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手术监护技术的发展 ,许多脊髓髓内肿瘤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 ,手术效果明显提高[1 3] 。对于良性生物学特性的髓内室管膜瘤 ,手术全切除后可以治愈[4 6 ] ,手术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脊髓损伤。为探索手术全切率、安全性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995年12月至 2 0 0 0年 2月的 19例病人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7例 ,女 12例 ;年龄 11~ 4 2岁 ,平均年龄 31 5岁。病程 5月至 6年 ,平均 2 6月。临床表现 :肢体感觉异常 15例 ,鞍区感觉异常 3例 ;肢体运动障碍 7例 ,包括 2例双下肢 0级 ;…  相似文献   
2.
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听神经的保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科自1994年1月~2001年9月间共收治听神经瘤81例,仅1例直径小于4 cm.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病变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病变患者,经术前MRI薄层扫描(2 mm/层)或加行fMRI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BrainLab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计划,标记病灶及其临近重要功能区.术中神经导航引导下确定病灶位置及范围,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变,术后进行临床学和影像学评价.结果:18例病灶获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增偏瘫,其余21例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能有效指导手术入路,对术前计划和显微手术的术中引导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通常指位于上2/3斜坡和内听道以内岩骨嵴的脑膜瘤,由于位置深,周围神经和血管结构复杂,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七十年代手术死亡率高达50%,手术全切除率极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大于80%[1].随着神经放射和颅底显微外科的发展,肿瘤全切除率提高到43%~86.7%,手术死亡率下降到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在39%~57%[2,3].笔者1996年12月~1998年5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岩尖斜坡脑膜瘤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恶性胶质瘤的治疗近几十年来无论是手术 ,手术 放疗或单纯放疗均无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1] 。本院自 1996年始对经手术切除的大脑恶性胶质瘤病人 ,在常规放疗的基础上 ,通过颈动脉穿刺注射罂粟碱开放血脑屏障 (BBB)后 ,注射氨甲喋呤 (MTX)治疗 ,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  相似文献   
7.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小脑脑桥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PA脑膜瘤,根据影像学特征及肿瘤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Ⅰ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附近者(包括向天幕下生长者)12例;Ⅱ型肿瘤基底在CPA和岩尖向中上斜坡及中颅窝延伸者12例;Ⅲ型肿瘤基底在颈静脉孔附近主要向枕骨大孔延伸者3例。Ⅰ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结果:按脑膜瘤切除Kabayashi法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ⅣA级7例。2例于术后2周内因脑干缺血、水肿或肺部感染死亡。20例随访(平均3.8年),19例恢复良好。2例肿瘤复发,行伽玛刀治疗。结论:Ⅰ型经CPA开颅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容易,主要注意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全切除可能性大;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肿瘤暴露佳,但要注意后组脑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25例幕上表现于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脑电图表现与运动区的关系分为A、B二组.手术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包括单纯切除血管瘤、切除血管瘤和切除含铁血黄素层,以及辅助部分皮层痫灶切除、皮层热灼或软膜下横切等.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令切除,2例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肢体功能障碍,无手术死亡.随访10个月-4.5年,A组9例,Engel Ⅰ级6例;Engel Ⅱ B级2例;Engel Ⅲ级1例.B组16例,均无发作.结论 幕上与癫痫有关的海绵状血管瘤在ECoG监测下做病灶和痫灶切除,是控制术后癫痫发作的有效手段;运动区和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手术没有完全切除致痫灶可能是术后癫痫控制率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闭合性头部外伤的病人进行临床和CT跟踪观察,发现许多脑损害具有迟发和进展性,国外报道占35%~65%[1~3],这些迟发性损害包括脑出血、脑缺血和脑水肿[4~6]。我院1994年2月~1995年5月共收治头部严重受伤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327...  相似文献   
10.
CT监控下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在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定向仪安装在CT床头侧并与CT坐标中心校验为同步,病人在手术室或直接在CT室钻孔,手术全过程在CT床上进行,至少行术前、术中和术毕3次监控扫描,并根据需要随时扫描观察动态效果或调整靶点。本组共860例,包括基底节血肿408例、丘脑-内囊后肢血肿136例、外囊血肿105例、脑叶血肿156例、脑干血肿40例、小脑血肿5例及脑室出血10例;抽吸术距发病时间自3h至14d。结果 血肿可随意抽出者586例,血肿较馥稠但可清除率大于50%者202例,可清除率在50%以下者68例,完全无法抽出4例;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45min;存活693例,死亡167例,对生存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测评(active day life,ADL),ADL 1-2级者378例,ADL3级者166例,ADL4级者107例,ADL5级者28例,失访14例。结论 CT监控下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抽吸术,是1种值得推广的安全、精确和简捷的脑内血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