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放松城乡壁垒的传统户籍管制制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看,人口流动和城市就业应逐步从区别待遇走向国民待遇,低素质劳动力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和就业权利.只有实行迁徙和就业自由,才能保障农民拥有平等的获利机会,才能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增长和繁荣.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迁徙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政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后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建国初期短暂的自由迁移、1 95 8年开始的严格限制户口自由迁移特别是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以及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主要是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三个时期。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尚局限于小城镇范围 ,这有其认识上的严重误区。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实行全体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 ,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多年来已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改革,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人户分离现象是其集中体现。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隔离、实现自由迁徙。自由迁徙是正义社会的基本品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对自由迁徙落户条件应实行必备性条件与选择性条件相结合的目标模式;为实现自由迁徙法制化,有必要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一定程度的默认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恢复迁徙自由已经势在必行。应该通过宪法确认、改革户籍制度和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我国的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5.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燕 《河北学刊》2003,23(6):93-97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误区:一是对户籍制度本质内涵认识模糊,改革重心错位;二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定位为城镇化,不仅不能使户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反而扭曲了城镇化的本义;三是改革在力度、步骤选择上没有综合权衡相关制度、政策,以致过分追求速度,急于求成,使改革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心应是对户籍分等特点的剔除,而不仅仅是取消户籍分类;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是城镇化,人口迁徙自由才是其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诸多主客观因素决定改革总体上只能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1958年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强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改革。但是在我国采取渐进改革方式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阻力的存在而推行不力。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统治者的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陈玉光 《江淮论坛》2010,(6):17-22,122
世界城市化进程遵循着"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等七条基本规律。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确立和实施以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和产业带动两大战略。在策略上,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并进,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以人口迁徙自由为最终目标的户籍管理制度,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1958年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强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改革.但是在我国采取渐进改革方式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阻力的存在而推行不力.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统治者的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智君  咬亮 《河北学刊》2007,27(2):247-249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新的户籍制度应当保证国家政治结构平衡,从宪法上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同时,剥离户籍制度的利益分配职能,强化其人口信息统计职能。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里,人口流动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迁徙、居住和自由地择业和创业,这为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了较合理和科学的途径。然而在我国,户籍制度把城市和乡村人口法定划分为两大社会角色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