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住院确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其中57例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并发组”); 300例未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简称“未并发组”)。并发组中,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0(26,3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40例,≥44岁年龄组有17例。未并发组中,年龄M(Q1,Q3)为39(32,48)岁,其中14~<44岁年龄组有198例,≥44岁年龄组有10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肺结核患者病程及痰菌检测情况等7项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7例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并发组和并发组在上述各因素中,年龄≥44岁者占比分别为34.0%(102/300)、29.8%(17/57);男性占比分别为45.7%(137/300)、40.4%(23/57);发生口腔黏膜炎者占比分别为11.7%(35/300)、45.6%(26/57);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占比分别为16.3%(49/300)、36.8%(21/57);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占比分别为8.0%(24/300)、10.5%(6/57);肺结核患病时间>3个月者占比分别为41.0%(123/300)、38.6%(22/57);痰菌阳性者占比分别为19.3%(58/300)、68.4%(39/57)。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0.376、0.547、38.963、12.781、0.397、0.115、58.326,P值分别为0.540、0.459、0.000、0.000、0.529、0.735、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口腔黏膜炎(Wald χ2=12.279,OR=3.564,95%CI=1.751~7.255,P=0.004)、发生上呼吸道感染(Wald χ2=9.987,OR=3.092,95%CI=1.535~6.227,P=0.002)及痰菌阳性(Wald χ2=26.320,OR=5.880,95%CI=2.989~11.568,P=0.000)是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口腔黏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及痰菌阳性的患者易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可作为临床预防的关注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经伤口分泌物培养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且符合入选标准,并于结核科门诊因自然破溃和淋巴结切开术后行伤口换药的189例患者。189例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62~166d,平均(90.3±12.1)d。以伤口愈合平均时间90d作为界限值,47例(24.9%)伤口愈合时间≥90d (≥90d组),142例(75.1%)<90d (<90d组)。采用SPSS 17.0软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病灶最大直径、受累淋巴结数量、是否并发糖尿病、是否并发肺结核、是否规律换药等12项相关因素进行对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0d组和≥90d组患者在BMI<18.4[58.5%(83/142)和85.1%(40/47)]、受累淋巴结≥2枚[22.5%(32/142)和38.3%(18/47)]、病灶最大直径≥2.0cm[61.3%(87/142)和80.9%(38/47)]、并发糖尿病[36.6%(52/142)和57.4%(27/47)]、不规律换药[13.4% (19/142) 和72.3% (34/47))]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40、4.509、6.047、6.296、61.835,P值分别为0.001、0.034、0.014、0.012、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18.4[Wald χ2=3.553,P=0.019,OR(95%CI)=4.062(0.117~7.981)]、受累淋巴结≥2枚[Wald χ2=4.223,P=0.040,OR(95%CI)=2.134(1.172~19.119)]、病灶最大直径≥2.0cm[Wald χ2=8.573,P=0.003,OR(95%CI)=2.669(1.169~10.815)]、并发糖尿病[Wald χ2=5.021,P=0.025,OR(95%CI)=2.337(1.776~4.442)]、不规律换药[Wald χ2=26.346,P=0.000,OR(95%CI)=16.900(14.061~32.786)]是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伤口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BMI<18.4、受累淋巴结≥2枚、并发糖尿病、病灶最大直径≥2.0cm、不规律换药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换药患者,避免淋巴结结核伤口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经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4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治住院患者,按照是否并发AIDS分为并发组(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42例)和未并发组(未并发AIDS的颈部淋巴结结核,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结果 并发组患者在男性[66.7%(28/42]、年龄[41.69(34.75,47.00)岁]、咳嗽[26.2%(11/42)]、乏力[16.7%(7/42)]、发热[38.1%(16/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分别为44.0%(44/100)、30.64(22.00,32.75)岁、9.0%(9/100)、1.0%(1/100)、8.0%(8/100)](χ 2=6.867,P=0.009;Z=-5.300,P=0.000;χ 2=7.223,P=0.007;χ 2=10.867,P=0.001;χ 2=13.339,P=0.000),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152.50(69.25,241.75)个/μl]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98.00(452.00,748.00)个/μl](Z=-8.081,P=0.001)。在CT扫描表现上,并发组在淋巴结短径>2cm[47.6%(20/42)]、淋巴结融合[71.4%(30/42)]、淋巴结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坏死并存型[45.2%(19/42)]、累及≥3个区[59.5%(25/42)]、累及≥4个区[33.3%(14/42)]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27.0%(27/100)、53.0%(53/100)、4.0%(4/100)、31.0%(31/100)、11.0%11/100)](χ 2值分别为5.679、4.136、37.056、10.075、10.170,P值均<0.05);在形态规则[16.7%(7/42)]、边界清楚[16.7%(7/42)]、不全性坏死[33.3%(14/42)]方面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50.0%(50/100)、52.0%(52/100)、90.0%(90/100)](χ 2值分别为13.677、15.205、48.459,P值均=0.000)。结论 AIDS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以男性、40岁以上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CT表现多见淋巴结短径>2cm、融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变常累及≥3个分区的淋巴结,且多为并存型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化学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胸科医院符合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纳入要求确诊的267例MDR-PTB患者。分别采用耐多药肺结核标准化化疗方案(6Z-Km(Am,Cm)-Lfx(Mfx)-Cs(PAS,E)-Pto/18-Z-Lfx(Mfx)-Cs(PAS,E)-Pto)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对26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完成疗程、死亡、失败、丢失和其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登记分类、耐药情况、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治疗方案、并发其他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是否规律等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χ 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67例MDR-PTB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38例(51.7%),完成疗程13例(4.9%),死亡10例(3.7%),失败23例(8.6%),丢失78例(29.2%),其他5例(1.9%)。影响治愈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案[个体化方案:38.0%(27/71);标准化疗方案:56.6%(111/196)]、并发症[有:39.7%(27/68);无:55.8%(111/199)]、药物不良反应[有:31.1%(32/103);无:64.6%(106/164)]、服药是否规律[是:94.9%(129/136);否:6.9%(9/131)]4个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χ 2=7.224,P=0.007;χ 2=5.243,P=0.022;χ 2=28.545,P=0.000;χ 2=206.846,P=0.00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规律服药[Wald χ 2=84.656,P=0.000;OR(95%CI)=229.019(71.974~728.737)]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保护因素;而有并发其他疾病[Wald χ 2=9.652,P=0.002;OR(95%CI)=0.138(0.040~0.482)]、有药物不良反应[Wald χ 2=5.317,P=0.021;OR(95.0%CI)=0.313(0.117~0.840)]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疗效不够理想,其影响因素较多。坚持规律服药、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成年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搜集2009—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术前肾功能正常,且行脊柱结核手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结核患者2535例,参照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68例。依据全球改善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最终以术后发生AKI的31例患者作为并发AKI组,以未发生AKI的62例患者(与AKI组按1∶2匹配同期、同手术部位及同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抗结核药物治疗时间、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尿酸、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术中ASA分级、麻醉方式、有无高血压、有无低血压、手术时间、术中用药、胶体量、氯化钠注射液补液量、输血量、失血量、尿量,术后肺部感染、住院时间、院内死亡例数]与术后发生AKI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AKI组患者年龄≥60岁[64.52%(20/31)]、BMI>25[58.06%(18/31)]、术前高血压病史[54.84%(17/31)]、高尿酸血症[87.10%(27/31)]、贫血[54.84%(17/31)]、术中失血量≥600ml[64.52%(20/31)]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30.65%(19/62)、29.03%(18/62)、67.74%(42/62)、19.35%(12/62)、35.48%(22/62)](χ2值分别为4.216、5.864、6.486、4.043、12.126、7.034,P值分别为0.040、0.011、0.015、0.044、0.001、0.008);而术前eGFR≥90ml·min-1·(1.73m2)-1 [67.74%(21/31) ]、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41.94%(13/3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7.10%(54/62)、64.52%(40/62)](χ2值分别为4.960、4.299, P值分别为0.026、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25 [Wald χ2=4.916,P=0.027,OR(95%CI):4.391 (1.187~16.238)]、高尿酸血症[Wald χ2=4.412,P=0.036,OR(95%CI):5.896 (1.126~30.874)]、贫血[Wald χ2=9.396,P=0.002,OR(95%CI):8.173 (2.133~31.314)]、eGFR≥90ml·min-1·(1.73m2)-1 [Wald χ2=4.283,P=0.039,OR(95%CI):0.213(0.049~0.921)]是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肾功能正常的脊柱结核患者行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术,术前BMI>25、并发高尿酸血症和贫血是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而术前高eGFR水平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住院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参加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15省21家医疗机构360187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结核病灶累及部位等信息,比较分析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结果 360187例肺结核患者中,男238910例(66.33%),女121277(33.67%),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 [M(Q1,Q3)]为47(28,62)岁;42987例(11.93%)并发肺外结核,并发率依次为结核性脑膜炎[2.72%(9809例)]、颈部淋巴结结核[1.93%(6966例)]、结核性腹膜炎[1.59%(5733例)]、结核性心包炎[0.94% (3399例)]、肠结核[0.94%(3380例)]等。男性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的并发率分别为2.44%(5829例)、1.44%(3429例)、1.41%(3376例)、0.90%(2138例)、0.75%(1791例)、0.67%(1604例)、0.64%(1522例)、0.60%(1438例),均明显低于女性[分别为3.28% (3980例)、2.92% (3537例)、1.94% (2357例)、1.04% (1261例)、0.90% (1093例)、0.79% (960例)、0.76% (924例)、0.66% (805例)](χ 2=215.235,930.541,144.480,18.061,23.272,16.442,18.585,4.976;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1~岁组至≥65岁组)肺结核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多浆膜炎、腰椎结核、胸椎结核、胸壁结核、咽喉结核的并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870.549,2939.502,1830.620,673.372,115.428,319.078,52.512,19.308,439.177,136.619;P值均<0.05)。除胸椎结核的并发率未呈现出随年龄变化的趋势($\chi^{2}_{趋势}$=0.814, P=0.367),结核性心包炎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chi^{2}_{趋势}$=62.087,P<0.001)外,其他肺外结核的发生率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OR(95%CI)=1.325(1.297~1.353)];其他各年龄组风险均高于≥65岁年龄组[1~岁组、15~岁组、25~岁组、35~岁组、45~岁组、55~岁组的OR(95%CI)值分别为:4.995(4.655~5.360)、2.481(2.397~2.568)、2.053(1.982~2.126)、1.683(1.619~1.749)、1.276(1.228~1.326)、1.109(1.067~1.153)];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后,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OR(95%CI)=0.817(0.812~0.821)]。结论 肺结核患者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颈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心包炎和肠结核等多种肺外结核;且并发肺外结核的风险女性高于男性,并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肺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临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25.0%),女99例(75.0%);年龄范围15~73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7(22,48)岁;病程为14d至6年,病程M(Q1,Q3)为60(30,180)d。收集研究对象临床信息,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大小、数量、分布特点、MR成像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 132例淋巴结结核患者中,DWI共发现异常淋巴结2032枚,其中右侧1127枚,左侧905枚,淋巴结平均直径为(21.32±6.50)mm。按照影像学分区,共累及503例次,主要分布在第Ⅱ区[161例次(32.01%)]、第Ⅳ区[113例次(22.47%)]。按照影像学形态结合病理分为4期,共累及292例次,Ⅰ期有100例次(34.25%),Ⅱ期有71例次(24.32%),Ⅲ期有71例次(24.32%),Ⅳ期有50例次(17.12%)。Ⅰ期在T1WI为稍低信号,T2WI、DWI为高信号,DWI部分淋巴结呈裂隙状低信号;Ⅱ、Ⅲ、Ⅳ期淋巴结坏死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DWI呈高信号。部分颈淋巴结结核痊愈后,纤维硬结灶及钙化灶表现为“四低”现象,即T1WI、T2WI、DWI、ADC图均呈低信号。脓肿区T1WI、T2WI均呈稍低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实质部分与坏死区间DWI呈环形低信号。行DWI扫描时,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200、500、1000、2000s/mm 2时,相应ADC值[M(Q1,Q3)]分别是0.935(0.787,1.504)×10 -3mm 2/s、1.254(0.970,1.565)×10 -3mm 2/s、1.039(0.769,1.290)×10 -3mm 2/s、0.842(0.625,1.193)×10 -3mm 2/s、0.687(0.337,0.859)×10 -3mm 2/s,5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16,P<0.01)。结论 MR常规序列结合DWI及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由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缩短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化疗疗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等20家结核病专科医院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的681例患者,按照所采用的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8个月方案组,515例)和对照组(24个月方案组,166例)。收集治疗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结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转归(治疗成功、失败、死亡、丢失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Z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有差异的临床指标与治疗成功率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64.66%,333/515)高于对照组(54.22%,90/166)(χ 2=5.818, P=0.002),病死率(2.33%,12/515)低于对照组(5.42%,9/166)(χ 2=4.015, P=0.045)。而两组的失败率(17.86%,92/515;23.49%,39/166)、丢失率(11.46%,59/515;11.45%,19/166)、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24.85%,128/515;25.90%,43/1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561,P=0.109;χ 2=0.000,P=0.997;χ 2=0.095,P=0.7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β=0.549,$s_{\bar{x}}$=0.204,Wald χ 2=7.262,P=0.007,OR(95%CI)=1.731(1.161~2.579)]和使用乙胺丁醇 [β=0.485,$s_{\bar{x}}$=0.190,Wald χ 2=6.516,P=0.011,OR(95%CI)=1.625(1.119~2.359)]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采用6种药物组成、疗程为18个月的化疗方案能够达到24个月化疗方案的疗效,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成功率,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表现为磨玻璃样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型肺癌(简称“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与实性结节(subsolid-nodule,SN)型肺癌(简称“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不同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识别及治疗磨玻璃样影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目的。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 至 2018年2月确诊并符合入组标准的 45 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将GGO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的患者设为研究组(简称“GGO组”,共16例),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简称“SN组”,共2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CT扫描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年龄:GGO组平均年龄(51.0±6.1)岁,SN组(59.6±8.4)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 P<0.001)。(2)结核病史:GGO组平均(19.5±2.6)年, SN组平均(23.3±3.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 P<0.001)。(3)确诊时间:GGO组平均(382.0±27.0)d,SN组平均(9.5±5.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 P=0.000)。(4)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GGO组16例(100.0%)均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N0);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同侧肺门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有转移(N1) 0例(0.0%);同侧纵隔内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N2) 0例(0.0%)。SN组16例(55.2%)未见N0;N1 9例(31.0%);N2 4例(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99, P=0.003)。(5)肿瘤与结核病灶的位置关系:GGO组同叶4例(25.0%),异叶12例(75.0%);SN组同叶18例(62.1%),异叶11例(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8,P=0.038)。(6)病理类型:GGO组 鳞癌1例(6.3%),腺癌14例(87.5%),大细胞癌 1例(6.3%);SN组鳞癌12例(41.4%),腺癌15例(51.7%),腺鳞癌2例(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8,P=0.029)。(7)手术方式:GGO组行肺叶切除11例(68.8%,11/16),肺段切除1例(6.2%,1/16),肺楔形切除2例(12.5%,2/16),肺叶加楔形切除2例(12.5%,2/16);SN组全部行肺叶切除(100.0%,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5.66,P=0.000)。结论 GGO型肺癌与SN型肺癌并发陈旧性肺结核相比较,具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年龄低,确诊周期长,肿瘤分布与结核病灶无明显相关,纵隔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手术方式多样及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等特点,为肺癌并发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市胸科医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确诊的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的患者102例、恶性肿瘤患者64例、单纯结核病患者80例。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析T-SPOT.TB检测不同人群的结果。同时分析T-SPOT.TB检测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与抗酸染色和(或)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T-SPOT.TB检测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组阳性率为85.29%(87/102),检测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26.56%(1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97,P<0.01);检测单纯结核病组的阳性率为91.25%(73/80),与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0,P=0.221);进一步比较A、B抗原反应点数,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组与单纯结核病组患者A抗原阳性斑点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分别为56.50(30.25,83.25)个和45.50(32.00,75.00)个;B抗原阳性斑点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分别为63.50(43.25,98.00)个和55.00(24.00,101.50)个,两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66和-0.30,P值分别为 0.539和0.796)。T-SPOT.TB 检测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29%(87/102)和73.44%(47/64);与抗酸染色和(或)病理检查比较,T-SPOT.TB检测的Kappa值为0.61。 结论 T-SPOT.TB检测对恶性肿瘤并发结核病患者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用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45例肺结核患者(PTB 组)、28例肺结核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PTB-DM2组),及24名健康对照志愿者(HC组)的肝素抗凝血浆,分别定量检测3组患者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质损伤标志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 (P25,P75)]”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3组患者相关数据,GraphPad Prism 7.0软件作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组、PTB组、PTB-DM2组各生化指标T-AOC[4.65(4.16, 5.15)、2.70(3.50, 4.30)、 2.55 (2.03,3.48) U/ml]、CAT[54.20 (35.46,81.30)、23.49(9.49,44.72)、 5.66 (-14.00, 31.98) U/ml]、HO-1[16.12 (11.84,24.09)、11.44(7.95,15.53)、8.19 (7.53,11.58) ng/ml]、GSH[5.14(3.98,7.33)、4.69(3.02,6.47)、2.90 (1.90,6.14) μmol/ml]、SOD[14.31(10.63,17.33)、14.28(11.86,15.69)、13.78(12.26,18.00) U/ml]、MDA[ 3.60 (2.62,4.40)、5.11 (4.26,7.23)、12.77(9.47,14.89) nmol/ml]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5.28,P<0.01;χ 2=28.94,P<0.01;χ 2=23.00,P<0.01;χ 2=9.24,P=0.010;χ 2=15.53,P<0.01;χ 2=59.46,P<0.01)。PTB组患者血浆的T-AOC、CAT、HO-1含量较HC组均明显下降,MDA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 Z=-3.82,P<0.01;Z=-3.21,P=0.005;Z=-3.94,P=0.008)。PTB-DM2组患者的T-AOC、CAT、HO-1、GSH、SOD水平均较PTB组患者均明显下降,MDA水平较PTB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47;Z=-2.44,P=0.046;Z=-2.27,P=0.023;Z=-2.45,P=0.096;Z=-3.50,P=0.002;Z=-6.01,P<0.01)。 结论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PTB患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且存在脂质氧化损伤;并发2型糖尿病可加重PTB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更低,脂质氧化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泰安市肿瘤(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34例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患者(A组),以及同期310例单纯食管下段癌患者(B组),均行常规食管下段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率、术后低氧血症、延迟发热、心律失常、肺部并发症、切口不愈、吻合口瘘、手术死亡率、生存率等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采用D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小样本数据,采用校正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4±0.4)h]、出血量[(181.0±71.4)ml]、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4.1%,32/34)与B组[分别为(3.1±0.4)h、(165.0±80.5)ml、93.5%(29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P=0.055;t=0.73, P=0.241;χ 2=0.06, P=0.810)。A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17.6%,6/34)、手术延迟发热(32.4%,11/34)、肺部并发症(23.5%,8/34)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6.5%,20/310;16.1%,50/310;10.3%,32/310)(χ 2=4.01,P=0.045;χ 2=4.47,P=0.034;χ 2=3.99,P=0.045);但心律失常(8.8%,3/34)、切口不愈(2.9%,1/34)、吻合口瘘(5.9%,2/34)、手术死亡率(2.9%,1/34)的发生率与B组(分别为6.1%,19/310;2.9%,9/310;3.9%,12/310;1.0%,3/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P=0.810;χ 2=0.28,P=0.599;χ 2=0.01,P=0.915;χ 2=0.03,P=0.860)。A组1年生存率(94.1%,32/34)、2年生存率(67.6%,23/34)与B组(分别为93.9%,291/310;74.8%,232/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P=0.748;χ 2=0.49,P=0.482),但3年生存率A组(20.6%,7/34)明显低于B组(42.9%,133/310)(χ 2=5.43,P=0.019)。A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 结论 手术治疗稳定期肺结核并发食管下段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肺结核病情进展及播散情况,可作为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肺部局灶性磨玻璃样(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病灶的CT特征,以提高对肺结核少见征象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9—2019年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11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11个fGGO病灶),其中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3例经手术组织标本病理检查证实、1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同期按照1∶4比例选取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具有fGGO病灶的肺癌患者(肺癌组,44个fGGO病灶)。分析两组患者fGGO病灶的CT扫描特征。结果 肺结核组和肺癌组患者fGGO病灶分布在上叶[分别为63.6%(7/11)和65.9% (29/44)]、中叶[分别为9.1% (1/11)和11.4%(5/44)]、下叶[分别为27.3%(3/11)和22.7%(10/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8,P=0.106)。肺结核组fGGO病灶呈圆或椭圆形[36.4%(4/11)]、边缘与肺交界面清晰[9.1%(1/11)]、有分叶[0.0%(0/11)]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肺癌组[77.3%(34/44)、93.2%(41/44)、43.2%(19/44)](χ 2=5.114,P=0.024;χ 2=29.974,P=0.000;χ 2=5.473,P=0.019)。肺结核组fGGO病灶内部密度均匀[9.1%(1/11)]、有支气管影或空泡[0.0% (0/11)]、出现增粗或扭曲血管影[0.0%(0/11)]的比率均明显低于肺癌组[分别为54.5%(24/44)、38.6%(17/44)、77.3%(34/44)](χ 2=7.333,P=0.007;χ 2=4.475,P=0.034;χ 2=19.108,P=0.000),而多发结节样病灶[90.9%(10/11)]的比率高于肺癌组[0.0%(0/44)] (χ 2=42.969,P=0.000)。结论 肺结核fGGO病灶分布与肺癌无特异性差别;依据fGGO边缘模糊、无分叶、无胸膜凹陷征、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无支气管影或空泡、无增粗或扭曲血管影、多发簇状分布结节样病灶的CT表现,在与肺癌鉴别诊断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临床治愈后CT随访转归征象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细菌学确诊的MDR-PTB临床治愈并随访2年无复发的患者,共计42例。其中初治患者18例(初治组),复治患者24例(复治组),分别对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停药24个月时患者的肺部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肺结核活动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4/42)、42.9%(18/42)和31.0%(13/42),稳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69.0%(29/42)、81.0%(34/42)和83.3%(35/42),不确定性征象的检出率均为40.5%(17/42)。在停药时,初治组与复治组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33.3%(6/18)和75.0%(18/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50.0%(9/18)和83.3%(2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292,P=0.007;χ 2=5.347,P=0.021);停药12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7.8%(5/18)和54.2%(13/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3.3%(15/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2.925,P=0.087;χ 2=0.116,P=1.000);停药24个月时,两组患者活动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22.2%(4/18)和37.5%(9/24),稳定性征象检出率分别为88.9%(16/18)和79.2%(19/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123,P=0.289;χ 2=0.700,P=0.679)。在停药时、停药12个月时和停药24个月时,不确定性征象在初治组的检出率均为16.7%(3/18),在复治组的检出率均为58.3%(14/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均为7.412,P值均为0.006)。 结论 MDR-PTB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停药标准后,CT表现以损伤延迟修复为主要表现;与初治MDR-PTB患者比较,复治MDR-PTB患者肺部CT扫描显示出更多不确定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搜集2012—2017年经改良罗氏培养基痰培养及绝对浓度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且符合排除标准的660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并发糖尿病组(159例,并发组)、未并发糖尿病组(501例,未并发组)。采用数字表法从两组患者中分别随机抽取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由2名影像科经验丰富医师在不知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的情况下重新阅读CT片,以记录胸部CT表现及病变分布范围。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曼-惠特妮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或叶性实变[48.3%(29/60)]、大结节[26.7%(16/60)]、任何形式空洞[93.3%(56/60)]、胸腔积液[40.0%(24/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患者[分别为28.3%(17/60)、11.7%(7/60)、76.7%(46/60)、20.0%(12/60)](χ 2=5.08,P=0.024;χ 2=4.36,P=0.037;χ 2=6.54,P=0.011;χ 2=5.71,P=0.017),而支气管扩张[45.0%(27/6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70.0%(42/60)](χ 2=7.67,P=0.006);且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性或叶性实变累及叶数[(0.78±0.96)个]、大结节累及肺叶数[(0.48±0.96)个]和任何形式空洞累及叶数[(2.05±1.43)个]明显多于未并发组[分别为(0.38±0.72)个、(0.13±0.39)个、(1.58±1.43)个](U=1380.50,P=0.011;U=1511.00,P=0.027;U=1432.00,P=0.046),而支气管扩张累及肺叶数[(0.97±1.37)个]明显少于未并发组[(1.58±1.57)个](U=1335.50,P=0.010)。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CT扫描出现段以上肺实变的频率及分布范围、出现大结节和空洞的频率及累及范围、并发胸腔积液的频率均较未并发糖尿病患者高;而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耐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为有效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从全国20家医院和结核病防治机构纳入的293例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和患者临床报告情况;发出问卷293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100.0%。其中223例(76.1%)被调查者自报了解结核病相关核心信息,对该群患者进一步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调查。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知晓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1% (223/293)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有23.9% (70/293)的患者尚不了解。了解者对11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0.1% (1720/2453)。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饮酒或偶尔饮酒(70.3%,1648/2343)、有结核病病史(72.8%,905/1243)、结核病治疗次数为1次及以上(72.6%,878/1210)、结核病病程1年及以上(72.6%,895/1232)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相对于经常饮酒(54.5%,60/110)、无结核病病史(66.4%,803/1210)、结核病治疗次数为0次(66.8%,830/1243)、结核病病程1年以下(66.6%,813/1221)的耐药结核病患者知晓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2.61、12.04、9.88、10.68,P值分别为0.002、<0.001、0.007、0.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饮酒的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是经常饮酒患者的1.97倍(95%CI:1.33~2.92,P=0.001),有结核病病史的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是无结核病病史患者的1.36倍(95%CI:1.14~1.61,P=0.001)。结论 耐药结核病患者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较低,应针对经常饮酒、无结核病病史、无结核病治疗史、结核病病程1年以下等耐药结核病患者重点开展健康促进及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2019年6—12月就诊于西安市胸科医院的196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5例(74.0%),女51例(26.0%);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8(26,53)岁。按IGRA检测结果分为IGRA检测阳性组(106例)和假阴性组(90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资料,以及胸部CT表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96例研究对象中,IGRA检测阳性106例,阳性率为54.1%。IGRA阳性组白细胞计数的M(Q1,Q3)为6.3(5.0,7.5)×109个/L,低于IGRA假阴性组的7.4(5.8,9.2)×109个/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血红细胞沉降率的M(Q1,Q3)为34.5(16.0,58.0)mm/1h,低于IGRA假阴性组的53.0(31.8,84.3)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2,P=0.000);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M(Q1,Q3)为553(371,737)个/μl,高于IGRA假阴性组的432(320,645)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0,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7.0×109个/L[OR(95%CI)=3.003(1.618~5.572)]、ESR≥40mm/1h[OR(95%CI)=2.270(1.228~4.195)]、CD4+ T淋巴细胞计数<400 个/μl[OR(95%CI)=2.198(1.155~4.181)]是影响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IGRA检测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用IGRA辅助结核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2019年6—12月就诊于西安市胸科医院的196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5例(74.0%),女51例(26.0%);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38(26,53)岁。按IGRA检测结果分为IGRA检测阳性组(106例)和假阴性组(90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资料,以及胸部CT表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96例研究对象中,IGRA检测阳性106例,阳性率为54.1%。IGRA阳性组白细胞计数的M(Q1,Q3)为6.3(5.0,7.5)×109个/L,低于IGRA假阴性组的7.4(5.8,9.2)×109个/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血红细胞沉降率的M(Q1,Q3)为34.5(16.0,58.0)mm/1h,低于IGRA假阴性组的53.0(31.8,84.3)mm/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2,P=0.000);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M(Q1,Q3)为553(371,737)个/μl,高于IGRA假阴性组的432(320,645)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0,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7.0×109个/L[OR(95%CI)=3.003(1.618~5.572)]、ESR≥40mm/1h[OR(95%CI)=2.270(1.228~4.195)]、CD4+ T淋巴细胞计数<400 个/μl[OR(95%CI)=2.198(1.155~4.181)]是影响IGRA检测痰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IGRA检测涂阳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用IGRA辅助结核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发颅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86例经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为TBM的患者资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现颅神经损伤(无颅神经损伤组),72例(14.8%)并发颅神经损伤(有颅神经损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转归情况,以及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有颅神经损伤组患者在发热(90.3%,65/72)、头痛(90.3%,65/72)、恶心呕吐(56.9%,41/72)、意识障碍(54.2%,39/72)、误诊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无颅神经损伤组[分别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χ 2=6.280,P=0.012;χ 2=16.334,P=0.000;χ 2=35.840,P=0.000;χ 2=14.015,P=0.000;χ 2=5.201,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有头痛的症状[OR(95%CI)=4.109(1.806~9.349),Wald χ 2=11.353,P=0.001]、有意识障碍[OR(95%CI)=2.531(1.493~4.290),Wald χ 2=11.901,P=0.001]。72例并发颅神经损伤的患者多见视神经(52.8%,38/72)、动眼神经(56.9%,41/72)损伤,两组颅神经同时受累16例(22.2%),三组颅神经同时受累3例(4.2%)。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后随访,69例(95.8%)患者颅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1.4%)患者因病情严重死亡,仅2例(2.8%)患者遗留有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后遗症。 结论 TBM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并不少见,误诊率较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较明显,且头痛、意识障碍与出现颅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经有效抗结核治疗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