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塞米松治疗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作用机制,观察核因子 κB(NF κB)在SAP时动态表达,探讨NF κB在SAP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导过程以及NF κB的活化与SAP的关系.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SAP组(阻断肝门部胆管,向胰管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0.001 mL•g 1)及SAP地塞米松处理组(DEX组,即给SAP大鼠腹腔注射DEX 0.01 mL•g 1),每组36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肺脏NF κB活性,同时测定血淀粉酶(AMS)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并于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脏病理改变.结果:SAP组术后1 h NF κB开始表达,TNF α和IL 6开始升高,3 h达高峰,6 h后下降.地塞米松明显下调NF κB的表达,抑制TNF α和IL 6的产生,减轻肺组织的损伤程度,使SAP病情明显缓解.结论:信号转录因子NF κB参与了大鼠SAP时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地塞米松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减轻SAP时肺组织损伤,这与其对NF κB表达的抑制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介素 1受体相关激酶 2 (IRAK 2 )在白介素 1(IL 1)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激活核因子 κB(NF κB)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IRAK 2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胚肾细胞 (2 93细胞 ) ,阻断IRAK 2的表达 ,用IL 1及肿瘤坏死因子刺激细胞后 ,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NF κB活性。结果 以IRAK 2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可明显减弱IL 1诱导的NF κB活性 ,此效应强度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但I RAK 2反义寡核苷酸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NF κB活性无影响。结论 IRAK 2反义寡核苷酸对IL 1和TNF激活NF κB有不同影响。IRAK 2在IL 1诱导的NF κB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核因子 κB(NF κB)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分泌的作用。方法 :3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及 31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s ,均分空白对照、地塞米松和染料木黄酮 3组进行研究。NF κB表达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TNF α含量由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PBMCsNF κB胞核染色阳性率及培养上清TNF α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 (P <0 .0 1) ,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 <0 .0 1)。染料木黄酮抑制哮喘组NF κB高表达及TNF α高分泌 ,与哮喘空白对照组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其抑制作用弱于地塞米松 ,且哮喘染料木黄酮组PBMCsNF κB胞核染色阳性率与TNF 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哮喘患者NF κB表达增高 ,TNF α分泌增多。染料木黄酮可抑制哮喘患者PBMCsNF κB的高表达及TNF α的高分泌 ,对哮喘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芬太尼对人外周血NF-κB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验证芬太尼是否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中的某些因素 ,如同吗啡。方法 外周血取自 7个正常志愿者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芬太尼 ( 2 0 μg·L-1和 2mg·L-1)组、模型组(脂多糖 ,LPS组 )和治疗组 (芬太尼 2 0 μg·L-1+LPS、芬太尼 2mg·L-1+LP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核因子(NF κB)活性 ,用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介素 6(IL 6)含量。结果 芬太尼组NF κB活性及TNF α和IL 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治疗组 (芬太尼 2 0 μg·L-1+LPS、芬太尼 2mg·L-1+LPS)中NF κB的活性分别为 81 .9% ,76.1 % (中性粒细胞 )和 78.6% ,72 .6%(单核细胞) ,明显低于模型组 88.9%和 85 .1 % (P <0 .0 1 )。TNF α含量在治疗组 (芬太尼 2 0 μg·L-1+LPS、芬太尼 2mg·L-1+LPS)为 45 9和 3 5 7ng·L-1,IL 6为 796和 72 0ng·L-1,两者均低于模型组 (其中TNF α为 1 2 2 6ng·L-1,IL 6为 1 5 63ng·L-1) (P <0 .0 1 )。结论 芬太尼对NF κB的活性及TNF α和IL 6的含量无影响 ,但可抑制LPS诱导的NF κB的活性及TNF α和IL 6的含量 ,且高剂量芬太尼的抑制作用大于低剂量芬太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 (NO)对急性肺损伤 (ALI)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脂多糖 (LPS)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LI模型 ,吸入不同浓度NO ,测定肺组织核因子 (NF) 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 (IL) 1 0mRNA的表达。结果 与LPS组 (A组 )比较 ,LPS +吸入NO 5 ppm(B组 )、LPS +吸入NO 2 0 ppm(C组 ) 1 2小时湿重 /干重 (W /D)显著降低 ,LPS +吸入NO4 0ppm(D组 )无明显差异。LPS注射后肺组织NF κB活性明显增强 ,6小时达到峰值 4 0 6± 6 2 ,显著高于LPS注射前 (45± 31 ,P <0 0 5 )。吸入NO 5 ppm和 2 0 ppm 6小时后 ,NF κB活性明显低于LPS组 (P <0 0 5 )。但吸入 4 0ppmNF κB活性在 3小时、6小时明显下降后 ,1 2小时又明显升高。B组和C组肺组织TNF α和IL 1 0浓度及mRNA表达在 3~ 1 2小时均明显降低 ,但D组吸入NO 4 0 ppm1 2小时 ,TNF α表达与LPS组无显著差异。吸入NO后各组IL 1 0表达均降低。结论 吸入 5 ppm和 2 0ppmNO可抑制LPS介导的NF κB活化 ,下调炎症因子表达 ,改善ALI ,但吸入 4 0 ppmNO加重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 1B基因多态性对胃黏膜感染幽门螺杆菌(Hp)后肿瘤坏死因子(TNF) α、核因子(NF) κB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Hp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4例,通过多态性分析和检测,其中IL 1B 31T/T基因型21例,C/C基因型40例,C/T基因型33例。以34例Hp阴性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作为对照,其中IL 1B 31T/T基因型7例,C/C基因型18例,C/T基因型9例。结果Hp阴性患者胃黏膜组织TNF α和NF κB表达量极少,而且IL 1B 31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p阳性胃黏膜,IL 1B 31T/T基因型、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患者TNF α表达分别为1.20±0.17,0.87±0.18和0.94±0.16;NF κB mRNA表达分别为1.10±0.16,0.90±0.15和0.97±0.17(均P<0.01)。而Hp阴性的NF κB mRNA活性很低。在Hp阳性患者,NF κB 活性显著增加,而且IL 1B 31T/T基因型患者比C/T和C/C基因型明显增加,分别为0.99±0.12,0.89±0.15和0.90±0.14(P<0.01)。结论Hp感染促进TNF α和NF κB mRNA表达,上调NF κB活性,在IL 1B 31T/T基因型个体更明显。提示Hp感染后,IL 1B 31基因型患者的高胃癌风险有炎症反应参与。  相似文献   

7.
肺脏是脓毒症中常受累的脏器之一.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浸润、聚集,在肺损伤中起主要作用。肺泡巨噬细胞具有防御吞噬功能。同时分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迁移过程。我们观察了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和肺泡巨噬细胞在中性粒细胞肺内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抗MIP-2和核因子(NF)-κB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勇  彭代智  黄文华  周新 《医药导报》2003,22(6):367-369
目的:观察小鼠烫伤后不同时相腹腔巨噬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蛋白激酶C(PKC)的变化及应用特异性调控剂H 7后腹腔巨噬细胞内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从信号转导的角度阐明巨噬细胞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以15%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小鼠为模型,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同位素掺入法测膜浆PKC活性,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 κB的活性.结果:烫伤后巨噬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PKC活性升高,其中胞膜PKC活性与TNF α mRNA的变化呈正相关.给予H 7后NF κB活性下降.结论:烫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KC、NF κB的活性明显被激活,PKC NF κB信号通路参与了TNF α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苟连平  秦俭  吕湛  凡瞿明  冯静 《医药导报》2008,27(9):1031-1033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白细胞介素6(IL 6)水平及洛伐他汀干预TNF α、IL 6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例,健康自愿者22例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后,①脂多糖刺激PBMC分泌TNF α、IL 6;②洛伐他汀干预PBMC。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 α、IL 6水平。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BMC分泌TNF α、IL 6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PBMC分泌TNF α、IL 6水平(P<0.05);②脂多糖刺激后两组TNF α、IL 6均较自发分泌时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多糖刺激PBMC分泌TNF α、IL 6增加(P<0.05);③洛伐他汀干预后,两组均明显较脂多糖刺激和自发分泌时的TNF α、IL 6少(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BMC处于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洛伐他汀可以减轻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勇飞  王勇  周新  钟兵  柏干苹  张春 《医药导报》2003,22(8):519-523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及TNF α mRNA、IL 1β mRNA、IL 10 mRNA的影响,阐明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模型,收集滑膜细胞,采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NF κB的活性,反转录 PCR检测TNF α mRNA、IL 1β mRNA、IL 10 mRNA的表达.结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内NF κB活性与TNF α mRNA、IL 1β mRNA、IL 10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青藤碱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NF κB活性与TNF α mRNA 、IL 1β mRNA的表达,而对IL 10 mRNA的抑制效应与浓度无关.结论:青藤碱可能通过抑制NF κB活性而降低滑膜细胞内TNF α mRNA及IL 1β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青藤碱对核转录因子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脂多糖 (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 (AM )p38蛋白激酶活化及抗炎药物地塞米松 (DEX)和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其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设正常对照组、LPS刺激组、DEX或NAC干预组 ,共 4组。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AM核提取物 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 结果 LPS刺激组核蛋白提取物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P <0 0 1 )。DEX组和NAC组虽较正常对照组高 ,但均低于LPS刺激组 (P <0 0 1 )。核提取物 p38蛋白激酶和细胞培养上清TNF α、IL 8含量之间分别呈正相关 (r =0 754、0 62 5 ,P <0 0 1 )。结论 LPS诱导肺泡巨噬细胞 p38蛋白激酶活化 ,进而导致TNF α、IL 8表达增多 ;DEX和NAC可能通过抑制 p38活化而减少炎性介质TNF α、IL 8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复方甲氧那明平喘和抗炎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复方甲氧那明的支气管解痉和抗炎作用。方法 :比较复方甲氧那明及各单药对组胺诱发离体豚鼠气管条收缩的抑制作用 ;通过气管内注入脂多糖及熏香烟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大鼠模型 ,给予 3个不同剂量 (3、9、2 7mg·d-1)的复方甲氧那明治疗 ,比较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1β(IL 1β)和白介素 6(IL 6 )的水平。结果 :复方甲氧那明对离体气管条收缩的抑制作用较各单药明显加强 ,对COPD大鼠BALF中的TNF α、IL 1β和IL 6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复方甲氧那明具有良好的支气管解痉和抑制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β 七叶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否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有关。方法 大鼠缺血前分别给予 β 七叶皂苷 15 ,30 ,6 0mg·kg- 1,ig ,7d ,末次给药 1h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缺血 2h ,再灌注 2 2h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和脑梗死范围 ;用伊文思兰法测定脑缺血 2h再灌 3h后对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分析及免疫印迹的方法测定大脑缺血区白介素 8(IL 8)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核因子 κB(NF κB)的表达。结果 β 七叶皂苷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 ,改善神经功能症状 ,其脑内IL 8,TNF α的活性显著降低 ,NF κB的表达显著减少 ,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 β 七叶皂苷通过抑制炎性物质的表达和释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F—κB、TNF—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反复烟熏的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B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TNF—a在COPD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本符合人类COPD的特点,模型组NF—κB、TNF—a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F—κB、TNF—a与COPD的气道炎症密切相关。NF—κB与TNF—a相互作用,促进炎症细胞合成多种炎症因子参与COPD发病,在COPD气道炎症的持续和放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清IL-6、TNF-α、I FN-γ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干扰素γ(IFN 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气道炎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对COPD(COPD组 )、肺气肿、COPD合并肺心病 (肺心病组 )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 6、TNF α、IFN γ进行测定。结果 :肺心病组和COPD组血清IL 6、TNF 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血清IFN 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且2组患者血清IL 6与TNF α呈正相关 (P<0 05) ;肺心病组血清IL 6、TNF α水平均高于COPD组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吸烟组IL 6、TNF 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 (P<0 05)。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与IFN γ呈负相关 (P<0 05) ,与TNF α呈正相关 (P<0 05)。结论 :IL 6、TNF α、IFN γ参与COPD患者气道炎症反应 ,吸烟可加快COPD气道炎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黄富春  范钰  李华 《医药导报》2005,24(2):0103-0105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HSC,采用不同浓度的丹参处理后,分别应用MTT法、凝胶迁移率法、ELISA法和Northern blot检测大鼠HSC的增殖、核转录因子κB(NF 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丹参对大鼠HSC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参可明显抑制大鼠HSC的NF κB活性,并能下调TNF α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参对大鼠HSC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NF κB活性和下调TNF 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预处理对炎症反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休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脂多糖(LPS)腹腔注射法诱导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II组、AII+FK506组,实验前2 d开始,AII+FK506组动物给予他克莫司20 mL·kg 1,sc,每12 h给予相同剂量维持;AII组以0.9%氯化钠注射液替代他克莫司。分别测定0,3,6,9 h两组血清TNF α、IL 1β含量并观察肺湿重/干重(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血清TNF α、IL 1β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TNF α于3 h达峰值, IL 1β于6 h达峰值,各时间AII+FK506组TNF α、IL 1β含量均较AII组低,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各时间点AII、AII+FK506组大、小鼠W/D比值均较0 h相显著升高,AII+FK506组升高幅度低于AII组,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肺组织病理显示:AII组大小鼠肺实质及间质广泛性损害,肺间隔明显水肿、增厚,肺泡结构紊乱伴大量炎性渗出及PMN浸润;AII+FK506组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结论:他克莫司干预可减少炎症反应时血清TNF α、IL 1β含量,减轻由炎性递质引发的急性炎症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15例,另有1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进行肺功能检查,并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测定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刺激前、后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8(IL-18)I、L-23的浓度;采用直线相关分析IL-18I、L-23与肺功能关系。结果①COPD组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基础值IL-18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LPS刺激后,COPD组和对照组IL-18均较刺激前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OPD组患者肺泡巨噬细胞IL-23基础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LPS刺激以后,COPD组和对照组患者IL-23均较刺激前升高(P<0.05),而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OPD组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EV1与肺泡巨噬细胞释放IL-23呈负相关(P<0.05)。结论IL-18、IL-23参与了COPD气道炎症反应,而且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的IL-23与FEV1/FVC、FEV1呈负相关,可能是导致气道阻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β2 受体激动剂班布特罗 (bambu terol)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淋巴细胞核因子 κB (NF 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卵白蛋白 (ovalbumin ,OA)建立豚鼠哮喘模型 ,BALF分离淋巴细胞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淋巴细胞NF κB表达 ,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淋巴细胞胞浆IκB含量及BALF中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班布特罗可显著增加BALF中IL 10水平及淋巴细胞胞浆IκB含量 (P <0 .0 5 ) ,降低NF κB胞核阳性细胞百分比 (P <0 .0 5 ) ,而且这一作用可被 β2 受体阻断剂普奈洛尔拮抗 ;但IκB含量及IL 10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NF κB胞核阳性细胞百分比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F κB与IL 10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r =- 0 .5 70 ,P <0 .0 1)。结论 :班布特罗通过抑制IκB降解和增加IL 10水平 ,从而抑制淋巴细胞NF κB表达 ,这可能是其抑制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