ethyl propanoate, ethyl butanoate, ethyl 3-methylbutanoate, 3-methyl-1-butanol acetate, ethyl hexanoate, ethyl octanoate, ethyl 3-hydroxybutanoate, 2-phenylethyl acetate, hexanoic acid, 3-methylbutanoic acid, butanoic acid, β-damascenone, γ-undecalactone and 4-vinylguaiacol were detected as the most active odorants in the Rhine Riesling wine. The aroma of Rhine Riesling must was characterized by 2-ethyl-1-hexanol, (E)-2-penten-1-ol, 1-terpinen-4-ol, benzyl alcohol, 2-phenylethanol, α-terpineol, d-limonene, β-damascenone, 3-methylbutanoic acid and benzeneacetaldehyde.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添加氯化铵及无添加对照发酵苹果白兰地酒中的香气成分.经分析鉴定:在苹果白兰地的挥发性物质中,酯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构成了苹果白兰地的主要香气成分;苹果白兰地发酵中添加氯化铵有助于提高主要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为:乙酸乙酯、3-甲基-乙酸-1-丁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3-甲基-1-丁醇和乙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