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例1 女,5个月。因阵发性呼吸困难,X线显示胸腔内肿物,于83年7月8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个多月气喘伴有咳嗽。检查:胸片示右胸纵隔旁有巨大半圆形囊性肿物,约11×10×12cm,边缘光滑,与胸4、5椎体相连,胸4~6椎板未愈合,右肺野血管相变细,稀少。手术开胸见右肺上、下叶间有一白色半透明肿物,自后向前下方生长,呈圆锥形。经穿刺抽出胸脊液80ml。肿物与周围无粘连,蒂部位于胸4、5椎体右侧,直径约1cm,与胸膜粘  相似文献   

2.
下胸段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30岁。因右下肢麻木伴走路不稳10年余,腰痛、走路不能2d入院。病程中,时因感冒发烧致症状加重。5岁时患有结核性脑膜炎,遗留有走路不稳。入院时查体:神清语利,一般状态较好;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呈折刀样,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平脐以下痛温觉减退,以右侧明显,胸椎12压痛。MRI示:胸9~11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较长的结节状T1等信号、T2略高信号影,大小约1.8cm×6.0cm,脊髓受压变细,胸椎右凸。在全麻下行胸椎管9~11探查术,术中见胸椎管内9~11硬膜下右腹侧囊性肿物1.8cm×6.0cm,囊壁半透明,左侧与脊髓粘连增生,囊内液为灰白色炼…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38岁。因双下肢麻木、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病变及异常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病理反射:巴氏征、奥氏征、戈氏征均为阳性。入院时患者已伴有小便失禁。脊椎CT示:胸椎3~5椎管内硬脊膜外肿物,约4.5cm×1.0cm大小,呈梭形,包膜欠完整,椎骨骨膜完整未侵及;脊髓受压移位变形,最严重处受压近脊髓横断面3/4。颅脑CT、肺CT、肝、胆、脾、胰B超均未见异常。全麻下行胸椎3~5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术中见椎骨未破坏,肿物与硬  相似文献   

4.
背景:关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案存在许多争议,在保守治疗方面,多数学者主张卧床制动、理疗,对症处理,同时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但有些学者对抗生素的应用存有异议。 目的:探讨硫酸钙骨粉混合抗生素在胸椎化脓性脊柱炎治疗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0-10/2008-08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椎化脓性脊椎炎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2~71岁;病灶位于T6/7节段9例,T7/8节段6例,T8/9节段3例,T10/11节段4例,T6/8节段2例。24例患者中8例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背肌痉挛,被动体位,转侧困难,伴一侧或双侧下肢痛;11例伴食欲减退、消瘦;2例伴双下肢不全瘫,自主排尿困难;3例伴糖尿病。 方法:全部患者均采取侧前方经胸腔病灶清除后,将填入混合有抗生素的硫酸钙骨粉的钛笼植入骨缺损区,两钉一棒内固定。术后大量应用抗生素及腰背部支具外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功能的恢复率,并观察血沉及骨性愈合情况。 结果: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8年。1例患者没有恢复,其余23例均有明显恢复,恢复率30%~100%。血沉从术前平均(86.74±10.56) mm/h下降到术后5个月时的(26.40±5.42) mm/h。24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8个月。无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及其他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 结论:将填入混合有抗生素的硫酸钙骨粉的钛笼植入胸椎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区,结合两钉一棒内固定及腰背部支具外固定是治疗胸椎化脓性脊椎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胸腔内脊膜膨出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39岁。右侧胸闷气短2年,伴右下肢麻木3个月,CT及MRI示胸椎管内占位病变并向胸腔膨出,T_(4-6)椎体骨质部分吸收,T_6右侧椎弓孔破坏,椎间孔扩大,呈喇叭口状,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最大径16cm×10cm,全脊髓MRI未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考虑为囊性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入院诊断为后纵隔肿瘤。术中见囊内充满清亮脑脊液,无神经组织,T_6椎间孔扩大,直径约3cm,从椎间孔探查椎管内见脊髓受压被推向左前方,结构尚正常。囊壁病检提  相似文献   

6.
例1男,24岁。左枕部无痛渐大性肿物3年。3年前左枕部被打伤。查体:左枕部一3cm×4cm大小肿物,形状不规则,表面无红肿,可见搏动感,与动脉搏动节律一致。肿物上方可见3cm伤口疤痕。MRA示:左侧枕部头皮下条带状信号影,4cm×1cm,部分呈等信号,边界尚清。DSA示:左枕区一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为双侧枕动脉、椎动脉的分支(脑膜后动脉),引流静脉为头皮浅静脉和颈外静脉(图1)。诊断:左枕部动静脉瘘。手术取左枕部一直切口,长约10cm,于畸形肿物尾侧游离,找出左枕动脉,以一把血管钳夹闭,肿物略缩小,仍有搏动,仔细游离肿块,电凝切断供血动脉,术中见侵及骨膜,切除病变骨膜,电凝切断引流静脉,将畸形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头皮蔓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本组咽旁颞下区肿瘤 6例。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18~ 49岁 ,平均 40岁。主要症状 :咽异物感 6例 ,鼻塞 2例 ,说话呈含物音伴打鼾 4例 ,吞咽不适 5例 ,呼吸困难 1例 ,声音嘶哑、声带麻痹 1例。阳性体征见软腭隆起、咽侧壁突出、颌下或下颌后肿物。CT检查均无骨质破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 1例 ,涎腺混合瘤 4例 ,其中 ,来源于腮腺 3例 ,颌下腺 1例 ,纤维血管瘤 1例。瘤体达颅底者 6例 ,充满口咽阻塞呼吸者 1例。2 手术方法6例手术中 1例经口内进路 ,1例经颈侧进路 ,4例经口、颈腮联合进路切除肿瘤 ,其中 1例将上颌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椎管解剖学重建在椎管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42例胸椎椎管内疾病患者采用后入路铣刀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卸下一个或多个棘突椎板复合体,手术切除病变后,通过钛片钛钉连接回纳,重建胸椎椎管的解剖学结构。结果 42例患者的病变全部切除38例,次全切除4例,切除椎板数1∽4个,平均2.1个。2例手术过程中因铣刀头断裂改用微型咬骨钳,所有病例未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4个月。三维CT复查见回植物固定良好,无椎管狭窄、畸形,骨性愈合,稳定性好。结论胸椎椎管解剖学重建方法简便,易于手术操作,对保持椎管的完整性,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管内与胸腔沟通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椎管内与胸腔沟通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 MRI检查示,胸椎椎管内占位,并与右侧胸腔沟通,右侧胸腔巨大占位;经手术完全切除病灶;术后病情好转。以往文献报道均是脊椎包虫病经骨质破坏,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导致相应脊髓功能障碍,未见脊椎骨质完整的椎管内与胸腔沟通的包虫病的相关报道。结论疫源地区发现椎管内或与胸腔等邻近沟通的特殊占位病灶,诊断需考虑包虫病的可能。对已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患者应实施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并防止术中污染,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微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显微减压治疗胸椎椎管内黄韧带骨化症(OLF)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共11例,气管插管全麻后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经皮微通道单侧椎旁入路,显微镜下先显露胸椎椎管对侧硬脊膜后方,高速磨钻小心磨除钙化黄韧带,再行同侧椎管减压,达到双侧显微减压目的;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前1 d和术后1、3、7 d肌酸磷酸激酶(CPK-MM)水平;于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1周行胸椎CT三维重建;术前、术后1 w、术后6个月胸椎MRI平扫。结果本组胸椎椎管减压充分,无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MRI复查椎管减压效果好,CT三维重建检查示微创入路椎板切口未影响脊柱的稳定性;VAS及JOA评分在术后1 w、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CPK-MM水平于术后1 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于术后7 d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随访6~23个月,所有病例症状改善,随访期间未见脊柱畸形发生。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充分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高速磨钻,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既能最大程度避免损伤椎旁肌肉、关节突、棘突和韧带,也能达到椎管减压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椎体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因左胸背部疼痛1年入院。1周前外院查胸椎MRI平扫示胸7椎管内占位。为进一步手术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左侧胸6~9水平条带状区域针刺觉减退;神经功能Frankel评级E级。入院后复查胸椎MRI平扫+增强示:胸7~9水平椎管髓外硬膜下可见两个占位性病变(图1A)。入院诊断:胸椎管内多发脊膜瘤?在全麻下行后正中入路胸椎管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胸7水平肿瘤位于椎  相似文献   

12.
基底节出血抽吸术靶点设定与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比较在基底节出血抽吸术中不同靶点设定与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以血肿最大层面的中线后1/3为靶点(以下称对照组)28例;以血肿最大层面的外1/3与后1/3交叉处为靶点(以下称外1/3靶点组)56例。两组病例均在CT监控下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结果术中从穿刺针内流出新鲜血液的,56例外1/3靶点组无一例发生,而28例对照组有2例发生,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098,P<0.05);术后复查CT发现有再出血的,外1/3靶点组只有2例出现,而对照组有6例出现,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908,P<0.01)。结论在CT监控下的立体定向基底节出血抽吸术中,将靶点设在血肿最大层面的外1/3与后1/3交叉处,可能会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的机率。  相似文献   

13.
一例8岁男孩,7岁开始有间歇性凝视发作.诊断为单纯失神性癫痫.开始用乙琥胺与苯巴比妥治疗,发作频率无明显减少.11周后加用丙戊酸10mg/kg/日,发作次数减少一半.增量达30mg/kg/日,(750mg/日)发作完全控制.乙琥胺与苯巴比妥逐步减量,大约2周内停用.5周后,患者发生了剧烈的痉挛性上腹疼痛,放射至背部,餐后加重.发生前无外伤史.体检发现普遍性上腹压痛.血清淀粉酶1200单位(正常=14-18单位).诊断为胰腺炎.住院治疗后3天内胰腺炎逐渐消退.由于以前未有关于服用丙戊酸伴发胰腺炎的报导,治疗继续.4天后病人在低脂饮食的情况下出院.以后在3周过程中,血清淀粉酶恢复到155单位(正常=45-200单位/dl).病人无症状.6个月后复诊发现患儿有弥漫性脱发,痉挛性腹痛复发.血清淀粉酶398单位/dl(正常45-200单位/dl).再次入院.停用丙戊酸,重新  相似文献   

14.
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们手术切除颅咽管瘤36例,对术后出现的水钠代谢紊乱进行了积极治疗,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4~57岁,平均34岁。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15例,视力障碍11例,闭经4例,多饮多尿4例,性欲减退2例,病史1月~6年,70%以上的患者病程在1年以内。1.3术前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低下16例,主要为T3、T4降低,TSH多正常,皮质醇降低12例,FSH、LH降低6例,PRL轻度增高(≤60ng/dl)16例。血钠异常4例,3例为高血钠,1例为低血钠。1.4影像学检查肿瘤位于鞍上25例,鞍上进入第三脑室5例,鞍内鞍上…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4岁。因发现左顶枕部渐增性肿物10年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顶枕部头皮下有一蚕豆样大小之肿物,继而逐渐增大,近3个月肿物破溃,伴疼痛,遂来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正常位置甲状腺,未触及肿物;左侧顶枕部见一隆起肿物,局部破溃,有脓苔,伴压痛,触之大小为10cm×10cm×10cm,活动度差,质地稍韧。颅骨平片示左顶枕骨有9.5cm×10.5cm骨质破坏区。CT平扫:左顶枕骨大片状骨质破坏,相应部位有8.5cm×6.6cm×11cm的软组织肿块,向颅外突出,边缘有环形高密度影。初步诊断颅骨肿瘤。全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椎管哑铃型血管脂肪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胸椎管哑铃型血管脂肪瘤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1例,病理检查均为血管脂肪瘤。术后随访1年,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胸椎管随管脂肪瘤少见,其临床表现常为肿瘤压迫脊髓导致,切除椎管内肿瘤即可获得良好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脑镰矢状窦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起源于矢状窦26例,大脑镰30例,同时累及矢状窦和大脑镰11例。肿瘤主体位于镰窦前1/3段15例,中1/3段41例,后1/3段11例。瘤体大小为3cm×3cm×4cm~11cm×8cm×7cm。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结果肿瘤全切除66例,其中SimpsonⅠ级19例,Ⅱ级47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4例,其余病人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个月~9年,肿瘤复发4例(6.0%)。结论全切肿瘤和有效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是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在术中保护主要引流静脉是防止术后静脉性脑梗死和严重脑水肿肿胀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例1 男,39岁,因剧烈头痛、意识模糊2个月入院。检查左鼻唇沟浅、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右颈动脉造影显示右额后占位病变。次日意识不清,上午十时急诊行右额开颅术,先穿刺囊液20余ml,于右额后常规方法摘除4×3×3cm肿瘤,肿瘤后部有囊性变,囊壁病理检查为间皮样组织。术中止血满意,但于手术结束缝合硬膜时见硬膜外渗血多,血压降至70/50,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院所见1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延脑软化报告于下:杨××,男,31岁,干部。因腹泻5月而发现上腹部肿块2月余入外科.于剑突下扪及掌大肿物、质硬、随呼吸上下移动,肝右叶未扪及,脾肋下3横指,疑肝硬化脾肿大.血轧血红蛋白70%,红细胞346万,白细胞5,800,中性6/66,淋巴21,单核5,血小板640,100,肝扫描为左叶肝占位性病变。入院后于胸_(9-10)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术中见肝正常,行脾切除,肝左叶活检,病理为脾郁血贫血性梗死,肝无明显改变。术中出血约400多毫升,输血600毫升,血压90/60~200/120,术终100/80,术后108~124/60~80。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再狭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观察再狭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4年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术的11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12月,就术后短期内临床疗效以及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1例有3次TIA,症状类似术前,余4例患者均未见发作;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发作性眩晕2次,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TIA。11例患者于17根血管上放17枚支架,随访3~12个月,11/17出现了再狭窄(64%),超过50%的再狭窄为5/17,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占2/17,颈内动脉颅外段(C1、C3段)占2/17,椎动脉起始部占1/17。6/17根血管再狭窄率介于10%~30%之间,6/17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利于预防和改善临床症状,但支架后再狭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